世间上,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仍然需要「依靠」众缘成就。例如,人要依靠国家的庇护、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提携,乃至依靠社会各行各业供给生活所需,人才能生存。就像海洋要依靠船隻才能渡过,老人要依靠枴杖才能安全行走。但是依靠要合理,不能随便乱靠,所以佛教有所谓「四依止」,略述如下:
在佛教里,不以人事为中心,而以法制为中心,以真理为中心。世间人事会有变化、有主观、有生死,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依真理才会平等,才会共遵。佛教里,佛陀虽为教主,但是佛陀并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离开法,那里有佛?所以经典中处处强调「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要我们皈依自己,皈依法,皈依佛性,不可以皈依其他。何等伟大的佛陀,何等伟大的佛法。
「识」是认识、了别、明白的意思,因为「识」是分别意识,有主观的成份,难免会有错误。例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各有所见,深浅各有不同。佛陀开示,要我们依「般若智慧」行事,不要以「分别意识」为标准,因为般若智慧如「大圆镜智」,任何东西摆在镜子之前,不会分别好坏美丑,他会依原来的样子如实呈现。关于「依智不依识」,浅显一点说,人常常用情感行事,对人对事依所爱、不爱来分别、判断,如此必然有错误,所以要理智一点,要用智慧才能平等的把原貌还原出来。「依智不依识」,才能认识宇宙万有,至为重要。
世间上,最不统一的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有数十种不同的方言,全世界一两百个国家,你说会有多少不同的语言。在如此多不同的语言中阐扬一个道理,怎么会不因为语言不同而走样呢?所以佛法强调要「依义不依语」,语言儘管不同,但意义不能改变,所以佛法翻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不管英文、日文、德文,儘管腔调、语彙可以改变,但法的意义不能改变。
佛经分有三藏十二部,有大乘、小乘。佛陀对众生说法,因应各种根器不同的众生而观机设教,故有长行、重颂、授记、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议论等类别,而且深浅不同。因应众生程度不同,而有各种的方便解说,但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陀纵然有方便示教,然而佛法的缘起、真如、自性、苦空、无常、无我等真理,则是不容许稍有更改,所以就需要遵循「依义不依语」的原则。
所谓「以四依止,入佛智慧」,我们亲近师长,研究佛法,应该时时谨记,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才能把握佛法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