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 No. 0400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宋 惟净等译
18卷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如来神通境界大宝庄严最胜道场大菩萨宫中。而彼道场皆是如来威神建立。积集广大胜福庄严。圆满广大福智妙行。现转一切佛法胜报。显示如来无边神变加持之力。善入无碍境界大智。一切见者生大喜悦。入念慧行普遍运行。无动妙智。于无边劫修集无量众功德聚。而佛世尊。现证诸法平等觉道。转妙法轮。能善调伏无边学众。已于诸法得大自在。善知一切众生心意及诸根性。已能到于最上彼岸。善断一切种子习气。得无发悟佛身轻安。是时与大苾刍之众六百八十万人俱。皆住近心。悉断一切烦恼种习。皆是如来法王之子。能善出生诸无所得甚深法行。身相端严威仪圆备。作大福田正智具足。复有无量无数不思议无等比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摩诃萨众。悉获无所得菩萨智忍。已超菩萨灌顶之位。而能游戏无加行位菩萨神通。得无尽陀罗尼及诸菩萨陀罗尼门。于诸菩萨首楞严王三摩地中而得自在。一切众生欢喜乐见。已得菩萨诸无碍解。出生菩萨无发悟行。深心安住殊妙庄严。其名曰无尽藏菩萨摩诃萨。无量慧菩萨摩诃萨。无边慧菩萨摩诃萨。无缘观菩萨摩诃萨。常精进菩萨摩诃萨。精进慧菩萨摩诃萨。无断辩才菩萨摩诃萨。无著无畏积菩萨摩诃萨。毕竟义慧菩萨摩诃萨。如是等无量无数不思议无等比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摩诃萨众而共集会。
尔时世尊。以菩萨行位。方便出生无障碍门甚深正法。而用庄严诸菩萨道。成办一切佛法力无畏等真实智行。入一切法最上自在总持印门。入无碍解决定出生大神通智妙境界门。宣示一切不退转轮。普摄诸乘住平等理。混入法界无分别性。随诸众生根性意乐开示演说。随知真实决定正法。破诸魔境。以深固法理。止息一切烦恼见等。入无著慧。宣说普遍广大回向善方便智。入一切佛平等性智。以无著加持法门如实决定宣说诸法。于无分别非无分别悉入平等。觉了甚深缘生之法。积集无量福智妙行。佛身语心平等庄严。随知一切念慧行等无尽慧门。以四圣谛理显示声闻乘法。以觉了身心智显示缘觉乘法。以得一切智灌顶显示大乘之法。入一切法自在理中。出生如来无边功德。是故如来开示演说。施设表了。分别解释。显明宣畅。
尔时世尊。将说如是广大甚深决定法时。忽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大水充满。犹如大海。下至地界。上至大宝庄严最胜道场。又如劫坏水灾现时。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满。下至水轮混如一海。今此大水亦复如是。然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大水一切充满。其中国土城邑聚落及诸人民悉无所坏亦无障碍。及阎浮提诸四大洲乃至大海须弥山等。欲界诸天一切宫殿。悉无少分损坏障碍。先现如是相已。后复于此大水之中。出现俱胝那庾多百千广大莲花。其花高显。琉璃为茎。帝青为枝。阎浮檀金而为其叶。吉祥藏宝以为其须。马瑙为台。真珠交络。一一花有无数俱胝多百千叶。其叶量广一俱卢舍。是诸莲花于大宝庄严最胜道场中。涌现虚空。高一多罗树。一切大众坐莲花上。于莲花中随其色相放大光明。是光普照十方无量阿僧祇佛刹。此诸光明广照耀时。而此会中一切大众叹未曾有。合掌恭敬咸作是言。今现如是希有瑞相。将非世尊说妙法邪。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见是广大神变事已。即于所坐莲花台上。遍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恭敬顶礼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时先现是相。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大水充满混如一海。其中复现俱胝那庾多百千莲花高显。世尊。昔所未闻。昔所未见。如是广大希有神变。愿佛为说。
佛告慈氏菩萨言。慈氏当知。下方去此佛刹。过十佛刹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微尘等数诸佛刹土。有世界名无量功德宝无垢殊妙庄严。彼土有佛。号海胜持慧游戏出高神通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今现住彼说法教化。彼有菩萨名曰海意。与出过算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将同来此娑婆世界。瞻礼恭敬供养于我。又复于我所说法中而有所问。以是因缘。先现瑞相。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彼海意菩萨去此甚远。何故世尊说彼菩萨能闻此会佛说法邪。佛言。舍利子。如汝今时于我前闻所说正法。海意菩萨虽复住于彼世界中。而能闻我所说之法。亦复如是。舍利子。又如汝今现前观我及诸大众。彼海意菩萨能见我身及诸大众。亦复如是。舍利子言。希有世尊。诸菩萨摩诃萨所有神通智力不可思议。而彼海意菩萨居于极远刹中。能以无障碍眼见此色相。无障碍耳闻此音声。世尊。若有闻是诸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功德威神者。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尊者舍利子作是说时。二万四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与彼出过算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恭敬围绕。同时瞻仰彼佛世尊海胜持慧游戏出高神通如来已。即受教敕。承彼如来神足通力。及无加行菩萨已办神通。于一念间瞬目之顷。于彼世界隐伏身相。即时于此娑婆世界大宝庄严最胜道场中。涌现虚空。高一多罗树。于最高广莲花台上师子座中安详而坐。余诸菩萨亦各处于莲花台座。下方世界无量无数诸佛刹中。复有无量无数菩萨之众随从海意菩萨而来听法。是时大宝庄严最胜道场中所有十方世界普来集会一切菩萨摩诃萨众。皆悉处于莲花台座。周匝充满。殊妙奇特。而彼一切诸来大众。心生欢喜。悉得清净。叹未曾有。合掌顶礼彼诸菩萨。时海意菩萨。以彼无量功德宝无垢殊妙庄严世界之中诸胜妙花。其花名为无忧适悦爱乐喜见。量广一俱卢舍。花有无数多百千叶。随其所应供养如来。令诸菩萨一切见者深心无垢。宿世善根悉得清净。是诸众会皆生欢喜悦意爱乐。花有光明。复有妙香。此诸胜花于世尊前作供养已。复雨广大殊妙花雨。其一一花可七人量。遍布充满大宝庄严最胜道场。一切大众悉得离生喜乐禅悦之味。空中自然击种种鼓鼓出微妙可爱之音。一切大众闻者悉得禅定妙乐。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作如是等供养事已。从空而下。头面著地礼世尊足。右绕七匝合掌恭敬。住立佛前。作是白言。世尊。海胜持慧游戏出高神通如来。问讯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势力安不。得妙乐邪。时彼同来一切菩萨。悉从空下。亦各头面礼佛足已。右绕七匝。各各还复本座而坐。
尔时此三千界。有大梵王。名大悲思惟。居此梵世此四大洲无忧安隐。忽然见是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满混如一海。复有俱胝那庾多百千广大莲花高显出现种种胜相。及此道场菩萨充满。见是相已即自思惟。劫火未然坏相。安有大水充满。此复何缘。将非如来神变力邪。我今宜往问佛世尊。此希有相。何因何缘。时大悲思惟大梵天王作是念已。即与六万八千梵众隐于梵界。恭敬围绕。来诣大宝庄严最胜道场佛世尊前。住虚空中。曲躬合掌顶礼世尊。作是白言。世尊。何故今此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满混如一海。复有俱胝那庾多百千广大莲花高显而出。及诸菩萨大士皆悉处于莲花座上。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国土城邑聚落诸人民众。及阎浮提四大洲等欲界天宫。乃至大海须弥诸山。悉无损坏亦无障碍。如是等相甚为希有。此何因缘。复何神力。愿佛为说。
尔时佛告大悲思惟梵天言。大梵当知。下方世界有佛刹。名无量功德宝无垢殊妙庄严。其佛世尊。号海胜持慧游戏出高神通如来。彼有菩萨名曰海意。与出过算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而共来此娑婆世界。瞻礼恭敬供养于我。又复于此广大集会正法之中而有所问。是彼菩萨神通之力。于此世界先现瑞相。梵天白佛言。世尊。大集会中所有正法今尚说邪。佛言。大梵。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所有如来智慧辩才及威神力。不应限量。汝或见于如来默然。勿谓无说。而我常为十方世界所来菩萨。广大宣说决定正法。
尔时大悲思惟大梵天王复白佛言。世尊。佛所说言现神变者海意菩萨其谁是邪。佛言。大梵今此会中有大莲花广十由旬。花中有台。台上复有众宝庄严师子之座。座中有一菩萨大士处于其上身真金色相好端严。唯除如来。余诸菩萨所有身相皆能映摄。有无数千菩萨之众围绕顶礼者。汝可见不。答言。已见。佛言。大梵。圆具如是神通相者。即是海意菩萨。是时大悲思惟梵天。乃向海意菩萨恭敬顶礼已。即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得闻如是海意菩萨名字之者。当知是人得大善利。我于今日闻此菩萨大士名字。得见菩萨如是色相。深自欣庆快得善利。梵天复白佛言。世尊。此大集会正法当住为久如邪。佛言。大梵。今此正法。随佛寿量久近而住。佛涅槃后。有诸菩萨。于此正法受持读诵。广为佗人开示演说。何以故。大梵。所有过去未来现在世中诸佛菩提从此中出。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承佛神力。普为此会一切大众生欢喜故。及为大悲思惟大梵天王起信敬故。复为庄严此正法故。亦为显示己之智慧辩才力故。即时同彼高广莲花及师子座。俱涌虚空高七多罗树。乃于空中说伽陀曰。
[1][2][3][4][5][6][7][8][9][10] ... >>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说是伽陀已从空而下。向佛合掌恭敬顶礼。前白佛言。世尊。我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今有所问。若佛世尊。听许我者。我即当问。佛告海意菩萨言。善男子。恣汝所问。如来应供正等正觉。随有疑者。一一能为宣示演说令心开晓。海意菩萨乃白佛言。世尊。我先闻有诸菩萨自说净印三摩地法门。若有菩萨摩诃萨住是三摩地者。而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应当云何获得如是净印三摩地门。又复以何行相名为自说。云何是净印。何能得入彼境界门。又诸菩萨若得闻是三摩地已。云何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愿世尊善为宣说。
尔时佛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菩萨大士。今汝所问极为贤善。善男子。汝应专一深固作意谛听谛受。今为汝说。若诸菩萨。得是自说净印三摩地者。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海意菩萨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于是海意菩萨受教而听。佛言海意。若有菩萨于诸善根发勤精进。善心具足住正定聚。于生死中能以利根积集诸善。为善知识之所摄受。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因力具足。常当亲近诸佛世尊。尊重恭敬。以妙香花涂香抹香花鬘衣服缯盖幢幡。而供养之。若复得见诸佛如来具足相已。或闻正法美妙言已。或见圆满清净众已。又复得闻无碍之智。或见如来神境智通。或见如来调伏众生诸变化事。或教诫神变。或赞叹神变。如是见已。于众生所。常以大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起大精进勤求善法。于一切智心而不忘失。以相应行清净初心。初心净已。即得清净彼三摩地。海意。譬如种性所出大摩尼宝。善治宝人授其掌中。妙巧修治复加磨莹。乃至其宝得清净已。彼治宝人即自说言。此摩尼宝去除虚假。离诸瑕[醫-酉+土]。是为清净大摩尼宝。诸有智者共所爱乐。海意。从菩萨种性。发一切智心宝。亦复如是。毕竟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由彼菩萨。初以宿世善根。及现闻善法。而用磨治。彼一切智心宝乃至是宝。去除意中诸虚假法。远离过失。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共所爱乐。而彼菩萨乃可自说。获得净印三摩地门。海意。又如清净大摩尼宝。离九种宝性。何等为九。一者金性。二者银性。三者颇胝迦性。四者吠琉璃性。五者马瑙性。六者珊瑚性。七者赤珠性。八者鸡萨梨宝性。九者吉祥藏宝性。离如是等九种宝性已。乃名悦意清净光明大摩尼宝。最胜无价。转轮圣王之所受用。乃非余王而受用之。又彼大摩尼宝光明殊妙。亦非余宝光明等比。海意。诸菩萨一切智心宝。亦复如是。而能超越九种宝性。何等为九。一者异生性善宝性。二者随信行人宝性。三者随法行人宝性。四者无相行宝性。五者须陀洹宝性。六者斯陀含宝性。七者阿那含宝性。八者阿罗汉宝性。九者缘觉宝性。超越如是九宝性已。第十乃名一切诸佛共所加持深心坚固大悲宝性。菩萨如是磨治。所发一切智心宝。时超胜一切声闻缘觉。而能照明一切众生相续种子。海意。又如真实大摩尼宝。而能容受磨治。堪任摧压穿亦不坏。彼摩尼宝能于世间善所作用。为诸众生施作福事。菩萨久植诸善根者。亦复如是。而彼所发一切智心宝。容受磨治堪任摧压。穿亦不坏。是宝真实离诸过失。而彼一切智心宝。能为一切众生作大饶益。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能善磨治一切智心宝。所谓先当具修三戒净十善业慈心随转故。以清净心观视一切众生。悲心随转故随诸众生何所作事皆往营助。喜心随转故一切众生诸有善法悉为成办。舍心随转故于一切众生而无损害。无谄诳故其心正直。无怠堕故于利益事深心勤行。心自在故即能发起一切善根得正念正知善伏心故其心调畅。常少欲故而能遍修头陀功德。能善资养生喜足故即不断圣种。于师尊圣贤之所不生侮慢故。即能谦下常起恭敬。心安定故。能离我慢及增上慢。无浊乱故无不清净心。不恃己故能知自行。不毁他故能护众生离增上慢故能亲近正法随授法药。于诸义中能领解故是求法者。于诸法中初浅次深渐增广故能具法欲。修无诤行故即常得法乐。远离非法故能勤求正法。于三宝中常惭愧故能不断净信。信业报故于一切善法中如理作意。修正行故于威仪道隐密寂静。心不高故而常柔软。勤行奢摩他故能离掉举。慧善安住故无毁无誉。安然不动故心如山王。能离高下诸对碍故其心如地。内意清净故其心如水。无异想故其心如火。无系著故其心如风。妙无垢故心如虚空。勤求出家故能令佛眼永不丧失。身能离故乐修寂静之行。心能离故常修正法之行。于诸所行不为尘境之所盗故说真实语。誓愿昭明故如说能行。不为烦恼所摧伏故心常清净。毕竟无破坏故能修集净戒。乃至小罪犹怀惧故即能于戒无缺无坏。不为求生天故于戒不断。纯一洁白行故戒无浊染。常能亲近善知识故。而得开明大菩提道。眼清净故得无碍光。耳清净故得无碍声。鼻清净故得无碍香。舌清净故得无碍味。身清净故得无碍触。意清净故得无碍法。复次海意菩萨。若欲离贪结者。应当常修不净之观。欲离嗔结修慈心观。欲离痴结修缘生观。欲除五盖善观五根。欲拔诸障清净五力。欲蠲现起诸烦恼故于出离道应常清净。修正行故能离贪嗔痴慢等怖。无悭心故能行法施。无吝摄故能行财施。大菩提心常坚固故不乐余乘之法。内心寂静故能隐密诸根。外境寂静故善观诸过失。于生死中常怖畏故不作诸罪。心无懈倦故。积集善根而无厌足。为渡四流故常善修治大乘法船。为令众生到彼岸故。善作桥梁。菩萨常以不懈退心。拔诸众生出生死泥到安隐处。海意。菩萨若能具修如是诸行相者。即得圆满布施之行。亦能清净持戒之行。此为菩萨能善磨治所发一切智心宝。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堪任摧压。又复何谓摧压行相。海意。若此菩萨。于其一切智心宝中。或有破戒不可意人。或复诸魔或魔徒众。或魔力所加魔宫贤圣。或魔使者固来娆恼。振击动摇期克打掷当于尔时。菩萨坚固大菩提心。令无所坏。亦复不坏度脱一切众生大悲精进。亦复不坏勤力护持。令三宝种不断不绝。亦复不坏诸佛法中勤行积集一切善根。亦复不坏为成办相好故积修福行。亦复不坏为严净佛土故勇力增进。亦复不坏为护正法故不惜身命。亦复不坏普为度脱诸众生故不著己乐。菩萨若能如是深心具足。起如是意。乃能于彼诸众生所。或遇嗔恚打掷骂辱讥毁之者。菩萨尔时悉能忍受。或为一切众生之所摧压。亦悉堪任。以其菩萨普为救度一切众生。不疲不懈。不退不没。增发势力。勇起精进。捍劳忍苦。摄受心故。若有他人固来起嗔。菩萨尔时不以嗔对。他来打掷或复破毁。菩萨尔时皆不以对。作是思惟。我今应被大乘忍铠。何以故。此大乘法。与诸世间极相违故。世间众生顺生死流。我大乘法逆生死流。世间众生互相违背。我大乘法。令诸众生断相违故。世间众生嗔恚炽盛。我大乘法忍力增强。世间众生互相欺诳。我大乘法令诸众生慧心圆满。又复世间。或有众生周行十方。执持器仗随逐菩萨。于诸方处。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或有一人发大菩提心者。或修布施心者。或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者。乃至或闻发一善根心者。我当随于彼彼方处。断割其身节节支解犹如枣叶。菩萨设遇如是等事。悉能堪忍。又若世间一切众生。皆起嗔恚。巧出恶言骂辱讥毁。菩萨尔时。于诸众生不起少分娆动之心。所以者何。今我此身于无量无数生死之中。先际已来遍历诸趣无所不作。或在地狱。或在饿鬼畜生等趣。乃至今在人趣之中。耽味饮食诸欲受用。听受非法。艰苦追求。邪命资养多种逼迫。于己身命都无果利。虽复多所营作。不能自利亦不利他。是故我今乃至生死后际之中。设使一切众生于我身分断割支解。宁受众苦我终不舍一切智心。亦复不舍一切众生。亦复不舍诸善法欲。何以故。今我此身。多种逼恼苦切残毁。比地狱中所受之苦。百分千分乃至优波尼杀昙分皆不及一。是故我于佛法之中。永不舍离。亦复不舍度脱众生所缘大悲。何以故。如佛所说。一切善法多诸障难。世间众生多于不善法中而能营助。少能营助于诸善法。是故我今于善法中发勤精进营助修习。非于不善法中而助其力。故我于彼一切众生嗔恚等事。悉能堪忍。若诸众生随所起事。我即旋当施所对治。若有众生于我起嗔加复嫌恨。我即施其辱忍之法。由我施彼忍辱法已。忍力现故。我于彼所宁舍身命终不起嗔。是故菩萨。若如是修。即不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又复若时。或以因缘嗔恚起时。菩萨当念我起断嗔之法。断法云何。谓若爱乐于身。若系属身。若取著身。如是等法皆悉舍离。由能如是弃舍身故嗔恚不起。海意菩萨。若于如是等法。能善思惟勤修习者。即能堪任一切众生之所摧压。于一切智心。不坏不失。海意当知。堪任摧压有其三种。一者堪任摧压于身。二者堪任摧压于语。三者堪任摧压于心。
[1][2][3][4][5][6][7][8][9][10] ... >>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身。谓若菩萨或遇身分欲断坏时。菩萨应当依法观察余诸众生。又若有具善巧方便菩萨。即能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何等行相是为善巧方便菩萨圆满六波罗蜜。所谓菩萨或遇己身欲断坏时。若不惜其身。弃舍其身亦不爱乐。此即能修施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而不弃舍。此即能修戒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故。设身断坏堪任忍受。其心不动忍力发现。此即能修忍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不舍一切智心。发大精进勇力摄受。于生死中起诸善根。此即能修精进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而不弃舍。当善伺察大菩提心。如是伺察内外寂静。此即能修定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菩萨应当伺察其身。犹如草木土石等类。悟了己身不实如幻。如实义者。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若能如是谛察其身。此即能修慧波罗蜜。如是行相。是为菩萨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乃得不退转于大乘之法。此等名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身。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语。谓若菩萨或有人来若虚若实恶言讥毁嗔恚骂辱。菩萨尔时。堪任容受不起嗔恚断彼怨缚。又若有具善巧方便菩萨。或遇他来恶言讥毁骂辱之时。菩萨闻已。应当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何等行相是为善巧方便菩萨圆满六波罗蜜。所谓菩萨。或遇他来恶言讥毁骂辱之时。菩萨闻已即作是念。此人先世造悭吝因。由如是故悭吝垢染。今所发现亦复不曾亲近善友。是故此人不舍于嗔。我今为说断嗔之法。何以故。我能信解施舍法故。不悭吝故。亦曾亲近诸善知识。是故我今护其恶语。舍离嗔恚。此即能修施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破戒恶业发现。故来嗔恚骂辱于我。我今修集清净禁戒。故我于彼不生嗔恚。我复守护菩提心故。念业报故。此即能修戒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粗猛过失多所嗔恚。故来讥毁骂辱于我。我今具其忍辱之力广修慈行。故我于彼不生嗔恚。此即能修忍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懈怠远离善法。故来于我嗔恚骂辱。今我发起广大精进。勤行修习植诸善本曾无厌足。我愿此人先得坐于菩提道场。我乃最后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若被如是精进铠者。此即能修精进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失念复不正知。而亦不能止息烦恼。故来于我嗔恚骂辱。今我止息烦恼。正念正知专注一境。复不忘失大菩提心。我今应为此等众生不调伏者不寂静者不护诸根者不止息者。作利益故被大乘铠。若能如是安定心者。此即能修定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执著我相情见有所得境。故来于我讥毁骂辱。今我依法。于已起嗔若未起嗔。二种之中如实伺察。嗔者嗔法皆不可得。如理推求。若自若他而悉远离。有所得见故能堪任。此即能修慧波罗蜜。海意。如是行相是为善巧方便菩萨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乃得不退转于大乘之法。此等名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语。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堪任摧压于心。谓若菩萨。遇诸魔来相娆坏时。菩萨应当坚固不动大菩提心。又复一切邪异之语。以有所得有所著相来相娆时。亦应如实安住内心。于一切智心勿当忘失。何以故。彼魔有大威力。乃至最后变佛形像来现汝前。作如是言。汝于大乘法中何有力能。汝宜弃舍如是重担。止息所行勤苦精进。菩提难得。佛法难得。于生死中徒历多苦。今汝大士。若欲息其苦者。宜速取证声闻涅槃。若诸菩萨。或遇魔来以如是相固娆坏时。当被如先坚固之铠不应弃舍。亦当内心无动无坏。若如是者。即于无等等心不能减没。菩萨尔时乃作是念。我当决定诣菩提场。我当决定以大智力摧魔军已。然后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我当决定转妙法轮。我当决定普于三千大千世界说广大法。我当邀以一切众生普与法施悉令满足。一切诸佛以他心智照明于我。一切贤圣证知我此大菩提心。实能堪任诸所摧压。我不虚诳一切诸佛一切贤圣一切众生。乃至亦不自为虚诳。海意。若诸菩萨如是修者。即能堪任摧压于心。乃得不退转于大乘之法。此等行相。是为菩萨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堪任摧压。若于忍辱波罗蜜被坚固铠。即于精进波罗蜜而不懈退。若复此二波罗蜜中能圆满者。是即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智心宝。堪任摧压。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穿亦不坏。谓若菩萨于彼一切智心。无所领纳无所依著。亦无所住不出不入。无戏论无分别。坏诸分别无所安立。当以正智于甚深法如实伺察。何等是为彼甚深法。所谓随顺缘生之法如实觉了。无因所缘不断不常。远离边见自性无我。我无自性故一切法亦无自性。诸法本来生无所生。解了于空。信顺无相无愿无求。于真实慧无所造作。毕竟无常。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法。诸界无所动。诸入互相生。心无所住亦无作意。于增上所作非增上所作。于平等法如实觉了。无种种行相等同一味。而悉同住一乘之道。修道行智依于胜义。以智了知于义无著。彼一切声悟入非声。智知一切声。前后际断故。文义二种智入无二。现证诸法不可说义。无我义是苦智。毕竟义是集智。不和合义是灭智。有为无为平等悟入是道智。离前后际是身念处生灭无住是受念处。观无所缘是心念处。法界非界性平等平等义是法念处。心自在义是四正断。离诸障碍是四神足。出生义是信根。无念是精进根。无作意是念根。超越戏论是定根。无他信是慧根。所缘无障碍是信力。通达诸力是精进力。心止息住是念力。无所动转是定力。于念随念是慧力。于一切法平等相应是念觉分。不出不入是择法觉分。无我所是精进觉分。身心善住是喜觉分。平等觉悟是轻安觉分。离二法是定觉分。远离诸见是舍觉分。一切分别无分别中离诸遍计是正见。一切音声平等悟入是正思惟。离身心法是正语。一切所作悉得轻安名为正业。无高无下是正命。若善不善随施设已平等而住是正勤。于心所缘平等悟入是正念。寂静安住妙奢摩他是正定。于见非见而悉清净无所生义是无常义。本来不生义是苦义。无所行义是无我义。止息义是寂灭义。善调伏心是布施义。住清凉性是持戒义。随知尽法是忍辱义。于一切法能善决择是精进义。止息内心是禅定义。如实了知诸法无相是胜慧义。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是慈义。与虚空等是悲义。喜无所得是喜义。一切发行皆悉究竟是舍义。一切诸法先际已来三轮清净是空义。后际清净是离义。现在清净是无我义。海意。若诸菩萨。于如是等诸甚深法。无起无灭离诸文字与虚空等。于顺于违智入平等。若能如是思惟观察如实所行。而彼菩萨即能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穿亦不坏。虽复如是穿彼一切智心而无发悟。即于诸法自在理中乃能现证。海意。譬如日月各处自宫。于四大洲周遍普照。而彼日月天子都无发悟。亦不作是念我能往诸方处。或复不往而为照曜。但由一切众生福果报力照明如是。海意。彼具善决择智菩萨。亦复如是。虽于无量诸佛刹中广为众生作大利益。而彼菩萨都无发悟。未尝数起诸作意想。然彼所作随应发现。
复次海意。若具决择智菩萨。应于定波罗蜜及慧波罗蜜中。如理伺察。何以故。住等引心菩萨。不修观法。修观行菩萨。不住等引心。若复修观行者彼即有慧。由有慧故能善观察。何所观察。所谓观于诸法实相。云何是为诸法实相。若于诸相而无所行。此即是为诸法实相。何等是诸法相。谓有所表即诸法相。如是表中如实之相。此亦说名诸法实相。若复如是一切了知。即能悟达无相无无相。何者是相。何者是无相。相即是生。无相是灭。若无相无无相。即无生亦无灭。若法无生亦无灭者。即诸法性本来常住法界无坏。真如无动实际不变。如是法性。此即说名如实解了缘生之法。觉悟诸法真实之相。现证实际无二真理。如是乃以现量智知。海意。此即名为具决择智菩萨摩诃萨。当佛世尊宣说如是容受磨治堪任摧压穿亦不坏法时。此会中有十那庾多天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万六千菩萨皆得无生法忍。
[1][2][3][4][5][6][7][8][9][10] ... >>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海意。若菩萨得如是净遍净已。于一切众生所起无虚假意。若为众生之所摧压。不生逼恼及诸障碍。得善觉了智。得决定慧。而彼菩萨。即能于此自说净印三摩地根本。无住中住。云何是为安住三摩地根本。谓于一切众生无障碍故。起大悲故。若得一切众生常所恭敬。心亦不高。若不恭敬。心亦不下。由是之故。即法无所起。亦不生慢心。是故乃能随住诸法。不住痴法。能生法智。普遍皆得。智为先导身业具足。智为先导语业具足。智为先导意业具足。若身语意诸所作业。一切皆以智为先导。菩萨即能随智而转。云何是菩萨智为先导身业具足。谓若众生应见色身而可化度及调伏者。菩萨即当现威仪相。令彼众生心得调伏。菩萨虽复如是现相。然无发悟。亦无分别。若或菩萨身起过失。爱着于身。身起异相。身行屈曲。身有动乱身生计度。若如是者。而彼菩萨诸有过失集现其前。如断多罗树心。而于诸法后不复生。又若菩萨身得清净。一切胜相庄严其身。手足柔软殊妙可爱。成福生身。诸根无劣身分圆满。菩萨虽具如是庄严之身。然于色相亦不骄恃。身虽严好而不生于和合之想。菩萨若见一切众生种种色相有缺坏者。菩萨尔时不起慢心。为求法故谦下恭敬。所以者何。若自身法性与一切众生身之法性。皆悉平等依止于智。菩萨于身及身法性。悉了知已。即得法身。不受分假身。何名法身。谓以禅悦而为饮食。非分假食。菩萨为欲顺世间故。愍众生故。示现受彼世间之食。不为身支治瘦劣故。菩萨但于法身。以其法命而为资养。非假世间假食所资。何名法命。谓所资养。不从因缘所造作故。不越圣行。何名圣行。所谓无贪无嗔无痴。离诸烦恼。随所施设密护于戒。是名圣行。菩萨由此智为先导。身业具足。故获诸智通。神力成就。以无发悟心。于一切佛刹中普为现身。随诸佛刹一一众生。应见菩萨色相光明庄严身者。菩萨即住无所发悟无分别中。具足光明庄严身相。于其身中放大光明。是光普照无量无数诸佛刹土。一切地狱恶趣众生。蒙光照触悉得快乐。由快乐故乐触现前。得乐触故。一切众生烦恼烧然。皆悉止息。咸得清凉身心调畅。彼诸众生得调畅故善作佛事。海意。如是等法。名为菩萨智为先导身业具足。
复次海意。何名菩萨智为先导语业具足。谓若菩萨凡出语言。而常远离语中一切粗恶过失。海意。何名语中粗恶过失。所谓菩萨常当远离六十四种语之过失。何等六十四。一者菩萨无粗涩语。二者无浊乱语。三者无坏器声语。四者无衰弱声语。五者无极高声语。六者无极下声语。七者无猛恶声语。八者无坚硬语。九者无謇吃语。十者无逼恼语。十一者无离散语。十二者无烧然语。十三者无迷惑语。十四者无怨恨语。十五者无密切语。十六者无染著语。十七者无呻吟语。十八者无童稚语。十九者无震吼声语。二十者无炽盛语。二十一者无掁触语。二十二者无不知时语。二十三者无贪随卑语。二十四者无嗔障碍语。二十五者无痴狂乱语。二十六者无惊怖语。二十七者无慢执语。二十八者无作破坏语。二十九者无谄曲语。三十者无高慢语。三十一者无离慢卑下语。三十二者无随爱覆藏语。三十三者无非爱讦露语。三十四者无不实说语。三十五者无缺失语。三十六者无虚妄语。三十七者无斗乱语。三十八者无两舌语。三十九者无恶口语。四十者无绮语。四十一者无破朋友语。四十二者无极利语。四十三者无极柔软语。四十四者无凡俗语。四十五者无不藏护语。四十六者无繁多语。四十七者无嗔害语。四十八者无斗诤语。四十九者无贱劣语。五十者无动乱语。五十一者无轻浮语。五十二者无面讥语。五十三者无戏剧语。五十四者无歌音语。五十五者无非法语。五十六者无离间语。五十七者无自赞语。五十八者无毁他语。五十九者无侮玩语。六十者无激动语。六十一者无违背佛法僧语。六十二者无毁谤贤圣语。六十三者无非理作证语。六十四者无一切粗恶过失等语。海意。如是六十四种语中过失。菩萨凡所发言皆悉远离。即得语业清净。凡所发言皆说无间断语。说如实语。说正真语。说诚谛分位语。说随谛转语。随入一切众生语言。知一切众生意乐。令诸众生皆生欢喜。照明一切众生根性。息诸烦恼。住佛威神。任持正法。所发语言。分明显了。美妙可爱离诸过失。皆由福行之所成故。不生于贪摄功德语。不生于嗔深无源底。不生于痴。十方世界施设语言。非无义利。随往一切处。皆无作相。海意。此为菩萨智为先导语业具足。
复次海意。何名菩萨智为先导意业具足。所谓菩萨刹那于一心中。遍入一切众生心行。皆悉明了。住三摩呬多中。现诸威仪事。然亦不起彼三摩地。一切魔众。悉不能知菩萨心业。遍入一切声闻缘觉之心。彼亦不知。而是菩萨。终不生心自害害他。亦不俱害。非心意所表。无少法中而生障碍。于一切法中。起智了知。由彼心意无表了故。即无所了知。不受而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为取证。海意。此名菩萨智为先导意业具足。海意。如是等法。是为菩萨安住自说净印三摩地根本。此根本者。谓即菩萨身语意业。皆以智为先导。由其三业智先导故。即能获得自说净印三摩地法。海意当知。有十种法。此三摩地名为自说。何等为十。一者初发起行。名为自说深心清净故。二者菩萨之行。名为自说六波罗蜜多清净故。三者显示洁白之行。名为自说一切善法清净故。四者相好圆满之行。名为自说无碍福行清净故。五者得辩才行。名为自说随闻法行善令他得清净故。六者念定不散乱智。名为自说远离一切粗重盖障。现起烦恼清净故。七者菩提分法智。名为自说不放逸清净故。八者表示奢摩他毗钵舍那智。名为自说心意识清净故。九者十地次第之智。名为自说。一切对治建立法中。超越障碍悉清净故。十者大菩提场庄严之智。名为自说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清净故。海意。具是十种法故。此三摩地名为自说。海意当知。复有二十种法。此三摩地名为净印。何等二十。一者内净名为净印。我清净故。二者外净名为净印。我所清净故。三者身净名为净印。一切见中悉清净故。四者一切法无我清净。名为净印。本来清净故。五者于一切法平等觉了清净。名为净印。一味清净故。六者空无相无愿清净。名为净印。一切解脱清净故。七者虚空清净。名为净印。毕竟清净故。八者众生界法界清净。名为净印。离诸所作故。九者现所见清净。名为净印。自智通清净故。十者日轮光明清净。名为净印。常照曜清净故。十一者三世无碍知见清净。名为净故。离诸障碍清净故。十二者表了门清净。名为净印。识智无住清净故十三者无为清净。名为净印。有为自性清净故。十四者了知缘生清净。名为净印。善观缘法故。十五者随证力无所畏佛法清净。名为净印。无能敌实智清净故。十六者了知佛法相清净。名为净印。先业清净故。十七者大慈大悲清净。名为净印。不舍众生清净故。十八者降伏诸魔外道清净。名为净印。一切所行清净故。十九者破一切烦恼种习清净。名为净印。诸法自性清净故。二十者于一刹那心中。普尽一切佛法之门。随知清净名为净印。积集圆满清净故。海意。具足二十种法故。此三摩地名为净印。海意当知。菩萨当坐菩提场时。乃能获得是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后。当获八种不共大神通相。何等为八。一者忽然此三千大千世界。悉变金刚所成之地。二者一切树林花果枝叶。皆悉开敷俱向菩提树。低垂曲折作恭敬相。三者一切众生于刹那间。不为一切烦恼之所恼害。四者一切地狱恶趣众生。悉见菩萨坐菩提场。见已皆获快乐具足。五者一切世界。空中悉现金色光明广大照曜。六者大地皆悉震动。然于其中亦无少分众生而生娆害。七者所有十方现住说法教化诸佛世尊。以无畏法施其安慰。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最胜最胜。是大导师。八者于一刹那心中。一切佛法集现其前。海意。而是菩萨得彼净印三摩地已。后获如是八种不共大神通相。而能出生无量功德之事。一切悉同此三摩地神通威力。
[1][2][3][4][5][6][7][8][9][10] ... >>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海意。以是缘故。若诸菩萨欲得如是自说净印三摩地法门。及自说无垢慧者。当住二种之心。一者无浊乱心。二者无滓秽心。无浊乱心者。谓心自性清净明亮。而不容受客尘烦恼。法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无所积集。无尘故离贪。无分别故离嗔。无我故离痴。清净遍净。毕竟无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真如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实际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空平等。随住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生无起诸平等故。如所解脱有为法亦然。随住无为法平等故。即此随住平等之法。无集无散。非智所知。此说名为无浊乱心。即以此法为他众生。及余补特伽罗。显明开示。于自他法不起动乱之想。此即是为无滓秽心。海意。具是无浊乱心。无滓秽心者。即能获得自说净印三摩地门。
尔时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甚深。佛言。不得涯底故。海意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难见。佛言。离二法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极难觉了。佛言。无我我所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难知。佛言。识智二法平等知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浊乱。佛言。得无碍解脱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微妙。佛言。离诸譬喻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精实。佛言。得金刚喻智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坏。佛言。先后不破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无所著。佛言。一切有著随超越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得大光明。佛言。离诸痴瞑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清净。佛言。毕竟无染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无垢。佛言。离贪尘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所行。佛言。三界无行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戏论。佛言。超越戏论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无动。佛言。毕竟寂静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随入一切处。佛言。与虚空等故。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能发起胜行。云何当获自说净印三摩地门。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与虚空而共战敌。时彼虚空乃被甲胄。菩萨亦复如是。欲得自说净印三摩地者。应当被于诸法平等甲胄庄严。何以故。海意。随有所灭即有所起。又复海意。识种子是有为。无表种子是无为。此三摩地非眼识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此三摩地不可表了。应知无知亦非无知此三摩地无表了相。于一切法平等觉了故。此名三藐三佛陀。又复海意。我不见有法是染相故。成等正觉。亦不见有法是净相故。成等正觉。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净。所谓自性清净相故。若彼自性清净相者。即是无相。若其无相即无行相。若无行相。即无少法而可表了。由无表故即一切法无所了知。若法无能表及无所表故。是中即无文字集现。若无文字可集现者。即所说如。此复何名即所说如。谓后如于前中亦复然。此即是名一切诸法三世皆空。复何名空。所谓无作。即此无作。亦复无作。亦非无作。是故此说名之为空。所言无作义复云何。无作者。谓无现前诸行造作。以无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说名为无作。复何名为无现前行。谓无身现前行。语现前行。心现前行故。此说名无现前行。若无现前行。彼即无为。若其无为。即无生无灭。亦无处所。即此无生无灭无处所法。亦复无处。何名无处。所谓现前诸行无处。是故此说名为无处。所以者何。所谓识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识无所住即是正智。而彼正智即智无领纳。若智无领纳即无增上意乐。若无增上意乐即无诤论。若无诤论即无动乱。若无动乱即无逼恼。若无逼恼即无烧然。若无烧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名为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无领纳。是佛所说。海意。此法甚深难见难解。若有得闻如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颠倒烦恼执著缠缚等法。悉得解脱。即能任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法藏。为大导师。开示一切众生无量正道。为大医王。善疗众生一切无相烦恼之病。是为能以广大供养普供如来。不久当得自说净印三摩地门。所作决定。于此大乘法中能善积集。为大法船。而能济渡无量众生出生死海。为大正士降伏诸魔。永不复随魔境中语。
尔时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而能降伏一切魔怨。佛言海意。若菩萨以无所为心。能于一切普摄受者。而彼菩萨即能降伏一切魔怨。又若菩萨以无所为心。于彼一切所缘相中。能发起者。而彼菩萨即能降伏一切魔怨。海意当知。魔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蕴魔。二者烦恼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蕴魔。安住空法能降烦恼魔。伺察无生无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时依止一切意法趣向灭道能降天魔。又复知苦能降蕴魔。断集能降烦恼之魔。证灭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复伺察诸行是苦能降蕴魔。伺察诸行无常能降烦恼魔。伺察诸法无我能降死魔。伺察涅槃寂静能降天魔。又复菩萨内断烦恼垢而不忘失大菩提心。行于布施。即能摄伏蕴魔。若菩萨不惜其身亦不系著。行布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即能摄伏烦恼之魔。若菩萨能念财富无常。我当与彼一切共用。真实施与。如是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即能摄伏死魔。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脱慧普摄众生。行布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如是即能摄伏天魔。
[1][2][3][4][5][6][7][8][9][10] ... >>
复次海意。若菩萨虽生诸趣。无所希望。善护戒行。即能降蕴魔。若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又复菩萨于我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蕴魔。于众生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烦恼魔。于生死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死魔。于涅槃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天魔。又复菩萨身寂静故发起精进。能越蕴魔。心寂静故发起精进。能越烦恼魔。了达无生无起故发起精进。能越死魔。于生死中未尝懈倦。成熟众生摄受正法。发起精进能越天魔。又复菩萨蕴无依止而修于定。能越蕴魔。界无依止而修于定。能越烦恼魔。处无依止而修于定。能越死魔。于余禅支。亦悉一一回向菩提。能越天魔。又复菩萨。能以正慧善知诸蕴。能降蕴魔。善知诸界能降烦恼魔。善知诸入能降死魔。虽善知缘生。而于实际亦不取证。能降天魔。又复菩萨解诸法空。即彼蕴魔伺不得便。意能信顺诸法无相。即烦恼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无求无愿。即彼死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无所造作。亦无疑惑。然于善行心不厌足。即彼天魔伺不得便。又复菩萨随观身中身念处而修。亦不与身俱起于寻求。能破蕴魔。随观受中受念处而修。亦不与受俱起于寻求。能破烦恼魔。随观心中心念处而修。亦不与心俱起于寻求。能破死魔。随观法中法念处而修。亦不与法俱起于寻求。于菩提意亦无所动。能破天魔。
复次海意。汝今当知。此如是等诸有魔业皆由我为根本。若或菩萨。于根本我而不起者。即于我无我。是中亦无少法可起。如是即以现量智知。又若菩萨。为彼无智诸众生故。被大乘铠者。菩萨应当不与自他俱时依止。故被其铠。菩萨乃自思惟。我当云何而得此铠。坚固不坏。又复惟忖我所被铠不为坏我。亦不坏众生。不坏寿者士夫养者补特伽罗意生等类。若或依止我人众生寿者补特伽罗等见。即有所著。是故我今诸所依止而悉弃舍。何依止邪。谓于蕴处界中颠倒依止。何所颠倒。以诸众生于无常中而生常想。苦生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菩萨若能正知彼想。即为如应说其法要。云何正知想邪。谓若无受无取。即能正知。何以故。此若不受彼即不取。此若不取彼亦不受。若如是者。即无痴昧。能正知想。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想云何知。或过去耶。未来邪。现在耶。佛言。非过去未来现在。所以者何。过去想已尽。未来想未至。现在想无住。是故当知。于三世中想无所得。如是乃能正知于想。由正知想故。即能清净菩萨一切所行之行。复能了知一切众生种种之行。海意。若菩萨不能清净菩萨之行。即不能知众生之行。若复能知众生诸行。乃能清净菩萨之行。如是了知众生行故。即为众生如应说法。乃能随诸众生心转。所应示现而悉能知。海意当知。或有众生贪意中行嗔。有嗔意中行贪。有痴意中行嗔。有痴意中行贪。有贪意中行痴。有嗔意中行痴。有嗔痴意中行贪。有痴贪意中行嗔。又有众生。假现于贪而取于嗔。假现于嗔而取于贪。假现于嗔而取于痴。假现于痴而取于嗔。假现于痴而取于贪。假现于贪而取于痴。假现贪嗔而取于痴。假现嗔痴而取于贪。假现痴贪而取于嗔。又有众生先贪后嗔。先嗔后贪。先嗔后痴。先痴后嗔。先痴后贪。先贪后痴。先贪嗔后痴。先嗔痴后贪。先痴贪后嗔。先痴嗔后贪。又有众生。于色起贪于声起嗔。于声起贪于色起嗔。于香起贪于味起嗔。于味起贪于香起嗔。于触起贪于法起嗔。于法起贪于触起嗔。又有众生。因离色故而得调伏。不因离声有离声故而得调伏。不因离色。有离香故而得调伏。不因离味。有离味故而得调伏。不因离香。有离触故而得调伏。不因离法。有离法故而得调伏。不因离触。又有众生。因身离故而得调伏。不因心离。因心离故而得调伏。不因身离。有亦因身离亦因心离而得调伏。有不因身离不因心离而得调伏。又有众生。因无常声而得调伏。不因苦无我寂静等声。有因苦声不因无常无我寂静之声。有因无我声不因无常苦寂静声。有因寂静声不因无常苦无我之声。又有众生。有因说法神变而得调伏。不因教诫神变。有因教诫神变而得调伏。不因说法神变。有因神境神变而得调伏。不因说法教诫神变。又有众生。因说法神变故而生信解。有因教诫神变故而得远尘。有因神境神变故而得解脱。又有众生。利根勤行钝根解脱。有钝根勤行利根解脱。有钝根勤行钝根解脱。有利根勤行利根解脱。又有众生。由因得解脱而不由缘。有由缘得解脱而不由因。有亦由因亦由缘故而得解脱。有不由因不由缘故而得解脱。又有众生。因内观过失故而得解脱。不因外观。有因外观过失而得解脱。不因内观。有亦因内观亦因外观诸过失故而得解脱。有不因内观不因外观诸过失故而得解脱。又有众生。修行于乐成证解脱不因于苦。有因于苦不因于乐。有亦因苦亦因于乐。有不因乐亦不因苦。又有众生。因警发相而得调伏。因安止相而得调伏。因降伏相而得调伏。因善摄相而得调伏。有因善相而得调伏。有因不善相而得调伏。有因嗔相而得调伏。有因三相而得调伏。有因容缓相而得调伏。有因缘生法而得调伏。有因随顺行而得调伏。有因默然行而得解脱。有因差别行而得解脱。有因念处法声。有因正断声。有因神足声。有因根声。有因力声。有因觉支声。有因正道声。有因奢摩他声。有因毗钵舍那声。有因四圣谛声而得解脱。海意。此如是等不可思议。众生所行不可思议。众生心意不可思议。众生境界。若菩萨入不思议智。入已即能遍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境界。海意。譬如有人周遍四方以绳为网。是人忽以因缘入其网中。此人普欲解除其网。而以此人善咒力故。其网后时为咒力所加而悉断坏。是人随意得出无碍。菩萨亦复如是。由具善巧方便故。遍入一切众生心意。入已即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明咒之力。普断一切众生烦恼缠缚。菩萨然亦不证佛智。普为一切众生现起施作一切佛事。
尔时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所有无量众生心行。乃至不思议佛智。又复甚奇。世尊。若新发意菩萨。或闻说此无量众生心行无量佛智。闻已岂非生惊怖邪。佛言。舍利子。于汝意云何。譬如新生师子之子。闻师子吼可惊怖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佛言舍利子。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闻佛如来师子吼已。不生惊怖。闻说无量众生心行。亦无恐畏。舍利子。又如小火光明。于彼一切草木不生惊怖。火亦不作是念。我无力能烧诸草木。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智慧光明虽复甚少。而于一切众生所有烦恼。不生惊怖。菩萨亦不作是念。我不能息众生烦恼。何以故。菩萨若起深固作意。以所成慧如实观察。即能息诸众生烦恼。舍利子。又如有火。与彼大地一切草木树林花果。要期尽劫而共斗战。至第七日当起战事。时彼大地草木。并余一切草木等众而共集会。乃相谓言。汝有力能与我援助。时诸草木积聚既广量等须弥。时或有人来谓火言。草木众多。汝唯单己。汝今何不多求援助。汝力何能敌草木众。彼火答言。我今不须求其助力。何以故。而诸草木虽复众多。随彼一切我力能敌。令彼草木悉灭无余。菩萨亦复如是。随彼无量众生一切烦恼。菩萨即放无量慧火。其力敌胜。又复菩萨起深固意。于一切众生烦恼聚中。以所成慧如实观察。即能息诸众生烦恼。若或菩萨取证离烦恼法。舍烦恼者。彼即速堕声闻缘觉之地。舍利子。以是缘故。汝应当知。若菩萨随于一切烦恼聚中。能深固作意如实伺察者。即于彼彼一切烦恼力能胜伏。舍利子。若有得闻如是说已不惊怖者。当知是为善巧方便菩萨。舍利子。又如蛇毒。凡所伤[口*赦]而无助伴。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修集菩提分法时。亦复单己而无助伴。但自修集菩提分法。又如萤火。不能胜彼百千日轮广大光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不能胜敌菩萨慧光。又如除毒之药。状虽至小。而能解除广大之毒。菩萨亦复如是。智慧之药。虽复至小。而能息除诸烦恼毒。又如天降一味之雨。随所堕处。器有差别成种种味。菩萨亦复如是。修集一味解脱之智。随诸众生种种根性。种种说法而各有异。又如阎浮檀金。出现世间。映蔽一切余诸珍宝。菩萨大宝出现世间。亦复如是。映蔽一切声闻缘觉。又如转轮圣王。出现世间。一切小王皆悉归向。菩萨法王之子。亦复如是。若发大菩提心。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各各顶奉而悉归向。又如薄福众生。虽遇宝雨而无所获。不种善根诸众生等。亦复如是虽发菩提心而无所成。又如世间若无甘蔗种子。即不能生于甜味。菩萨亦复如是。若无大菩提心种子。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1][2][3][4][5][6][7][8][9][10] ... >>
复次佛告舍利子言。譬如耆婆医王。普观大地一切草木无非是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亦复如是。观一切法无非菩提。又舍利子。譬如罗睺阿修罗王虽有势力。不能于其日月道中而为障碍。一切魔众亦复如是。虽有势力。不能于其勤行精进菩萨所修菩提道中而为障碍。又舍利子。譬如色界诸天子众所有宫殿依空而住。修甚深行诸菩萨众亦复如是。犹如虚空平等无碍。诸法亦然。与虚空等。如是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又舍利子。譬如世间诸有器用。既成就已。随彼大小。空量现中。然彼虚空不增不减。菩萨亦复如是。修诸善力得成熟已。随其深浅能受佛法。然彼佛法不增不减。又舍利子。譬如力士。极尽其力举箭射空。终不能至虚空边际。菩萨亦复如是。尽其信力。于佛法中而生信解。然不能得佛法边际。又舍利子。如世陶器未成熟时。即不能得器用之名。菩萨亦复如是。菩提善根未成熟时。即不能得波罗蜜名。又舍利子。如人得见转轮圣王已。不复乐见诸小国王。菩萨亦复如是。得见如来大法王已。不复乐见诸声闻缘觉。又舍利子。譬如牛迹水中而不能出一切珍宝。声闻戒中亦复如是。不能出生佛法僧宝。又舍利子。譬如大海乃能出生诸妙珍宝。菩萨亦复如是。闻戒海中而能出生佛法僧宝。又舍利子。譬如新生太子。不名为王非不名王。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不名为佛。非不名佛。又舍利子。譬如世间未经治莹摩尼之宝人不爱乐。初发心菩萨虽复说法。未得无畏亦复如是。又舍利子。如摩尼宝经治莹者。清净明亮人所爱乐。具修胜行菩萨亦复如是。获得无畏而善说法。一切众生皆生忻乐。又舍利子。如江湖中所出小宝亦不可轻。何以故。是宝虽小。若在房舍。或复闇中。能以光明普遍照耀。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勿生轻慢。何以故。而是菩萨得菩提已。能于一切佛刹土中。普放光明广大照耀。又舍利子。譬如无价大摩尼宝最极殊妙离诸尘垢。不退转菩萨亦复如是。离诸慢心。又舍利子。譬如世间谷稼成熟实穗垂[禾*耑]。菩萨亦复如是。所修善法。得圆满已。于诸众生谦下无碍。又舍利子。譬如世间劫火歘起。而此大地一切草木烧爇无余。菩萨亦复如是。智火若然一切烦恼种子习气。悉爇无余。既灭尽已。然后乃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又舍利子。譬如有火。若小若大烧三千界。而虚空性本自如是。菩萨亦复如是。若有菩萨成等正觉。若无菩萨成等正觉。而一切法自性如是。舍利子。如是等诸有譬喻如来所说。而能摄受诸菩萨众。若有菩萨闻此说已。生胜解者而能于彼一切喻中。悉得成就。当佛说是见边法时。会中有二万四千人。发菩提心。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常所坚固勤行乐欲。所起精进无有休息。而诸菩萨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海意。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无懈怠者能行布施。无懈怠者而能持戒。无懈怠者能起精进。无懈怠者能修禅定。无懈怠者能集智慧。无懈怠者能行自利。无懈怠者而能利他。以是缘故。汝今当知。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彼诸菩萨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海意。我念过去世中大阿僧祇劫前。彼时有佛出现世间。号勇猛精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善见。劫名花积。以何缘故。劫名花积。海意。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满。水中复出八万四千广大莲花。花有无数俱胝那庾多百千叶。殊妙可爱。观者悦意。尔时净居天众见是花已咸生欢喜。意乐适悦。俱发是言。若此莲花广大出现。决定当有正等正觉出此劫中。此劫不空。有佛世尊出现于世。犹如花积。是故此劫名为花积。又复何缘而彼世界名为善见。以其世界最胜清净。十方一切诸佛刹中。无量无数诸菩萨众。咸悉往诣于彼世界而共瞻仰。当瞻仰时。一切大众。于彼世界皆得喜相三摩地。一切妙乐皆悉具足。于彼世界所观善妙。故名善见。海意。此善见世界七宝所成。有众宝树及宝楼阁。是宝光明普遍照耀。而彼世界无有女人。不受胎藏。于莲花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又其世界无有余乘。诸修行者唯住大乘。其土人民诸所受用如兜率天。须饮食者悉得如意。复得神通游戏。能履虚空。彼勇猛精进如来法中。有二十六俱胝出家菩萨。具菩萨道入菩萨众。复有无量在家之众。修大乘行。是时彼佛为诸菩萨宣说勤行精进之法。彼佛告言。汝诸大士。当勤精进。常所坚固。深极勤劳。深极乐欲。无令休息。海意。其佛会中有一菩萨名坚固铠。从座而起白其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能发精进。复以何法如来教授诸菩萨众。时勇猛精进如来告坚固铠菩萨言。善男子。所谓精进有其四种。而能普摄一切善法。何等为四。一者发起。二者勤作。三者伺察。四者修行。如是四种而能普摄一切善法。又复云何名为发起。何名勤作。何名伺察。何名修行。善男子。发起者。所谓发起大菩提心。勤作者。广大积集一切善根。伺察者。于诸众生作利益事。修行者。随何等法悉住于忍。又发起者。勤求多闻。勤作者。如闻能说。伺察者。深固作意。修行者。起圣正见。又发起者。摄止悭心。勤作者。舍诸所有。伺察者。所有善利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菩提。修行者不求果报。又发起者。振大舍声。勤作者。诸来求者起善知识想。伺察者。诸所受用观无常分。修行者。施已无悔。又发起者。诸所受用依法而求。勤作者。净命自资。伺察者。行真实施。修行者。施时不起意念。又发起者。涤破戒垢。勤作者。禁戒无缺。伺察者。破戒众生而将护之。修行者。虽具戒德不起意念。又发起者。身业清净。勤作者。语业清净。伺察者。心业清净。修行者。诸法清净。又发起者。诸有嗔心而不容受。勤作者。忍力发现。伺察者。自他作护。修行者。虽住忍辱不起意念。又发起者。诸有忿恚。皆令欢喜。复得清净。勤作者。令诸忿恚欢喜和合。伺察者。内心清凉而无热恼。修行者。自他无所得。又发起者。遣除懈怠。勤作者。于精进力而善决择。伺察者。懈怠众生而救护之。修行者。随何等法皆住于忍。又发起者。积集善法。勤作者。成办善法。伺察者。不乐余乘。修行者。不坏诸业。又发起者念。勤作者行。伺察者慧。修行者住。又发起者理。勤作者教。伺察者门。修行者出离道。又发起者。积集文字。勤作者。文义总持。伺察者。若声若文皆悉不著。修行者。觉了诸法悉不可说。又发起者。亲近善友。勤作者。远离恶友。伺察者。于善恶友起心平等。修行者。如所说言随能忆持。又发起者起出家心。勤作者。于爱非爱所观平等。伺察者。随何等善悉乐希求。修行者得现量智。又发起者。乐居旷野。勤作者。远离愦闹。伺察者。乐处寂静。修行者。修寂静行。又发起者少欲。勤作者知足。伺察者。获得妙乐。修行者。知所应量。又发起者。修增上戒学。勤作者。所修无杂。伺察者。修增上心学。修行者。修增上慧学。又发起者布施。勤作者爱语。伺察者利行修行者同事。又发起者大慈。勤作者大悲。伺察者大喜。修行者大舍。又发起者。刹土清净。勤作者。相好圆满。伺察者。护持正法。修行者。救度众生。又发起者。了知蕴魔。勤作者。越烦恼魔。伺察者。远离死魔。修行者。摧伏天魔。又发起者知苦。勤作者断集。伺察者修道。修行者证灭。又发起者。修身念处。勤作者。修受念处。伺察者。修心念处。修行者。修法念处。又发起者信。勤作者精进。伺察者念定。修行者慧。又发起者。防断不善之法。勤作者。圆满生起一切善法。伺察者。若身若心轻安调畅。修行者。获得无加行神足。又发起者。修七觉分。勤作者。行八正道。伺察者。修习止观。修行者。得明解脱。又发起者。发起诸行。勤作者。表示洁白之行。伺察者。心得轻安。修行者。不转境界相智。
复次海意。彼勇猛精进如来复告坚固铠菩萨言。善男子。由精进故身心轻安。即此精进。若因若见悉当远离。又此精进能知名色。又此精进能灭我我所见。又此精进能解所取之缚。又此精进能除五盖及现所起一切烦恼。又此精进能断恶作及彼疑惑。又此精进破诸结病。又此精进而能勤力除断诸障。又此精进离慢过慢。又此精进超越一切所依所著。又此精进离诸喜恚。又此精进于无明有爱悉不染著。又此精进于贪嗔法而悉不行。又此精进于其痴法而常伺察。又此精进。知觉内外十二处法。又此精进。了知五蕴及十八界本来不生。又此精进。心住寂静遍寂近寂。又此精进。决了诸法悉无所得。又此精进。于一切法不取二相。又此精进。了知法性本来常住。又此精进。知一切法不来不去。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取无舍。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作无止。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高无下。又此精进。知一切法不出不入。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勤无堕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放逸无不放逸。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能作无所作。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观无不观。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止息无炽然。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所护无不护。又此精进。知一切法无集无散。海意。彼勇猛精进如来。为诸菩萨说如是等勤行精进法时。会中有一万人得无生法忍。坚固铠菩萨。于彼佛所。得闻如是精进法已。转复发起精进勤求善法。如是精进常无休息经俱胝岁。过是已后得柔顺忍。如是精进勤求善法。经尔所时。即于彼灭。灭已还于彼如来前。重复化生听受宣说大集会正法。又复精进勤求善法。海意。其坚固铠菩萨。以是缘故。经尔许时。普遍亲近八万四千佛。于彼花积劫中。发起精进勤求善法。经如是时一切勤行。海意。汝今勿生疑念。是时坚固铠菩萨者岂异人乎。即我身是。我昔曾历多菩萨位。弃背生死勤求菩提。乃至我今得成正觉。广行精进深历艰苦。况复世间懈怠众生。起下劣精进者。而能获得菩提果邪。海意。若诸众生能发精进者。于我法中即得清净。非懈怠者而能成就。以是缘故。汝今当知诸有精进不放逸者。即得菩提。当佛说是过去所行精进法时。会中有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七千天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2][3][4][5][6][7][8][9][10] ... >>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尔时大悲思惟大梵天王白海意菩萨言。善男子。所言佛法是何等增语。海意菩萨言。大梵。此言佛法者。是一切法增语。何以故。如来以无分别相。如量取证菩提。无分别相者。即一切法平等相。如来是中如量取证菩提。大梵。若了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是故此说一切法即是佛法。若一切法如是即佛法。亦如是所有一切法自性。即佛法自性。一切法离故。应知佛法亦离。一切法空故。应知佛法亦空。大梵。一切法缘生。若能觉了。诸法缘生即是菩提。如如来于一切法如是见而彼佛法亦如是见。梵天言。善男子。岂非佛法越三界邪。菩萨言。大梵。三界自性即是佛法。何以故。大梵。而彼佛法平等相中无高无下。犹如虚空亦无高下。佛法亦复如是。同彼虚空无高无下。大梵。一切法亦然。自性空中等无高下。大梵。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知佛法者。应如是知。然于所知方便不应取著。
复次大梵。佛法无方分。无处所。不生不灭非青非黄非赤非白。故无显色。非有形相故无形色。无形显色故即是无相。大梵。无相义者即佛法义。佛法义者即不堕句义。不堕句义者即寂静义。寂静义者即是离义。离义者即是空义。空义者即无系著义。无系著义者即实性义。实性义者即真如义。真如义者即毕竟不生义。不生义者即不灭义。不灭义者即无住处义。
尔时海意菩萨重说颂曰。
复次大悲思惟大梵天王重白海意菩萨言。善男子。汝于如是法中。云何所见。菩萨言。大梵。夫佛法者堕色数邪。梵天言不也。菩萨言。若法非色即不可见。若无对碍即无表了。是中云何有所见邪。梵天言不也。善男子。菩萨言。大梵。若佛法不可见者。即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本无二。此无二者即是一切法。大梵。若法有所见。彼即是有相。谓以无别可见无别佛法。若此如是见。彼如是佛法。若如是佛法。彼即如是见。梵天言。善男子。若尔者如来于一切法。不复有见。菩萨言大梵。若如来于佛法中有所见者。即彼如来及诸佛法。有实定性可得。梵天言。善男子。若如是者。佛法不有邪。菩萨言。大梵。若法无实定性。是中有无悉不可说。若法非有无。彼即无所见。梵天言。若尔何故。世尊今此会中说佛法邪。菩萨言。大梵。如说虚空。非彼虚空有实定性。佛法亦复如是。此说佛法。非彼佛法有实定性。梵天言。希有善男子。若初发心菩萨。闻此说已不生惊怖者。而是菩萨于佛法中被坚固铠。菩萨言。大梵。若诸众生。得佛加持已发菩提心者。闻此所说甚深佛法。即不生惊怖。又复大梵。有取有执者即生惊怖。无取无执者不生惊怖。有依止有系著者即生惊怖。无依止无系著者不生惊怖。有我我所见者即生惊怖。离我我所见者不生惊怖。梵天言。善男子。菩萨有几种力。若诸菩萨。具是力者。即于如是甚深佛法中不生惊怖。菩萨言。大梵。诸菩萨有八种力。若诸菩萨具是力者。乃于如是甚深佛法中不生惊怖。何等为八。一者无障碍信力。于诸佛法生胜解故。二者尊重出生善知识力。谛意随顺如师尊故。三者多闻出生慧力。出世闻法悉圆满故。四者福行出生承事之力。无量福行悉圆满故。五者深固作意出生智力。破诸魔故。六者大慈出生大悲之力。于无我法离疑惑故。七者安定出生善思惟力。大菩提心不忘失故。八者无佗信出生忍力。获得无生妙法忍故。大梵。此等是为菩萨八种胜力。若诸菩萨摩诃萨具是力者。能于甚深诸佛法中不生惊怖。
尔时世尊赞海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海意。汝善说此菩萨八力。若诸菩萨具是力者。能于甚深诸佛法中不生惊怖。又复于佛法中。随所闻已皆不生怖。海意当知。诸说法声皆是分别。若于菩提胜义谛中即不能说。何以故。彼胜义谛。非语言非诠表。亦非文字积集所行。尚非心心所法而可能转。况复文字有所行邪。海意。如汝所观诸佛世尊有所说者。但为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大悲转故。乃于如是甚深法中成正觉已。于无文字无语言无记说无诠表法中。为他众生及补特伽罗。假以文字建立宣说。海意。譬如有人知此虚空。非色相故不可见。非对碍故无表了。然于空中以种种色彩画形像。所谓象马车乘天龙夜叉乾闼婆等。现诸色相。海意于汝意云何。是人所作斯为难不。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是人所作最极为难。佛言海意。诸佛世尊。如复为难过极于彼。何以故。谓于不可说法中成正觉已。假以言说。为他众生及补特伽罗建立宣说。由于不可说义中如实觉了。是故。诸佛难作能作。海意。若复有人于此甚深佛法之中。不惊不怖不生恐畏者。当知是人于先佛所深种善根作诸胜行。是故。于此甚深佛法不生恐畏。若复有人于此甚深经典一切世间难信解法如实知已。受持读诵广为他说者。当知是人能持如来一切法藏。能持一切众生诸善法分。又复海意。若有菩萨得佛眼照明。能于无量诸佛刹中。满积珍宝持用供养。彼彼如来广行布施。于汝意云何。而彼菩萨以是缘故得福多不。海意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此之福蕴无量无数。乃至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海意。我今语汝。如汝应知。若有菩萨能于如来法中善为作护。令三宝种不断不绝。于诸众生不舍大悲。于如是等甚深经典如来大智法中能了知已。受持读诵。何况是中如理修行。而此菩萨所得福蕴倍多于彼。何以故。所有财施。但是世间之所爱乐。若法施者。彼即出过一切世间。
复次海意。若有菩萨能护持正法者。而此菩萨得四种摄受。何等为四。一者得佛摄受。二者得天摄受。三者得福摄受。四者得智摄受。若诸菩萨得佛摄受者。当得四种最胜之法。何等为四。一者常得不离瞻仰如来。二者一切魔众伺不得便。三者获得无尽陀罗尼门。四者速具神力住不退转地。海意。诸有菩萨为佛摄受者。获得如是四种最胜之法。又诸菩萨若得天摄受者。当获四种清净。何等为四。一者天众神力。令其菩萨众会清净。二者使令听受正法专注一心。三者遣除一切魔外之众。四者由天威神。能令一切无不清净。悉得净心。海意。诸有菩萨为天摄受者。获得如是四种清净。又诸菩萨若得福摄受者。当获四种庄严之相。何等为四。一者身庄严。谓相好圆满。二者语庄严。谓胜出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三者国土庄严。谓诸所施作悉能显示。四者所生庄严。谓在所生处或为梵王帝释护世天等。海意。诸有菩萨为福摄受者。获得如是四种庄严。又诸菩萨。若得智摄受者。当获四种照明之法。何等为四。一者照明一切众生根性。如其所应即为说法。二者照明一切烦恼之病。积集法药随为治疗。三者神力照明。余佛刹中悉能遍往。四者法界照明。于一切法如实了知。海意。诸有菩萨为智摄受者。获得如是四种照明。以是缘故。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摄受称赞功德法者。应当勤行护持正法。若诸菩萨而能勤行护正法者。当获无量最胜功德。
[1][2][3][4][5][6][7][8][9][10] ... >>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功德光王。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于不可说法中而成正觉。世尊。若法不可说。何故今言护持正法。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言。我于不可说法中而成正觉。然善男子不可说者。谓以世俗文字语言。于无为法中而不可说。若以文字语言诠总持门。施设建立显明开示。乃有所说。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有说法师。于如是等甚深经中。广大受持为他演说如理修行者。若人能于此法师所恭敬尊重承事。种种供养密为护持。饮食衣服坐卧之具。病缘医药善作供施。能护善法善护语言。于非语言而为藏覆。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解了。于空信顺无相无愿无求。于无加行中真实安止。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于自所说无诤胜语。及他所说非法语言。是二同于法中所摄。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人能以无障碍心。相续普摄一切众生。入解脱慧中。不以世间财利之心为他法施。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弃舍身命。于如是等甚深经典密为作护。居寂静处依法修行。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为听法因缘。或为说法因缘。乃至行于一步。或一出入息间能专注者。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了一切法无所护无所取。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复次功德光王。如是等缘汝应当知。善男子。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阿僧祇劫数之前。彼时有佛出现世间。名大智力声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净光。劫名喜上。善男子。彼净光世界琉璃所成。广博清净光照十方。彼有清净诸大菩萨摩诃萨众。依止游戏大神通力。从甚深法之所出生。彼菩萨众诸所受用。皆如化乐天子。悉以天子之状。于彼佛所听受说法。无复在家出家种种形相。时彼大智力声如来。常为彼会诸菩萨众。广大宣说护持正法。作如是言。汝等善男子。应当勤行不惜身命护持正法。时彼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法语。白彼世尊大智力声如来言。世尊。云何是诸菩萨能护正法。又复云何是所护法。彼佛告言。善男子。若于色心境界之中。善护诸障专注一境。调伏止息住寂静法。此即是为护持正法。何以故。眼根色境眼识此三非法非非法故。耳根声境耳识。鼻根香境鼻识。舌根味境舌识。身根触境身识。意根法境意识。非法非非法故。若能了知眼色空已。即眼及色无所分别。眼识无住此即正法。菩萨若于如实智中。善令他得如是法者。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了知空已。即意及法无所分别。意识无住此即正法。菩萨若于如实智中。善令他得如是法者。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法于诸法中而可转者。彼法即无所护无所取。如是解者。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复于诸见中。依止邪见者。彼见即无所护无所取。如是解者。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复以其无智痴障故。心不清白。若彼无智痴障中。无所护无所取。如是解者。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法有集有散即非法非律。若无集无散即是法是律。何等法集散。谓有为道诸法集散。若非法非律。何无集无散。是故当知。若无取即无生。由无生即无集亦无散。以无集无散故。即是法是律。何者是法是律。谓自性不生。诸烦恼等不令生起。此即名为是法是律。若是法是律故。即不生不灭者即是无尽。此无尽者。即是无生法律。如是无生法乃无所护。此无所护。是即真实护持正法。复次功德光王。彼大智力声如来说是法时。彼众会中三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法语菩萨于彼佛所。得闻法已心意快然。踊跃欢喜前白佛言。稀有世尊。善说如是护持正法甚深法门。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如我所得。即一切法无法。若无法即有法。何以故。世尊。若一切法有所取著即无法。若无所取著即有法。以法与非法二想。于一切法中。无法非法。二想可知。世尊。一切法与非法。若于胜义谛中。即无法可得。亦无非法可得。由无法想亦无非法想故。即无法可数。以无法可数故。即住实际。若住实际即是无际。何以故。虚空际即是诸法实际。以其虚空无所从来。是故无际。如虚空无所从来故无际。诸法亦然。无所从来故亦无际。乃说诸法即虚空际。世尊。若有菩萨。得闻如是实际法已。如实解者。彼即了达诸法无有二相。世尊。我不见有少法可得。若法无所有。是故我说护持正法。又复世尊。我说此法时。契顺如来所说语不。是法语不。法随法说我为正说不。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说。真实契顺如来之语。是实法语。法随法说是为正说。复次功德光王。彼法语菩萨说是法时。彼天子众中。有十千天子得柔顺法忍。功德光王。汝勿生疑念。彼时法语菩萨者岂异人乎。即汝功德光王是。汝今于此大众会前。劝请于我。是故我今以彼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汝当受持。广为他说宣演流布。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而此会中有六十俱胝大菩萨众。悉住佛前。异口同音咸作是言。世尊。我等愿为护持如来菩提正法。广演流布。
佛告诸菩萨言。诸善男子。汝等修行住何法已。乃于如来阿僧祇俱胝劫。积集菩提之法而为护持。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山自在王。前白佛言。世尊。若护惜身命。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不惜身命故。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吉祥峰王菩萨言。世尊。若于利养有所希求。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于名闻利养等事而悉弃舍。非圣所许亦悉远离。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大幢菩萨言。世尊。若法非法有其二想。斯即不能护持正法。若离二想得法平等。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胜密菩萨言。若烦恼病之所逼迫。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得诸圣智慧之力。胜伏烦恼。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持炬菩萨言。世尊。若处痴暗境界之中。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得无碍智光离诸痴暗。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电天菩萨言。世尊。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已证得现量之智。于诸法中不起他信。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普密菩萨言。世尊。若世俗根性及散乱心。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于诸根诸门诸处。善调深密。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净光菩萨言。世尊。若众生法有种种性及种种想。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及一切法亦得平等。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最胜步菩萨言。世尊。若起散乱非等引心。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住等引不散乱心。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导师菩萨言。世尊。若不了知正道之法。修行邪道。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已了知正道智法。邪道众生置如实道。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善慧菩萨言。世尊。若犹豫心起于分别。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今已离犹豫之心。断诸分别。复令一切众生得除疑惑之病。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遍照菩萨言。世尊。若住非法坏修行道。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住正法真实修行。复置一切众生皆住如实道中。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明观菩萨言。世尊。若具染慧离法光明。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得决定慧圆善巧智具法光明。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无碍慧菩萨言。世尊。若有碍心不能随护众生之慧。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以无障碍心随护众生令住胜慧。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行净慧菩萨言。世尊。若不善解诸众生根。又不能知诸众生行。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于一切众生根行智解入已。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庄严王菩萨言。世尊。于法若有分别之想。依止我人及依止法。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于一切分别非分别。悉离遍计。三轮清净。无我无人无法依止。亦无造作。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师子幢菩萨言。世尊。世间众生闻一切法无生无起。咸皆惊怖。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已了知一切法无生无起。无复惊怖。不见有法。若近若远如实住已。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慈氏菩萨言。世尊。若于菩提起悬远想。斯即不能护持正法。若有菩萨作是思惟。我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见菩提。若身若心有所和合。非不和合。彼菩萨者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功德光王菩萨言。世尊。若住非功德离真实功德。不求如来胜功德者。斯即不能护持正法。我已远离诸非功德。安住菩萨真实功德。勤求如来最胜功德。如是乃能护持正法。
妙吉祥菩萨言。世尊。如世狂乱之人作如是言。我能护持如来正法。此非诚信。所以者何。如佛世尊坐道场时。无法可得亦无所证。是中云何有法可护。世尊。我于一切法都无所护。离诸执著。而以大悲持诸法性。然于诸法无所成办。非不成办。
尔时世尊赞妙吉祥童真菩萨言。善哉善哉。妙吉祥。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坐道场时无少法可得。无所得时乃作是言处于道场。妙吉祥白佛言。世尊。为于何时坐道场邪。若有所坐。即于菩提而有所得。斯乃有二对碍有别菩提有别。世尊。谓以佛及菩提无二对碍故。佛言。妙吉祥。菩提场自性我了达已。是故我乃坐菩提场。以我自性即是菩提场自性。而菩提自性即一切众生自性。彼一切众生自性即一切法自性。妙吉祥。同一自性等一味故。我于菩提场成正觉时。观菩提场。无有少法而不解脱。谓以菩提平等故。现证诸法而亦平等。然平等法中不堕诸数。数与非数皆悉离故。彼平等法。是故如来说名无为。妙吉祥如来得是无为。超越一切有为之法。如来说是法时。妙吉祥菩萨深生信解。及一切众会信解如来解脱之法。由信解故。普遍皆于平等法中无所违越。
尔时无量功德宝无垢殊妙庄严世界。先同海意菩萨。来此娑婆世界。诸大菩萨摩诃萨众闻是法已。心意快然踊跃欢喜。咸皆忻乐俱发是言。我等来此佛刹快得善利。见佛世尊。又见妙吉祥童真大士。得闻说此甚深正法。见佛出世见此正法现住世间转大法轮。世尊。若此正法所在之处广流布者。彼诸众生得大善利。又若有人于佛在世或涅槃后。而能听受如是正法。闻已信解。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当知是人得大利益。佛言。诸善男子。如汝所知。菩萨善得几种大利。彼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善得十种大利。此即不思议善利所转。何等为十。所谓一者值佛出世而能亲近得此大利。二者得见佛已深心清净。三者起清净心听受正法。四者闻正法已离诸疑惑。五者离疑惑已于中出家。六者既出家已净命自资。七者净命资故能善说法。八者善说法已发菩提心。九者由不忘失菩提心故。而能听受菩萨藏法。十者闻菩萨藏甚深法已。依法修行得此大利。世尊。如是等法。是为菩萨十种大利。此即不思议善利所转若诸菩萨如是住者。此即说名善得大利。
时佛赞言。善哉善哉。汝诸大士。善说菩萨所得大利。说是法时。会中有三万六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2][3][4][5][6][7][8][9][10] ... >>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希有世尊。多所饶益。修大乘者一切众生。谓诸天人虽受天人中乐。乃能亲近无上涅槃最胜妙乐。世尊。有几种法而能随转摄受大乘。复有几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复有几法于大乘中而极难作。复有几法增长大乘。复有几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世尊。复以何缘说名大乘。
佛告海意菩萨言。汝当谛听。我今为说。海意当知。有一种法摄受大乘。何等为一。谓不忘失大菩提心。复不放逸。海意。复有一法摄受大乘。谓信所作悉堕业报。复有一法谓起正见。于缘生法不相违背。复有一法离爱非爱。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复有一法。随住大慈而自救度。复有一法。起大悲心不著己乐。复有一法。希求佛身随念于佛。复有一法。依法真修随念于法。复有一法。住不退转众中随念于众。复有一法。蠲除一切烦恼随念于舍。复有一法。常不忘失菩提心故随念于戒。复有一法。住清净法随念于天。复有一法。随住利乐令他欢喜。复有一法。住坚固意极善乐欲。复有一法。起欢喜心为一切众生施作解脱。复有一法。从甚深法如理出生勤求正法。复有一法。不以财利之心而行法施。复有一法。于听法者作病人想。复有一法。于所说法如良药想。复有一法。己说法者如医王想。复有一法。常行卫护令法久住。复有一法。令三宝种不断不绝。复有一法。无贪相续常生喜足。复有一法。舍诸所有不起爱著。复有一法。虽自守戒。而常将护诸破戒者。复有一法。诸恶作者不观彼过而住于忍。复有一法。诸善作者现起饶益而住于忍。复有一法。于背恩者起悲愍慧。复有一法。于知恩者起恭敬悲。复有一法。于无智者不起慢心。复有一法。于有智者随彼受学。复有一法。深固善根心无厌舍。复有一法。于诸善法心常随转。复有一法。无谄曲故三戒清净。复有一法。于说法者爱敬承事如师尊想复有一法。舍诸外道文籍善听正法。复有一法。修诸善根虽复艰苦。于生死中亦不疲懈。复有一法。于现住世及已涅槃诸佛如来。承事供养而无厌足。复有一法。与诸众生为不请友。复有一法。以无依无取无著之心修四摄法。复有一法。了知在家诸过失已常乐出家。复有一法。于正士之业常自开发。复有一法。所作决定住菩提道增修胜行。复有一法。于同住大乘者不生恼恚。复有一法。教授菩提心法不生疲懈。复有一法。善护秘密法使不流散。复有一法。常当勤求法工巧智。复有一法。以真实语建立法幢。复有一法。所发誓愿当令毕竟。复有一法。以无变悔心钧行布施。复有一法。常当觉了诸魔事业。复有一法。常应发起离慢智业。复有一法。远于知识乐居寂静。复有一法。离增上慢及贡高心不起他谤。复有一法。虽复了知诸烦恼已。而亦随顺世间行相。复有一法。净命自资离诸贪染。复有一法。深固相应而常宴坐。复有一法。虽复多闻而常寂定。复有一法。如理正修瑜伽行地。复有一法。如实伺察空境界法。复有一法。于其利衰心无高下。复有一法。怖畏愦闹独处园林。复有一法。若得法利与他同分。复有一法。善解四圣谛智。复有一法。于诸智法而无秘惜。复有一法。为未学者成办学故心无高胜。复有一法。若得若失。信业报故不生热恼。复有一法。恭敬听法之者善为说法。复有一法。于亲友中离诸贪爱。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复有一法。于说法师所不起谄心而常赞叹。复有一法。以调顺心故荷担一切众生。复有一法。于诸波罗蜜多相应勤求。复有一法。精进长养菩提道行。复有一法。建立信根令无动转。复有一法。于国城中不空受食。复有一法。积集七种圣财而不匮乏。复有一法。内意真实安固命根。复有一法。以方便善巧成熟众生。复有一法。行法施故而善摄法。复有一法。离诸诤论说最上法。复有一法。以无所得心听受正法。复有一法。离沙门垢故而成沙门。复有一法。以无染爱心入王城聚落。复有一法。常当伺察过失善护一切众生。复有一法。弃舍世间诸杂艺者。复有一法。于善知识所常当诚实。复有一法。自心清净已起智复令一切众生心得清净。复有一法。无虚假故内意清净。复有一法。趣向最胜道故深心清净。而此一法善作胜业方便清净。复有一法。福清净已诸相清净。复有一法。智清净已烦恼清净。复有一法。众生清净已刹土清净。复有一法。虽观无相而善回向。复有一法。修随顺忍。复有一法。于三解脱门常当伺察修习出离。复有一法。住无所住。复有一法。证漏尽智神通游戏。复有一法。住于止观所作成办得明解脱。复有一法。勤修方便所摄之慧。复有一法。住三界轮得菩提场庄严。复有一法。谓一切法平等现成正觉。复有一法。摄受大乘。谓一切法自性无性无生无起。如是知已即得无生法忍。海意。此之一法而能摄受大乘。如是等一法摄受大乘已。余诸摄受依止而悉舍离。
复次海意。有二种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何等为二。一者于佛法中生净信解。二者不乐声闻缘觉乘法。有二种法。于大乘中而极难作。何等为二。一者自解脱已善护未解脱者。二者随为彼说解脱之法。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不坏灭大菩提心。二者伺察众生善为建立。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观菩提心犹如幻法。二者观一切众生皆悉无我。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心无厌离。二者所修方便而不虚假。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内心清净而为根本。二者无作无不作故修诸福行。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勤修善根方便。二者所修方便而令毕竟。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无戏论故而修方便。二者所修方便住毕竟故其心寂静。复有二法多作。一者深心趣向胜道。二者于最胜法中作最胜所缘。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说悔自罪。二者出离他罪。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舍诸所有。二者不求果报。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起平等心而行施舍。二者善能回向。复有二法多作。一者护戒无缺。二者不求生天。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于毁戒者起悲愍心。二者自具戒德不作贡高。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善乐于忍。二者回向菩提。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舍离高心。二者尊敬忍者。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发起精进求诸善法。二者于诸善根生欢喜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身心寂静。二者心离依著。复有二法多作。一者积集禅支。二者心业调畅。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不著禅味。二者不厌欲界。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勤求正法。二者常生法欲。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伺察于法。二者于法寂定。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于师长所增加尊重。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专勤承事。二者善言随顺。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于时非时而常请问。二者随所得义领纳于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修义智。二者修法智。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闻财无厌。二者闻慧无厌。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伺察深固之法。二者远离不深固法。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如理为他说法。二者于听法者起悲愍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于法不吝。二者不以财利之心为他说法。复有二法多作。一者止息外听。二者摄受诸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息除五盖。二者修七觉分。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获得欢喜。二者喜受相应。复有二法难作。一者知法知量。二者知自境界。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信于业报。二者善修胜行。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解了诸非业报。二者增长一切善法。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出诚实言。二者不诳圣人。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如说能行。二者不坏佛眼。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身业清净。二者离三不善。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观身犹如影像二者观如草木瓦砾。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语业清净。二者离语四过。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解悟不可说法。二者智了诸声犹如对响。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心业清净。二者远离贪嗔邪见。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内心寂止。二者外无所行。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修慈心观。二者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心如虚空清净无垢。二者自度度他而善回向。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不厌离大悲之心。二者勤修善根而无懈倦。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伺察无生。二者善护出离。复有二法多作。一者游戏法园。二者除厌离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圆满寂默之法。二者未具法者而令修行。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舍离爱染。二者断诸损害。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修于舍行。二者观察众生而无艰苦。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修念佛观。二者住于无念而起念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观于法身。二者成办诸相好身。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修念法观。二者成办诸众生法。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伺察离贪。二者于其贪行众生起大悲心。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随念诸菩萨众。二者归向不退转众。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观察无为。二者护得果者。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随念于戒。二者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伺察无加行戒。二者摄受将护破戒众生。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随念于舍。二者舍己不生变悔。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蠲除己之烦恼。二者为众生说断烦恼法。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随念于天。二者不求生天。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住正念慧。二者散乱心者令住念处。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增修福行。二者增修智行。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善修无加行智。二者于诸福行不生厌离。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超越诸著。二者于诸爱著悉能解脱。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极善乐欲。二者不生谄诳。复有二法多作。一者知恩。二者报恩。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断除欲贪。二者于善法欲而无厌弃。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说悔诸罪。二者不作诸罪。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不起恶作。二者不起随眠。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随喜他福。二者自福无厌。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于一切罪起尽灭智。二者于一切福起长养智。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劝请诸佛。二者护持正法。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虽知法界本无分别。二者智善分别说诸句义。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解回向。二者随所回向与一切众生共之。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决择无相。二者修诸有相。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虽观于空。二者观照众生。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慧起悉无所乐。二者方便而有所乐。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希求善根。二者为诸众生成办善根。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修习无愿。二者积集所生之智。复有二法多作。一者无著。二者无动。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无慢。二者爱乐。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乐居寂静。二者领纳寂静功德。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修寂静行。二者自度复度一切众生。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少欲。二者知足。复有二法难作。一者省察己之烦恼。二者审观断除一切众生烦恼。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安定。二者伺察。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常省己过。二者不观他过。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自离贡高。二者不起他谤。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观我无我。二者观众生无众生。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自常行施。二者容受他施。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出离轮回。二者度轮回中一切众生。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勤求波罗蜜多。二者随诸所求波罗蜜多如所说住。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得现量智。二者成办他智。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不求世间名闻利养。二者勤求正法。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不饶益者为作饶益。二者已饶益者而令增极。复有二法多作。一者所作大慈而无边际。二者所行大悲而无间断。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已得度者而令证悟。二者未得度者而为济度。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为诸众生成就功德。二者无德众生起大悲心。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不饶益者作饶益行。二者已作饶益而无异想。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身念处观。二者身住清净。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虽作身中身随念观。二者不与身俱起于寻伺及寻伺道。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受念处观。二者于苦乐等受而无领纳。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虽作受中受随念观。二者不与受俱起于寻伺及寻伺道。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心念处观。二者心住清净。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虽作心中心随念观。二者不与心俱起于寻伺及寻伺道。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法念处观。二者常起决择法智。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虽作法中法念处观。二者不与法俱起于寻伺及寻伺道。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已生诸不善法悉令除断。二者已生一切善法而能守护。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未生诸不善法防令不生。二者未生一切善法当令生起。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修欲勤心慧四种神足。二者应以神足得度众生而善度之。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虽获无加行神变。二者不动法界能于一切佛刹之中显诸神应。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自所得信而无动转。二者诸未信者令具于信。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自心而无杂染。二者染心众生令得清净。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发起诸精进根。二者安住念根不生散乱。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决择善观诸精进根。二者不著空相而起于念。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于定慧根勤修诸行。二者所修诸行不生疲懈。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智无所行。二者成熟众生而有所行。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于诸烦恼观离烦恼二者已生烦恼勤求出离。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一切法不和合本离烦恼故。二者于三界和合。为断一切众生诸烦恼故。
[1][2][3][4][5][6][7][8][9][10] ... >>
复次海意。复有二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精进修七觉支。二者深心说觉支法。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不住尽智。二者无生智忍。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行正道。二者善知非道不行。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修向道智。二者安立正道。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随顺缘生之法。二者离二边见。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善知一切众生染因染缘。二者善知一切众生净因净缘。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觉知魔事。二者远离魔业。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出离诸魔。二者令魔隐伏。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已尽之法复无所尽。二者无尽之法而不可尽。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本来无尽。二者谛观诸法刹那破坏。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从初发心而即伺察大菩提场。二者伺察菩提场故不乐余乘。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初发心时。是即出生菩提场因。二者虽复起诸善心而无取著。复有二法多作。一者生死相续之者为断诸结。二者善根相续之者。令其发心不生厌离。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若有方分若无方分。一切善根悉用回向无上菩提。二者虽复回向菩提。起心谛观皆如幻法。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令诸众生普观菩提。二者已观菩提众生令观解脱。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伺察菩提平等故众生亦平等。二者成熟众生精进无倦。复有二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发心如理决择一切善法。二者发起大悲之心。以诸众生置涅槃道。海意。此之二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复有二法。于大乘中而极难作。一者无生而生。二者无起而起。海意。此之二法于大乘中而极难作。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者如闻伺察。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起于缘众生慈。二者起于缘法之慈。三者起于无缘之慈。复有三法。一者自所作故起于悲心。二者为他作故起于悲心。三者离二边故起大悲心。复有三法。一者勤求自利之智。二者勤求利他之智。三者发勤精进二利圆满。复有三法。一者过去已尽之智。二者未来未至之智。三者现在住法界智。复有三法。一者于其正定众生起方便慈。二者于其不定众生起解脱慈。三者于其邪定众生起大救度慈。复有三法。一者得乐受故身业调畅。二者善护他故语言甘美。三者行正直故心业堪任。复有三法。一者虽修不净之观。而于贪行众生类中不生厌离。二者虽修慈心之观。而于嗔行众生类中不生厌离。三者虽修缘生之观。而于痴行众生类中不生厌离。复有三法。一者利益修胜行故。二者欢喜常知足故。三者清凉永无热恼故。复有三法。一者任持所闻。二者总持文句。三者入于智声前后际断故。复有三法。一者摄集七圣财故而不匮乏。二者法施无障碍故能行大舍。三者所有财利。钧众分故常得大富。复有三法。一者诚谛入胜义谛故。二者真实无虚诳故。三者如常无变异故。复有三法。一者自知今我云何。二者知诸众生当何施作。三者知时解时非时诸分位故。复有三法。一者蕴法蕴平等。二者界法界平等。三者处观如空聚。复有三法。一者不坏因果。二者能善长养诸缘。三者和合互相涉入。复有三法一者不违背佛。二者不毁谤法。三者不轻慢众。而常尊重恭敬承事。复有三法。一者止息于贪。二者远离于嗔。三者开晓于痴。复有三法。一者入世俗谛。二者真实说相。三者胜义谛无住。复有三法。一者于诸众生不起轻慢。二者于阿罗汉常生尊敬。三者不为烦恼之所制伏。复有三法。一者不染欲界。二者不乐色界。三者不著无色界。复有三法。一者于衰讥毁苦其心不下。二者于利称誉乐其心不高。三者不染世之八法。犹如山王安固无动。复有三法。一者隐密诸根。二者善解诸结。三者善调其心。复有三法。一者建立地位功德。二者能离地位过失。三者于地地中善能胜进。复有三法。一者内心起胜上智。二者深心起差别智。三者方便起安立智。复有三法。一者定清净已得增上戒学。二者慧圆满已得增上心学。三者解脱圆满已得增上慧学。复有三法。一者乐受断除贪爱。二者苦受断除嗔恚。三者不苦不乐受断除无明。复有三法。一者虽转于因而无加行。二者虽转烦恼而无分别。三者虽转三界而无愿求。复有三法。一者决择于空远离诸见。二者决择无相止息寻伺。三者决择无愿三界寂灭。复有三法。一者眼空。二者色境离性。三者眼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耳空。二者声境离性。三者耳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鼻空。二者香境离性。三者鼻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舌空。二者味境离性。三者舌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身空。二者触境离性。三者身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意空。二者法境离性。三者意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密修于戒。二者善护于定。三者决择于慧。复有三法。一者修念任持正法。二者修慧深固伺察。三者修行觉了行义。复有三法。一者随住声闻圣谛声中说解脱法。二者随住缘觉缘生法中说解脱法。三者随住菩萨六波罗蜜诸胜行中。说解脱法。复有三法。一者舍。谓舍一切珍宝。二者大舍。谓舍妻子奴婢眷属。三者极舍。谓舍身分头目手足。复有三法。一者护持正法。二者护持诸说法师。三者护持大乘之法。复有三法。一者不令生死相续。二者觉悟生死过失。三者远离生死罪业。复有三法。一者无盖障心听受正法。二者无随眠心而常宴坐。三者以出离心能正修行。复有三法。一者所闻依义。二者观察依智。三者解脱依法。复有三法。一者多闻乐居寂静。二者住寂静已深固作意。三者深固作意相应而能觉了诸法平等。复有三法。一者恭敬智者。二者请问多闻。三者护修定者。复有三法。一者不以得利之心而行法施。二者于听法者慈心摄受。三者起一切智心现前所作。复有三法。一者心平等故众生平等。二者无种种性故诸法平等。三者智平等故诸佛平等。复有三法。一者智。知三世平等。二者慧解三解脱平等。三者了。悟三界平等。复有三法。一者善观诸行无常亦复是苦。二者善观诸法无我。三者善观涅槃寂静。复有三法。一者誓愿真实住毕竟故。二者所闻真实如理修行。三者三摩地真实发生胜慧。复有三法。一者已作之罪而不覆藏。二者未作之罪防令不起。三者现所有罪悉令悔灭。复有三法。一者远离恶作。二者远离随眠。三者远离疑惑。复有三法。一者乐居寂静。二者离于贪爱。三者起善法欲。复有三法。一者住深法忍。二者说种种法。三者得一切处通达辩才。复有三法。一者所闻决定总持。二者得佛加持辩才。三者诸所说法贤圣摄护。复有三法。一者从初发心坦平如地。二者诸行毕竟诸行相续。三者虽转诸想而住不退转地。复有三法。一者圆满闻所成忍。二者思所成忍而不流散。三者获得无生法忍。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一者方便与慧和合修诸道行。二者大慈大悲和合成熟众生。三者精进不放逸和合护持正法。海意此之三法而能增长大乘。
复次海意。有四种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何等为四。一者恶闻。所谓寻求外道文籍。二者于其六波罗蜜菩萨藏正法不乐听受。三者增上慢心起诸魔业。四者业障随逐毁谤正法。海意。此之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复有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何等为四。一者贪爱。二者嗔恚。三者愚痴。四者烦恼增盈不求善法功德。复有四法。一者嫉他得利。二者谄曲亲近诸说法师。三者起黠。利慧诳行饶益。四者以不实心而作欺诳。复有四法。一者于善友所起恶友想。二者于恶友所起善友想。三者于非法中起正法想。四者于正法中起非法想。复有四法。一者常起悭染之心。二者见乞丐人即起损害过失之心。三者施已生变悔心。四者起背一切智心。复有四法。一者欲心行施。二者过失心行施。三者怖畏心施。四者愚痴心施。复有四法。一者为求名称故施。二者为求美誉故施。三者为求善声故施。四者为求赞叹故施。复有四法。一者以世俗情义故施。二者有所为事故施。三者不显明施。四者不自手施。复有四法。一者以粗物施。二者不贵重施。三者不恭敬施。四者增上慢施。复有四法。一者以利刀施。二者以毒药施。三者不轨法施。四者损害心施。复有四法。一者于持戒人生嗔恚心。二者于破戒人起彼损害不将护心。三者自所修戒而常杂乱。四者于说戒人起杀害想。复有四法。一者好求艰苦财利。二者若得法利不钧他分。三者不欲他人所得利养。四者于自得利不生知足。复有四法。一者身曲非威仪道。二者语曲所言不实。三者心曲欲作诸罪。四者一切处曲不以净命而资养故。复有四法。一者于其同住大乘之者起嗔恚心。二者不能觉了诸魔事业增上慢故。三者闻非所说而即喜行。四者闻说诸善功德而生恼意。复有四法。一者高慢正法不能亲近。二者于说法师不起尊重。三者于其父母师长及亲教师不生归敬。四者身心坚犷诸所起行常生违背。复有四法。一者举扬自德。二者隐覆他德。三者我慢炽然。四者坚猛嗔恚。复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惛沈。三者不正顺。四者执著。复有四法。一者不调伏。二者不寂静。三者不隐密。四者不柔善。复有四法。一者少闻入于国城聚落。二者不具戒蕴而求利养。三者不护身仪入女人舍。四者不住等引之心。解入一切众生根性。复有四法。一者不能勤修四摄之法。二者弃舍成熟众生。三者毁谤正法不作护持。四者于说法人而生娆恼。复有四法。一者愚痴常生多欲。二者嗔恚乐作诸罪。三者贪爱不生喜足。四者求利心常无厌。复有四法。一者不信而常掉举。二者亲近恶友不厌舍罪。三者懈怠减没善法。四者放逸所作善根而皆丧失。复有四法。一者不能内观察故而常无惭。二者慧解不明晓故而常无愧。三者与无间业等故而不知恩。四者虽于他人少行善利。而自伐灭返生诬谤。复有四法。一者嗔。二者忿。三者恨。四者害。复有四法。一者虚诳诸圣。二者不护诸圣。三者轻慢施主。四者于阿罗汉起增上慢。复有四法。一者身业不能清净。二者语业不能善护。三者心业杂染。四者于大乘中而生疲倦。复有四法。一者于众聚中而起两舌。二者于师长阿阇梨所而发恶语。三者于诸来求者而兴绮语。四者虚诳人天。复有四法。一者不护戒蕴。二者不越他世。三者散失善根。四者破坏长养胜行。复有四法。一者于大众中起强胜心。二者于集会所执高慢心。三者常出恶言欲离于罪。四者以杂乱语说世间典。复有四法。一者以不勤行心居寂静处。二者多损害心居愦闹中。三者不种善根起有福想。四者窃菩萨名求利活命。复有四法。一者心不柔顺。二者其心粗犷。三者心不调伏。四者于诸众生起艰苦心。复有四法。一者憍恃持戒。二者憍恃多闻。三者憍恃住阿兰若。四者憍恃头陀功德。复有四法。一者计我为胜。二者计法为胜。三者以少善根计为高胜。不回向菩提。四者先修大乘之行。中乐声闻缘觉乘法。复有四法。一者执著于身。二者执著于心。三者执著于戒。四者不向胜道。复有四法。一者亲友家乞于非家用。二者追求利养自谓清净。而复喜见破戒之者。三者耽乐俗舍。四者于具戒人而生嗔恚。艰苦所作起诸缠缚。复有四法。一者多作事。二者多求利。三者多语言。四者多知识。复有四法。一者我见取著于我。二者众生见取著众生。三者断见取著无作。四者常见取著身命。复有四法。一者虽于诸事有所发起。二者既发起已不能摄持。三者不摄持故而生疲懈。四者以疲懈故乃起怖畏。复有四法。一者不修升进地地之智。二者不能善修禅定。三者弃舍众生胜慧不行。四者虽修愿及方便。而起有得之想。复有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一者法障随眠而根性钝。二者业障随眠。于诸善根而不勤行。三者烦恼障随眠三蕴随转。四者魔事随逐忘失菩提心。海意。如是等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
<<[11][12][13][14][15][16][17][18]
世尊说是摄受大乘等诸法时。会中四万四千众生及千天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有大光明广照十方。有千天人处于空中。言音互发喜跃回旋。复雨殊妙天诸宝花。鼓吹歌音奏天妙乐。而为供养。以妙偈词而赞叹曰。
说此偈已。又作是言。世尊。若人于此如来所说大法宝藏。而能受持极少分者。是人速能解脱一切地狱恐怖。次第当转无上法轮。世尊。譬如有人去彼州城聚落不远。见地伏藏中有无尽珍宝充满。是人以具利益心故。见已即时诣州城中语诸人言。汝等善来。汝若欲求诸珍宝者。我知方处。当示于汝无尽伏藏。世尊。彼州城中有一类人。虽闻其言而不信受。有一类人信其所说。即同其人诣伏藏所。随自力能恣取其宝。如其智量得宝而还。然彼伏藏取而无尽。亦无分别此人我与彼人不与。此人应取彼不应取。何以故。而是伏藏无分别故。世尊。诸佛所说大法宝藏。亦复如是。佛于阿僧祇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中。积集如是无上广大妙法宝藏。既积集已。诣菩提场成正觉果。后于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转大法轮。今日世尊。又复转此集会正法。开示无上大法宝藏。而佛世尊以无取心。于诸众生起大悲行作利益事。诸不知者。以妙梵音普遍告谕诸天及人阿修罗等。而表示言。汝等来此受持无上广大法宝。此法能尽生老病死诸苦边际。能施一切无尽妙乐。世尊。或有一类不具于信愚痴之人。于此正法不生胜解。复不正顺不能分别故不生信。或有一类具信之者。于此正法。能善分别而生胜解。复起正顺以能分别故深生净信。是人乃能于佛如来大法宝藏。随力堪任取其法宝。自取宝已。复令他人于彼诸乘解脱法中而生信解。或有乐住声闻乘性。或有乐住缘觉乘性。或有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佛如来无上最胜大法宝藏而无穷尽。亦无分别。又复世尊。今此无上大法宝藏。如是广大开发显示。而诸众生于此法宝总略乃至极少分中。有不能取者。是人不得宝故。于长夜中行三恶趣无有穷尽。世尊。若复有人于此无上大法宝藏少略。乃至或能受持一四句偈者。是人具足七种圣财而不贫匮。何况有能于此广大集会正法少略一品信奉受持。或复二三四五。若十二十。逮七十品。乃至终毕能受持者。是人所获功德不可称计。何以故。今此法门不离菩提心故。为诸众生起大悲心所逼切故。是故若人能起净心。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应知彼人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坐道场降伏诸魔。于大乘中得大神通。尔时世尊赞诸天子言。善哉善哉。诸天子众。汝等善说。当知善能于此正法受持读诵而生胜解如理修行者。是人建立一切语言胜妙功德。是人得至一切智顶。复知是人广为一切世间作智慧光普遍照曜。诣菩提场。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由能乘御此大乘故。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海意。是故当知。若有菩萨欲于如是广大正法。密作护持令法久住。自心洁白已。于他众生及补特伽罗。所有一切上中下根能遍知者。应当受持如是句义。所谓门句。印句。及金刚句。得受持已。如义解了。以慧相应。最胜方便如理伺察。海意。何者名为门句。所谓诸施设门。表示一切法分别义。阿字门。表示一切法无生义。波字门。表示一切法胜义谛。那字门。表示一切法了知名色义捺字门。表示一切法调伏寂静义。娑字门。表示一切法出过诸著义。多字门。表示一切法随住真如义。迦字门。表示一切法了达业报义。又娑字门。表示一切法平等无差别义。摩字门。表示一切法大悲义。誐字门。表示一切法最极甚深难彻源底义。惹字门。表示一切法超越老死义。驮字门。表示一切法法界无分别义。设字门。表示一切法圆满奢摩他义。佉字门。表示一切法虚空焕明义。叉字门。表示一切法普尽无生义。倪野字门。表示一切法智无著义。他字门。表示一切法善解处非处义。塞迦字门。表示一切法了知诸蕴义。姹字门。表示一切法毕竟无边际义。身寂静门。表示一切法无贪染义。心寂静门。表示一切法调伏嗔痴义。止息门。表示一切法归趣无著义。深固门。表示一切法出离三际义。住实性门。表示一切法住法界义。无取门。表示一切法解脱相义。无执著门。表示一切法离诤论义。无杂染门。表示一切法清净相义。法自性门。表示一切法本来明净义。妙光明门。表示一切法焕明义。观想门。表示一切法离散义。无摄藏门。表示一切法不和合义。菩提门。表示一切法平等一味义。涅槃门。表示一切法离诸烦恼义。海意。如是等门句。能受持者。得自心洁白已。于他众生及补特伽罗上中下根。悉能了知。
复次海意。何名印句。所谓一切法解脱印所印。法本无二。二清净故。一切法二边无边印所印。断常清净故。一切法尽离贪印所印。尽门尽际中无尽无边际故。一切法无高无下印所印。平等性实际清净故。一切法如虚空印所印。出过五眼道故。一切法住虚空印所印。法界即虚空界故。一切法无分别印所印。法界涉入故。一切法法界印所印。法无分别相故。一切法真如印所印。前后际如实故。一切法实际印所印。本来清净故。一切法空印所印。有为同等故。一切法无相印所印。远离差别诸所缘故。一切法无愿印所印。离诸所求故。一切法无常印所印。自性无性无相故。一切法苦印所印。五蕴善积集相故。一切法无我印所印。自性无我故。一切法寂静印所印。毕竟无动故。一切法诚谛印所印。普遍摄入胜义谛故。一切法无动印所印。种子无住故。一切法不坏印所印。毕竟决定故。一切法如如印所印。前后际不断故。一切法三世平等印所印。于一切处同一味故。一切法无生印所印。自性无所有故。一切法无灭印所印。自性无生故。一切法不相待印所印。离增上慢故。一切法无戏论印所印。一切寻伺无积集故。一切法明了无相印所印。无诸色相所表示故。一切法无染印所印。依止断故。一切法无成办印所印。对治不可得故。一切法非业报印所印。一切无造作故。一切法无为印所印。悉离生灭诸分位故。一切法平等性印所印。诸法等虚空悉无差别故。海意。此等名为印句。是诸印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菩提之印。如是印句。所有八万四千法蕴于中出生。如是印句。普摄诸佛及诸菩萨最上智印。速疾证得无生法忍。海意。如是等印句。所有不种善根诸众生等而不得闻。又此法门善能降伏一切魔业。海意。所有无尽总持宝箧。而能藏摄彼一切法。是法皆从印句中出。又复八万四千三摩地门。及遍入八万四千众生心行。及千波罗蜜门。悉从如是印句中出。而此印句亦复随入彼彼法门。
<<[11][12][13][14][15][16][17][18]
复次海意。云何是金刚句。谓即自身是金刚句。自性无分别故。海意。此金刚句于诸见中决择而转无明。是金刚句。入诸明故。此金刚句。于所缘事中遍知而转五无间际。是金刚句。无加行平等故。此金刚句。于诸加行遍知而转贪际。是金刚句。离贪际平等故。此金刚句。于贪离贪平等而转嗔际。是金刚句。慈际平等故。此金刚句。破诸嗔恚痴际。是金刚句。慧光明平等故。此金刚句。开显明慧一切众生一众生。是金刚句。遍入众生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众生自性一切众生心一众生心。是金刚句。入无心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心之自性本来明澈一切佛一佛。是金刚句。遍入真如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平等性智一切刹土一刹土。是金刚句。遍入无尽刹土故。此金刚句。随知虚空平等一切法一法。是金刚句。入一切法性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无二法门一切法佛法。是金刚句。于一切处智随入解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金刚喻定诸魔事业诸佛事业。是金刚句。入诸魔业随警悟故。此金刚句出过一切魔之事业一切语言。如来语言。是金刚句遍入一切音声随解了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不可说法一切法无生。是金刚句。入无灭故。此金刚句。超越生老病死之道一切法无起。是金刚句。入无止息故。此金刚句。而能随转诸法寂灭。海意。此如是等诸金刚句。是不破坏句。是精妙句。是平等句。是圣谛句。是坚固句。是无种种句。是爱乐句。是不断句。是寂静遍寂近寂之句。是无作用句。是不和合句。是入无趣之趣句。是无行句。是真性句。是如实句。是不背佛句。是不谤法句。是不破僧句。是如所说句。是三轮清净句。是勇猛句。是梵行句。是空寂句。是虚空句。是觉支句。是无相句。是无愿句。是法相句是心意识无住句。是摧伏诸魔外道句。是清净无垢明澈句。是观照菩提句。是慧光明句。是无法显示句。是毕竟不生不灭句。是自境界清净句。是入佛境界句是无思惟分别遍计句。是法界无差别句。是入无句之句句。海意。如是等金刚胜妙诸句。若有菩萨随能领受决择其义者。我说是人决定当坐菩提道场。作师子吼。当佛世尊说是门句印句金刚句时。此会中有八千菩萨获得入一切法门印陀罗尼。及得遍入一切众生意乐三摩地。
尔时十方世界所来集会一切菩萨摩诃萨众闻是法已踊跃欢喜。心意快然。各以神力。随自所来诸佛刹土。彼彼刹中各各所有花鬘涂香。及抹香等而悉集来。于此会中广雨众妙花鬘香等。普用持奉供养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及此正法。愿此正法久住世间。是诸菩萨作供养已。同发妙音。赞叹世尊。说伽陀曰。
尔时彼诸菩萨摩诃萨众说是伽陀赞叹佛已俱白佛言。世尊。由佛世尊出世间故。即是宝出。佛出世故。即是乐出。即念慧行智出。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出。即慈悲喜舍出。即胜义出。即实谛出。即正法出。即作证法出。即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之法出。即奢摩他出。即毗钵舍那出。即六通三明八解脱出。以要言之。即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出。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慧积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以有身见生故。佛出世。以无明有爱生故。佛出世。贪嗔痴生故。佛出世。四颠倒生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业生故。佛出世。何以故。为断一切众生诸不善业故。佛出世。然佛世尊。亦无对治及增胜力。以无所对治故。佛出世。世尊。若诸菩萨欲知诸佛出世因者。应如是知如是修学。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佛出世应如是知如是修学。以佛出世如是因故。诸法出世亦如是知。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彼初发心菩萨闻如是说佛出世因。彼不解了故。谓佛出世者。云何如是。佛言海意。佛出世因而诸菩萨随其所应心得清净。所以者何。海意当知。菩萨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菩萨。二者修行位菩萨。三者不退转菩萨。四者一生补处菩萨。海意于此四种菩萨之中。若初发心菩萨观佛如来色相庄严心得清净。若修行位菩萨观佛如来成办一切胜妙功德心得清净。若不退转菩萨。观佛法身心得清净。若一生补处菩萨者。彼不观佛色相庄严。亦不观佛种姓族氏。亦不观佛成办功德。是中而悉无法可观。何以故。慧观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摄故。慧无行故。离诸戏论。彼不如是观亦非无观。何以故。有见无见斯为二种。此位菩萨于见非见离彼二边。如是观佛。以如是观佛故。观身亦然。观身清净已。即观佛清净。观佛清净已。应知一切法亦如是清净。如是观中若清净者。是为智观。此即名为真实观佛。海意。由如是故。我昔得见然灯如来。我时见已获得无生法忍。及无所得相应忍。即时涌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处虚空中。得一切智智。无差别力永断诸见。越诸思惟分别遍计。于诸境界意无所住。尔时复得六万三摩地门。是故然灯如来。为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我当彼佛说记之时。我于耳根无所对碍。亦非余识有所了知。我于和合有所得见中而无所住。我于尔时无佛及佛想。无我及我想。亦无授记及授记想。海意。是故菩萨三轮清净。授成佛记。三轮清净者。谓无佛及佛想。无我及我想。亦无授记及授记想。海意。复有三轮清净。何等为三。谓无我执。无众生执。无法执。复有三轮清净。谓无名执。无色相执。无所缘执。复有三轮清净。谓过去已尽智。未来未至智。现在住法界智。复有三轮清净。谓身如影像智。语如响智心如幻智。复有三轮清净。谓五蕴与法蕴平等。十八界与法界平等。十二处观如空聚。复有三轮清净。谓解了于空。信顺无相无愿无求。海意。若此三轮清净即一切法清净。是故诸菩萨若三轮清净者应修善巧之智。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彼不退转菩萨而能具足甚深法智。世尊。若诸菩萨能具如是法智之者。彼即善能成熟功德。佛告海意菩萨言。海意。当知此位菩萨以本愿力故善作胜业。而彼菩萨设在散位之中。以本愿力。而亦不坏成熟功德。海意。世有一等无智之人。不能解我所说。今以喻言当令闻者由譬喻得解。海意。譬如世间有甘蔗田。或复稻田。或复豆田。农作之人。于彼诸田作治事已。开其水道。随彼畎浍。流注周遍。水悉盈满。是农作人善安布已。憩于他所。彼诸田中。随处所经水自然入。不假田人更施功力。所植诸田各得成熟。菩萨亦复如是。或时虽居散位有善方便于一切众生相续善根之中而能成熟。随其所说一切佛法中。诸有善根悉能圆满。而彼菩萨心意清净。善护戒蕴。或在定位之中。以本愿力故。而能成熟一切善根。令诸众生于佛法中。相续滋长一切善法。海意。以是缘故。当知诸菩萨随其所应不假施力。而自圆满一切善根。复善回向于一切智。是故诸菩萨若定若散。以本愿力。于诸善根中身心调畅。念不散乱。不堕下乘趣向大乘。海意。譬如城中有一大树。或有人来断彼树根。断已即去。当断树时。树渐低下。毕竟须随斫处堕地。菩萨亦复如是。于长夜中修习善法。趣向一切智。渐入一切智。毕竟成熟一切善根。既成熟已。悉用回向于一切智。回向一切众生共其功德。回向愿令三宝圣种不断不绝。回向圆满身相庄严具诸相好。回向圆满语业庄严。广为众生说无诳法。回向圆满心业庄严。常念诸佛定愿成就。而是菩萨不假功用。无所发悟悉能成熟一切善根。普用回向于一切智。不堕余乘若定若散。于菩提分法修习圆满。皆由本愿方便善巧回向之力。海意。又如苾刍欲入灭定。先当要期闻犍椎声然后出定。彼入定已而犍稚声亦不入于定中。而是苾刍后假犍椎之声乃从定起。菩萨亦复如是。为欲解脱一切众生。起大悲誓愿。我当救度一切众生普令解脱。悉当成办菩提事业。于诸众生广行慈心。于生死流中运心意识普为济度。虽入定中以本度脱众生大悲愿故。终不堕于声闻缘觉之地。后从定起开发正慧。还复积集菩提分法。广为众生成熟化度。海意。汝且观是诸菩萨者所作事业而悉最胜。虽入寂静三摩地中。而能出过声闻缘觉解脱境界。
<<[11][12][13][14][15][16][17][18]
复次海意。我今复以喻明斯义。譬如世间。或有二人。一被金刚坚固甲胄。入于大火炽焰聚中。一被枯草而为甲胄。入于大火炽焰聚中。海意。于汝意云何。彼二人中。何人为火所焚。何人不为火焚。海意白佛言。世尊。若被金刚甲胄之者。虽入大火炽焰聚中。以其坚固甲胄能善作护。是人不为火焚。世尊。若被枯草为甲胄者。入大火中。是人决定为其所焚何以故。为彼枯草于炽焰中力无能护。佛言。海意。彼身所被金刚甲胄入大火中。不为焚者。即是菩萨。常以大慈大悲而为甲胄内心坚固。金刚力护解脱众生。所缘誓愿。曾不弃舍。虽常观察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入于空寂三摩地中。而常超越声闻缘觉正位。不求得果。于彼定中。虽受胜味而不嗜著。还从定起。从定起已。严净佛土。成熟众生。圆满佛智。海意。彼以枯草而为甲胄入大火中。为所焚者。即是声闻乘人。于诸行中而生怖畏。复观三有炽然不息。弃舍众生远离大悲。于寂静三摩地中。生味著已。无所容受。若复不得第八果证。能起是定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声闻乘人于其福行罪行不动行中不能修习。诸菩萨者。能于无量福智行中修习成熟。不于中间取证实际。毕竟圆满一切佛法海意。是故菩萨于空无相无愿无作法中。常生大火炽焰之想。虽于此法审伺察已而复于是法中起智善行。终不取证实际。是故诸菩萨不成熟善根不应修习。海意。菩萨成熟善根者。谓于甚深佛法之中如理修行。不于中间取证实际。此即名为成熟善根。何故如是。以彼菩萨俱为成熟大乘之法。渐向渐入渐复增胜。非余乘法而成熟之。海意。如陶家轮。日光未照。未成熟时。但是坏模。无有诸器用之名。后成熟已乃可得彼器用之名。菩萨亦复如是。虽复广多修诸善根。若不回向于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罗蜜多之名。若复回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罗蜜多之名。海意。又如妙好真金。未经工作。即不能得庄严具名。但名真金若经工作得成熟已。乃可得诸庄严具名。菩萨亦复如是。所修善根。若不回向于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罗蜜多之名。若复回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罗蜜多之名。海意以是缘故。而诸菩萨常当运发广大之心成熟诸善。随所成熟诸善根已。即当回向于一切智。以其回向一切智故。菩萨当于甚深法中如理修行。不于中间取证实际。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者难作能作。善能防护诸有过失。于所作中不生过染。世尊。若诸菩萨具于善巧方便之者。即能回向。所以者何。菩萨有方便故。虽入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中。而不为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过失所著。彼具善巧方便而能现诸所作。不堕无作见中。善住诸法平等之性。若有趣向邪定聚中诸众生类。菩萨为说正定聚法。而彼菩萨为令圆满众生愿故。自亦不住正定聚中。
佛告海意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菩萨于一切处。常应修习善巧方便。何以故。海意。善巧方便者。即是菩萨菩提。若无善巧方便。即不成菩提。譬如世间于一器中置三种色。一者青色。二者赤色。三者黄金色。是三种色。同一器中染三种衣。一者毳衣染其青色。二者[疊*毛]衣染其赤色。三者无价上妙天衣染黄金色。彼三种衣。于一器中。从彼染师所治事已。随诸意乐皆得妙色。须青得青。须赤得赤。须黄得黄。然其染器曾无分别。海意。其染器者即是空无相无愿。有三种人合一器中者。一声闻乘人。二缘觉乘人。三大乘人。是三种人。随诸作用如心所乐。各随所应皆取智色。而彼空无相无愿之器。曾无分别彼毳衣者。当知即是声闻乘人。[疊*毛]衣即是缘觉乘人。无价天衣即是安住大乘之人。海意。汝观诸法无有实性。无作者性。无我性。无人性。无众生性。无寿者性。无主宰性。随欲所生。生已聚集。无所觉了。亦无分别。海意。若能解了此诸法生。即诸菩萨于诸法中无有少法而生懈倦。若得如是知见清净。诸所作中亦无饶益无不饶益。即能如实了知诸法平等之性。如是如实了知诸法平等性已。常不弃舍大悲之铠。海意。譬如世间琉璃珠宝。自体莹洁净无瑕翳。置尘秽中经于千岁。过千岁已取之治事。去其尘秽涤浣清净。依然莹洁离诸瑕翳。菩萨亦复如是。了知众生心之自性。本来清净明澈洁白。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菩萨观已。即作是念。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而彼烦恼实无所住。众生横起虚妄分别。我当为彼诸众生类宣说断除烦恼之法。起无懈心。于众生所转复增胜运心。普令皆得解脱。又复思惟。此诸烦恼能坏众生诸有力势使令劣弱此诸烦恼能令众生于无实烦恼中虚妄分别。若能如实深固作意如理伺察者。彼即不为烦恼所动。如所伺察已。即彼烦恼不复和合。若与烦恼不和合者。斯即为善。又复我今若与诸烦恼合。云何能为烦恼系缚诸众生等宣说断除烦恼之法。故我今时不与诸烦恼合。应为烦恼系缚众生说断除法。然我欲为化度众生于轮回中令诸善根相续不断。亦复应当与烦恼合。云何名为于轮回中与烦恼合相续善根。所谓勤求福行而无厌足。菩萨作是思惟已。于三有中故现受生愿值诸佛誓度众生而无懈倦护持正法。诸所施作勇进无退。常生法欲。永不弃舍波罗蜜多胜行。海意。此即名为于轮回中与烦恼合相续善根。菩萨当于是中虽合烦恼。不为烦恼过失所染。海意白佛言。世尊。今说善根。何缘故说诸烦恼邪。佛言。海意。菩萨了知此如是等诸烦恼法与三界合。从烦恼中出生三界。而彼菩萨具善巧方便故。积集善根缘力与三界合。此即名为诸有善根与烦恼合。以其三界合故。即不复心生诸随烦恼。海意。譬如世间有大长者唯有一子。慈育怜慜深加爱念。时彼童子愚小无智。于秽井边而为戏舞。以幼稚故忽堕井中。尔时其母及彼亲族。俱见其子堕秽井中。见已忧愁竞前观井。深不可测。徒极悲苦。无能为计入其井中。虽痛爱子不能救拔。是时其父知已奔至。见彼童子堕秽井中。临视哀恼苍惶旋转。深爱此子不生厌舍。即设方计入其井中。善为救拔令子得出。海意。当知彼秽井者。即是三界。其子即是一切众生。菩萨观于一切众生如一子想。童子之母及亲族者。即是声闻缘觉乘人。见诸众生堕轮回中。见已虽复心怀忧恼。无有方便而为救拔。彼大长者即是菩萨。而诸菩萨虽以无垢洁白清净之心住无为法。然复和合三界所修之行化度众生。海意。此即菩萨大悲之行。菩萨毕竟自能解脱诸缠缚已。而复于其三有之中示现受生。具善巧方便胜慧所摄。己之烦恼无复有碍。能为一切众生宣说断除烦恼缠缚之法。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者难作能作能以无垢洁白清净之心。于轮回中不生厌弃。如其所说甚深之法。如理伺察不住无为。不求果证。佛言。海意。此菩萨者。所修正道与禅支合。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及善巧方便。海意当知。若诸菩萨无垢洁白清净心者。此即般若波罗蜜多。于轮回中不生厌弃。示现受生化度众生。此即善巧方便。
复次海意。若诸菩萨于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一切法中如理伺察者。此即般若波罗蜜多。若复发起大悲现前之心。不住无为。不求果证。此即善巧方便。
复次海意。若诸菩萨善住三世平等法故。即无有少法见种种相。若彼法界平等。即众生界平等。若众生界平等。即涅槃界平等。若涅槃界平等。即法界平等。若能入此法界平等性中。所入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若复能入一法界。了知众生界。不证涅槃界。是故不舍众生界。不住于法界。不取于果证。此即善巧方便。
复次海意。若布施清净此即是慧。若回向清净即是方便。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清净此即是慧。若回向清净即是方便。以要言之。一切善根清净此即是慧。回向清净即是方便。海意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菩萨善根清净。何者是回向清净。何者是慧清净。何者是方便清净。佛言。海意。菩萨善根清净者。为离我人。众生寿者之见。然后积集诸有善根。回向清净者。谓于空无相无愿法中。成熟善根回向菩提。慧清净者。谓于一切众生初后根性智悉了知。方便清净者。善为一切众生如应说法。复次海意。又善根清净者。虽于诸有诸趣示现受生而无依止。然后积集诸有善根。回向清净者。谓离一切声闻缘觉作意。善摄诸乘所有善根。悉用回向大乘法中。慧清净者。普为断除一切烦恼种子习气。方便清净者。谓欲化度诸众生故。先同其事。后为教示大乘之法。
复次海意。又善根清净者。所谓菩萨舒其宝手。普施无尽一切受用。回向清净者。谓以一切众生。一切学无学人。一切缘觉。一切菩萨。及一切佛诸有善根。普用收摄入回向中。慧清净者。所谓任持诸佛所说。悉以陀罗尼印印之。其所任持而无坏失。方便清净者。谓以无断辩才。无碍辩才。为诸众生善说无诳之法。令诸众生悉得欢喜。
复次海意。又善根清净者。谓于生生之中。常不舍离大菩提心。回向清净者。谓不忘失大菩提心。以诸善根悉用回向于一切智。慧清净者。谓善知安住大菩提心而为根本。方便清净者。谓于菩提心住平等故。为他教示菩提之法。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诸善巧方便。是菩萨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清净一切处通达。皆是菩提。无有少法非菩提者。何以故。世尊若了一切法平等性。即是菩提。是故诸菩萨勿于菩提生极远想。菩萨于诸法中若六尘境来为障碍尔时应当如实觉了。即是菩提。若诸菩萨如是解者。即得善巧方便清净。及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尔时世尊赞海意菩萨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菩萨具善巧方便及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者。于诸法中若六尘境来为障碍。尔时应当如实觉了即是菩提。海意。以是缘故诸菩萨者应如是知。
<<[11][12][13][14][15][16][17][18]
复次海意。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无等比劫数之前。彼时有佛出现世间。名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善变化。劫名光味。以何缘故。彼佛如来名无边光照。以彼世尊初坐菩提场。未证一切智。居菩萨位。尔时身放种种色光。是光普遍十方无量阿僧祇出过算数诸佛刹土。皆悉照曜而彼一切佛刹之中所有一切不退转菩萨。及一生补处菩萨。见彼菩萨坐菩提场。见已即各向彼菩萨。散掷妙花。其所掷花。以佛威神力故。皆悉向彼菩萨身聚。而一一花。于彼善变化世界之中。广大积集高七人量。以是缘故。建立彼佛及光味劫如是名字。海意。彼劫之中有十四俱胝如来出现世间。而彼善变化世界。具大威神安隐丰乐。一切天人众多炽盛国土广远。有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大洲。彼一一洲纵广八十四百千由旬。一一百千由旬有八万四千州城。一一州城有八万四千县邑聚落。一一城中各有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人民而共居止一。一县邑各有八俱胝人民居止。彼世界中人民富盛尚尔许数。何况大威德诸天龙鬼。又彼世界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胝迦宝。又复彼土随意所念。饮食衣服庄严具等自然充足。又彼人民无我我所。海意。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寿量十中劫有三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诸声闻众。一千二百俱胝菩萨摩诃萨众。有一王城名善清净。是彼世尊本所生地。彼佛出王宫已。别止一城其名乐生。而彼乐生大城之中。有转轮圣王。名善净境界。统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女宝。摩尼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如是七宝王之受用。海意。彼善净境界王。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心具足。于一切众生起无障碍心。王有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宫嫔婇女。端正殊妙如天女相。是诸宫女。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彼善净境界王。延请世尊无边光照如来及菩萨声闻大众。经二中劫而伸供养。如法清净离诸过失。依沙门法所应受用。衣服饮食病缘医药坐卧具等一切供给。其王为佛世尊别立精舍。清净严洁纵广百千由旬。琉璃珠宝而为其地。七宝墙界重重间作。处处皆用赤旃檀香及乌啰娑旃檀之香间为其柱。巧妙殊特与天宫等。次复安布十千楼阁。命诸菩萨声闻大众次第安止。海意。彼善净境界王。谛奉彼佛清净之法。受持五戒精修梵行。与宫嫔眷属。经二中劫。承事供养彼佛世尊。过二中劫已。其王即与诸眷属俱。诣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到已头面礼足。右绕七匝。退住一面。
尔时善净境界王。白无边光照如来言。世尊。云何菩萨于大乘中得不随他信云何菩萨虽复趣向最胜之道而无我相。云何菩萨善能安住无动无不动慧。云何菩萨得方便慧清净。云何菩萨得久远观察不断根本。云何菩萨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云何菩萨能于甚深义理之中不生惊怖。云何菩萨得名真实菩萨。时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告善净境界王言。大王。谛听谛听。极善作意。今为汝说。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于大乘中不随他信。何等为四。一者从胜解出生故信出世圣法。二者勇猛不退故勤行精进化度众生。三者善观察故起神通智作诸游戏。四者智随知法故于一切法起决择相。大王。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于大乘中不随他信。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趣向最胜道而不生我相。何等为四。一者不著禅味而心业调畅。二者不著己乐施于他乐。三者成大慈行安住大悲。四者得广大信解。能起最上最胜乐欲。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趣向最胜道而不生我相。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安住无动无不动慧。何等为四。一者内心远离谄诳。二者内心清净具善方便。三者深心方便而不退转。四者深心不舍所行。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善住无动无不动慧。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得方便慧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虽观一切法无我。而常以其四摄之法化度众生。二者虽知一切法不可宣说。常以音声文字。为诸众生演说法要护持正法。三者虽观诸佛法身。而常信解一切如来功德。成办相好精进无懈。四者虽观一切佛刹空寂。而常严净佛土勤行不息。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方便慧清净。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久远观察根本不断。何等为四。一者能善观察菩提道场。以菩提心不舍离故。二者善观佛智。自智无著故。三者善观转妙法轮。随所闻法皆能为说不懈倦故。四者善观大涅槃法。而不厌离生灭法故。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久远观察根本不断。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何等为四。一者为转轮圣王化度人民。善观诸行无常。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二者为帝释天主。化诸天众。善观诸行是苦。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三者现作魔王化诸魔众。善观诸法无我。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四者为大梵王化诸梵众。善观涅槃寂静。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于甚深义理不生惊怖。何等为四。一者亲近真实善友。二者于善友所相续无间。开示甚深佛菩提法。三者于如是等甚深经典。乃至多百由旬。亦往听受决择其义。四者如所闻法。起慧推求。但依于义不依于文。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于甚深义理不生惊怖。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名为真实菩萨。何等为四一者勤行精进修诸波罗蜜多。二者趣大悲心勤行化度一切众生。三者以精进力。勤行圆满一切佛法。四者能于无量生死之中。勤行摄化不生疲倦。复能积集福智胜行。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名为真实菩萨。海意。彼无边光照如来。说如是等四种法门时。彼会之中有十千俱胝那庾多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俱胝那庾多百千苾刍。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彼王太子妃主宫嫔。皆得柔顺法忍。其善净境界王。得利顺法忍。彼王即时心大欢喜悦怿踊跃。即以王之一切所有诸妙受用。持献彼佛。时彼无边光照如来。告善净境界王言。大王。汝已舍诸所有献佛如来。汝宜于我最上法中净信出家舍于非家。何以故。大王。若于如来最上法中净信出家者。有大威力得大称赞。大王当知。出家菩萨得二十种广大善利。是即圆满彼一切智无上胜利。何等为二十。一者弃舍王之所有富贵受用。得无我我所大利。二者乐出家已而能出离烦恼大利。三者被服袈裟得心无杂染大利。四者于其圣种生欢喜已即能圆具长养大利。五者修行头陀功德断除多欲得离染大利。六者戒蕴清净已生天人中得斯大利。七者不舍菩提心得圆满六波罗蜜多大利。八者居寂静处得离愦闹大利。九者心无爱著得思惟法乐大利。十者修习禅支得心调畅大利。十一者勤求多闻得大慧大利。十二者离诸慢故得大智大利。十三者少求少事故得决择圣法大利。十四者于一切众生心平等故得大慈大利。十五者起解脱一切众生心故得大悲大利。十六者不惜身命故得护持正法大利。十七者心轻安故得神通大利。十八者常念佛故(此下合有一句得大利文梵本脱落)。十九者常所伺察深固法故得无生法忍大利。二十者积集一切胜功德故速成一切智大利。大王。此如是等二十种法。是即出家功德胜利。诸出家菩萨不为难得。是故大王。汝今宜应于最上法中净信出家。海意。时彼世尊。为善净境界王。如应教授。王出家已。其王即舍一切所有。于王胜福乃至厌离。须发自落袈裟著身成苾刍相。其王于彼世尊法中。净信出家已。王诸宫嫔亦随出家。太子妃主而亦出家。乃至国境之中所化庶民。有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人众。悉随出家皆发精进勤求善法。海意。汝且观是诸佛诚言。能生净信。一切福行与诸众生而为依止。彼善净境界王既出家已。后复与诸出家眷属。同诣无边光照如来所。到已作礼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教授于我。当如佛言坚固修行。令我于诸国土之中不空受食。
尔时彼佛告善净境界苾刍。汝从今已往。名字苾刍。堕苾刍众。应当于自境界清净所作。及自境界深固伺察。随所伺察如理而住。何名自境界。谓六尘境来为障碍。汝于尔时。应当如实现前觉了谛观菩提。应于菩提起深远想。勿起近想。时善净境界苾刍。承彼世尊如所教授已。深固志意不生放逸。求离烦恼如理修行。于自境界如实伺察。复云何是深固伺察。所谓眼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如是耳鼻舌身意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无相境界。无相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相境界即佛境界。乃至意境界即无相境界。无相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相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无愿境界无作境界无生无起境界。无起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起境界即佛境界。海意。彼善净境界苾刍。闻所说已。即入是法中。乃得身心堪任调畅。是故能修欲勤心慧四种神足。不久能起五种神通。一心专注而不放逸。得入总摄一切言义陀罗尼门。
尔时佛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汝今应当勿生疑念。彼时善净境界苾刍。舍转轮王最胜之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者。岂异人乎即汝身是。彼时随王出家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苾刍者。岂异人乎即此会中随汝海意同来听法菩萨众是。当佛世尊说是往昔因缘时。此大会中有一万八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11][12][13][14][15][16][17][18]
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海意。若诸菩萨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修学。汝等大士诸所施作。菩萨不应但修捷语利辩。应当如说亦然能行。云何是菩萨如说不能行。海意。谓若菩萨虽具辩慧。而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而作是言。我当成佛已。普召一切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得法满足。然此菩萨。不能勤行修习多闻。亦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虚诳一切众生。此即是为如说不能行。海意。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佛已。普召一切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得法满足。时彼菩萨而能勤行修习多闻。亦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为如说能行。
海意。又复如说不能行者。譬如世间若王若臣普召国中一切人民。欲饷美膳悉令饱满。而不备办所须饮食。虚诳国中一切人民。是诸人众既误所食。各于异处求以食之。心怀恚恨呵责而出。海意。菩萨亦复如是。愿为一切众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至涅槃。而彼菩萨虽有是愿而不勤修多闻。亦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为如说不能行。彼菩萨者。虚诳天人世间。贤圣呵毁亦复嫌弃。安立诤讼而不能为大智之主。不能毕竟圆满誓愿。海意。若欲发起最极难得最上大智。应当于彼无上大乘不生懈退。是故当知。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间。
复次海意。诸菩萨者。或有人来求请说法时。彼菩萨即当随言。我为汝说如是之法。以如是法化度于汝。乃至弃舍己身亦不吝惜。而是菩萨即不虚诳一切众生。如是因缘汝应当知。复次海意。我念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师子兽王。名不坏身。处于深山岩窟之中。常行慈心。视护一切众生。但以草叶花果而为所食。时彼岩中有二猕猴雄雌共居。后生二子。欲有陀行。乃以其子付托兽王而为守护。付已他行。有一鹫王名曰利见。飞处空中忽然至地。搏取猴子旋转于空。时师子王见其被搏。即向鹫王。说伽陀曰。
尔时鹫王。即说伽陀答师子王曰。
师子兽王。又复答曰。
于是师子兽王说伽陀已。深心坚固而无虚妄。将舍其身。
尔时鹫王见是事已。叹未曾有。说伽陀曰。
海意。汝今当知。彼时不坏身师子王者。勿起异见即我身是。雄猕猴者大迦叶是。雌猕猴者贤护苾刍尼是。二猕猴子者。今罗睺罗及阿难是。利见鹫王者。善爱苾刍是。以是当知。菩萨摩诃萨宁舍己身。终不弃舍为他作护。此即圆满如说能行。
复次海意。又云何是如说能行显明之相。所谓菩萨如说布施。即当弃舍一切所有。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持戒。即当成办一切戒学及头陀功德。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忍辱。即于忿恚诸有过失皆悉断除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精进。即当于诸善法勤求修习。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禅定即当修诸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智慧。即当分别一切章句。起善巧智辩才决定。如所显示此名能行。以要言之。乃至菩萨如说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即当断除一切不善之法。勤求修习一切善法。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质直。即当无诸谄诳虚妄此名能行。如说方便。即当开示方便之门此名能行。如说勤勇。即当策勤离诸懈退此名能行。如说深心坚固。即当离著趣向胜道此名能行。如说誓愿。即当毕竟圆满诸愿此名能行。如说闻持。即当如闻而善修习此名能行。如说积集善行。即当身心俱无懈倦此名能行如说离慢。即当圆满胜智。此名能行。如说积集戒行。即当于戒无所缺漏。此名能行。如说初发心位。即当成办菩萨胜行此名能行。如说无生法忍之位。即当进趣不退转地此名能行。如说一生补处之位。即当进向坐菩提场此名能行。如说坚固积集。即当现证一切智果此名能行。如说转妙法轮。即当于三宝种使令不断此名能行。海意。如是等法。是为菩萨如说能行。当佛世尊说是如说能行法时。会中有五千菩萨。悉得无生法忍。
尔时有一菩萨。名莲花庄严。前白佛言。希有世尊。诸佛如来。以如说能行故。即得一切最上佛法。世尊。如佛所言修行。是即如说能行。佛言。善男子。汝知修行法不。菩萨白佛言。我知世尊。佛言。善男子。随汝乐说修行之法。汝今当说。菩萨白佛言。世尊。修行者。如佛所说。即一切法平等。平等知已。于正位中。以善巧智而不取证三摩钵底。此为菩萨正所修行。
山王菩萨言。世尊。我亦乐说修行之法。佛言。善男子。随汝意说。菩萨白佛言。世尊。无所修是修行。何以故。菩萨观一切法都无所得。若有所修而非修行。此即是为正修行。
功德光照王菩萨言。世尊。心若随流乃识有所转。何名修行。若菩萨识心于一切法无住。彼即无有少法可住。若无少法可住。彼即是为正修行。
高炬王菩萨言。世尊。无所乐是为修行。无所厌是为修行。世尊。菩萨于一切法中。无高无下。是故无有少法而可乐厌。此即是为正修行。
日藏菩萨言。世尊。若有所依即有所转。若无所依即无所转。菩萨以无依止无动转故。即于一切法无所动摇。此即是为正修行。
勇猛心菩萨言。世尊。心者世间所行。世间驰流。若菩萨于一切心得无心者。即无所思亦无分别。此即是为正修行。
爱见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所知皆悉是苦。若菩萨于一切所知得醒悟者。即无所知亦无所取。是故不入灭受想定。不舍众生不失大悲。此即是为正修行。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愚夫异生荷诸重担。起于五蕴深重之见。若菩萨了知五蕴得轻利者。即舍诸重担。复能为诸愚夫。宣说弃置五蕴重担之法。是故无有少法起真实想。了知诸法无生无灭。此即是为正修行。
持世菩萨言。世尊。正所行是修行。非邪恶所行。菩萨应当修正方便。云何是正方便。谓一切法平等性。智虚空等故。此即是为正修行。
坚固意菩萨言。世尊。若菩萨有慧方便智。即无生而生。无起而起。于生灭中亦无所住。此即是为正修行。
吉祥峰王菩萨言。世尊。若菩萨观一切法自性寂灭。即不弃舍大悲之铠。见诸勤力不虚果利此即是为正修行。
无碍光菩萨言。世尊。若有所行之迹。是为魔事。若为魔事即非修行。若无所行亦无所住。而彼诸魔伺不得便。乃能超越诸恶魔道。此即菩萨真实修行。
勤精进菩萨言。世尊。若有少法乐欲成办。彼即虚其勤力。以一切法无所成办故。是中若有智及所知。即非无意。此即是为正修行。
灭恶趣菩萨言。世尊。若有种类分别所行。何名修行。无种类。无分别。是为修行。彼无种类无分别。即心自性。若能了知心自性者。此即是为真实修行。
善思而思菩萨言。世尊。菩萨随入一切众生心。彼随入已。即了一切众生心而无心。此中无心智所入故。此即是为正修行。
寂意菩萨言。世尊。近寂是为修行。非近寂是为修行。菩萨于其大寂遍寂近寂诸心所缘。若增若减悉无造作。离增减故平等觉了。此即是为正修行。
导师菩萨言。世尊。菩萨发起善根。是正修行。若有所成。即非发起善根。何以故。菩萨发起福行。即是发起智行。福平等故即智平等。智平等故即福平等。福智平等故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即一切法平等。此即是为正修行。
嬉戏王菩萨言。世尊。一切法无分别。是为修行。若菩萨了知一切法法界普摄已。即无有少法若离若合。此即是为正修行。
善思义菩萨言。世尊。诸法依义不依于文。若菩萨解了义故。即于八万四千法蕴。慧能受持读诵解说。然于真实不可说义中。无所动转。此即是为正修行。
清净意菩萨言。世尊。深固心是为修行。菩萨深心具足。即非语言记说。最上所得。但修真实正道。观彼真实道亦无去无来。此即是为正修行。
毕竟无垢思惟菩萨言。世尊。如有垢之衣濯令清洁。无垢之衣其何涤邪。菩萨亦复如是。不以本来清净之心。如实伺察使令清净。若复菩萨。一切心垢烦恼本不转者。彼即清净。若如是清净。此即是为真实修行。
海意菩萨言。世尊。菩萨为善知识所摄受者。即少历辛勤能成正行。何以故。若菩萨力。不能超越诸魔事者。当知彼为诸恶知识之所摄受。若力能超越诸魔事者。当知彼为诸善知识之所摄受。世尊。是故菩萨若欲超越诸魔事者。应当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菩萨为善知识所摄受故。即少历辛勤能成正行。
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善男子。汝知魔事不。海意白佛言。世尊。我知魔事。佛言海意。随汝意说。令诸菩萨闻已。即能超越摧伏诸魔外道。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于是海意菩萨而白佛言。如世尊敕当说魔事。唯愿世尊。威神建立。世尊。所谓魔事。有十二种。何等十二。
一者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非爱物而行惠舍。其心乐欲。以可爱物而行惠舍。心不乐欲。人不乐之物而固与之。人所乐之物而不与之。于所施物起种种想。于所与人起种种想。此为菩萨行布施时第一魔事。
又复世尊菩萨行持戒波罗蜜多时。若见彼于善法戒行律范轨式。而能具足。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净命自资坚持戒行。诸沙门婆罗门。即当亲近尊重。见破戒人呵毁恚怒。于彼之前。自恃戒德毁谤于他。此为菩萨持戒之时第二魔事。
又复世尊。菩萨行忍辱波罗蜜多时。欲成忍行。身虽能忍语不能忍。心生嗔恚。见有力人于彼即忍。见劣弱人于彼不忍。复于有力人前显示忍力。于劣弱人前现嗔恚相。彼如是即忍。彼如是不忍。何等处可忍。何等处不忍。若行忍处起憍倨心。于不忍处不速忏悔。此为菩萨行忍辱时第三魔事。
又复世尊。菩萨行精进波罗蜜多时。发起精进。化度声闻缘觉乘人。亦复化度大乘中人。但为声闻缘觉乘人。相续说法。返以大乘之法化诸愚人(此下据梵本标列文义次第于海意菩萨说十二种魔事中止有上三段半少下八段半于佛说十种破魔法门中止有下四段阙上六段既梵本脱落无以补之)。此为第六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一切法自性无染。以无染相。化度染污众生。此为第七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一切法自性无生无起。以无生无起相。为诸众生宣说断除生老病死之法。此为第八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诸法自性。同于一味而无差别。以同一味无差别相。建立三乘各为说法。令诸众生亦不舍离大乘意乐此为第九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若菩萨心意识虽无所依著。而常不忘失大菩提心。虽离诸发起。然不舍离解脱一切众生之心。虽超越诸行。而亦成办菩萨胜行。此为第十破魔法门。海意。如是十种破魔法门。若诸菩萨勤行修习者。即当超越一切魔事。
<<[11][12][13][14][15][16][17][18]
尔时世尊。说是破魔法门时。一切魔宫皆悉暗暝。六种震动。如佛初坐菩提道场。未成正觉居菩萨位。尔时眉间放大光明。而诸魔宫亦皆暗瞑。同于今日。等无有异。是时诸恶魔众。见斯广大变异之相。速疾严整于四兵众。犹如往昔诣菩提场所庄严相。今者亦然。领四兵众。广三十六由旬。皆悉遍满。来至世尊大宝庄严大集会所。以佛世尊威神力故。而悉不能还复魔宫。又佛神力。魔众来时。或见余诸刹土有佛世尊。与不退转诸菩萨众。化度众生。及断诸有结证阿罗汉者。或有正见具足补特伽罗。
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海意。汝今见此诸恶魔众如是庄严来众会不。海意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见。佛言海意。是诸魔众至此会中。于我正法欲兴难事。而汝今者当何所为。海意白言。世尊。我今以此恶魔之众。置于他方诸乐庄严世界之中。
尔时会中尊者舍利子。即白海意菩萨言。善哉大士。诸乐庄严世界。为在何所。其佛说法复何名字。海意菩萨言。尊者舍利子。东方去此佛刹。过十二殑伽沙数等国土。有世界名诸乐庄严。其土有佛。号曰摧魔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见在说法。以何缘故而此世界名诸乐庄严。尊者。谓彼世界有诸乐事诸功德事诸庄严事。若广宣说彼胜妙事。纵一劫中说不能尽。以是缘故。其世界名诸乐庄严。又其佛号摧魔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者。谓彼世尊初坐菩提道场居菩萨位。未证一切智时。身放光明普照诸魔。其光所照。彼魔界中百俱胝魔众。而一一魔各有千俱胝眷属。是时诸魔诣菩萨所。欲于菩萨兴诸难事。而此菩萨威神力故。其魔不能作诸障难。即时各发希有之心。向彼菩萨归依顶礼。菩萨即为如应说法。魔闻法已深心清净。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后彼佛证道果已。是故立名摧魔如来。又复彼佛。于过去世庄严劫中。居菩萨位时。名降伏魔。今此贤劫之中。得菩提已。能令诸魔发菩提心而为承事。其佛但为诸菩萨众。唯说最上大乘之法。无复二乘之名。尊者。是故我今置此魔众。往彼诸乐庄严世界之中。置于彼已。使诸魔众不复兴于魔之事业。于彼佛刹。与其降伏魔菩萨。同发菩提心已。圆满菩提分法。尔时诸恶魔众闻是语已。生大惊怖身毛悚竖。即欲离彼众会。以佛威神力不能去。又不能隐蔽其身而极增惧。即各向佛归依顶礼。作是白言。救我世尊。救我善逝。无令海意菩萨置我于彼世界之中。
尔时佛告诸魔众言。汝等诸魔勿生惊怖。菩萨大士。于诸众生不起娆害。汝等应当自于海意菩萨之前求忍悔谢。必当为汝善作救护。尔时魔众即各合掌。向海意菩萨稽首白言。我今悔谢大士。忍可。勿置我于诸乐庄严世界之中。如我所作。不复第二往彼众会。海意菩萨言。诸魔当知。我今于汝无复可忍。何以故。菩萨于一切众生。究竟常忍。汝等诸魔今宜往彼诸乐庄严世界之中。观彼世界众庄严事。彼摧魔如来。于汝魔众无所娆害。尔时海意菩萨。即舒右臂金色晃耀。安于魔顶而为加持。作如是言。若法真实。此真实语。诸菩萨者。于法无悭亦无秘吝。以此真实语故。如我所有如是神力。令此魔众皆悉获得。海意菩萨作是语已。而诸魔众即得自在神力具足。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而诸魔众。于此会中隐身不现。于须臾顷。到彼诸乐庄严世界之中。皆是海意菩萨加持力故。是时魔众到彼国已。即诣摧魔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头面著地礼佛双足。右绕七匝退住一面。于是彼佛刹中有一菩萨。名降伏魔。见是相已。白其佛言。世尊。今此劣弱鲜有威光。状貌异常人可恶者。从何所来。其佛答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佛刹。过十二殑伽沙数等世界。有一世界名曰娑婆。彼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今现在彼大宝庄严道场。广大宣说大集会正法。复有十方世界无量阿僧祇出过算数诸大菩萨。皆悉来集听受正法。而彼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海意。善被不可思议大坚固铠。而能请问释迦牟尼如来如是正法。当说法时有恶魔众。至彼会中欲兴难事。于是海意菩萨大士。置其魔众而来至此。为欲化度作成办故。
尔时降伏魔菩萨。白诸魔言。我等今者与汝诸魔。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我昔亦尝处于魔类。于诸众生种善根时。而生障难。其后于此如来法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今时汝等诸魔。宜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诸魔深心坚固。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咸作是言。我等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复作魔之事业。于是降伏魔菩萨。即命其魔。同处于彼众宝庄严师子之座。而劝请言。善男子。云何是彼释迦牟尼如来所说大集会正法。随汝所乐今当演说。
尔时诸魔。承海意菩萨威神之力所加持故。寻即处于师子之座。从其口门及诸毛孔出清净音。犹如释迦牟尼如来所说大集会正法。如是文字如是章句。一一宣说满足无遗。于其中间亦无增减。时降伏魔菩萨。于其魔所。得闻如是大集会正法已。生希有心。白彼佛言。世尊。我今欲见娑婆世界及释迦牟尼如来。又欲见彼海意菩萨并十方世界所来集会诸大菩萨摩诃萨众。时彼世界摧魔如来。即于眉间放大光明。名曰普现一切色相。是光遍照西方去此十二殑伽沙数等诸佛刹土乃至娑婆世界。广大明耀相续不断。彼诸乐庄严世界诸菩萨众。皆见释迦牟尼如来在于大宝庄严道场之中。处百千种色相严饰宝师子座。为十方世界诸来集会大菩萨众。广大宣说大集会正法。又复见此娑婆世界大水盈满。犹如大海。普观是中悉无障碍。又见十方世界所来集会诸大菩萨。各各坐于众宝庄严大莲花上。听受正法。其花纵广一俱卢舍。而诸大士见是相已。生欢喜心适悦庆快。即以妙花。遥向释迦牟尼如来散掷供养。所散之花。以佛世尊威神力故。悉于释迦牟尼如来顶上。结成广大殊妙花盖。时此佛会。一切大众见是花盖于佛顶上乘空而住。生希有心。俱白佛言。世尊。今此花盖从何所来。佛言。诸仁者。而此花盖。是彼诸乐庄严世界之中菩萨大众。遥向此会散掷妙花而伸供养。而此众会。咸白佛言。世尊。我等乐欲见彼诸乐庄严世界及彼世尊摧魔如来。亦欲见此所往诸魔之众并其世界所施作事。
尔时世尊。知其众会之所乐欲。即告海意菩萨言。善男子。今此众会乐见诸乐庄严世界。亦欲见彼摧魔如来。汝可现之使诸大众咸悉瞻奉。于是海意菩萨。承佛教敕。即时于其足十指间。放十千光明。其光普照东方去此十二殑伽沙数等诸佛刹土乃至诸乐庄严世界。广大明耀相续不断。时此会中一切大众。悉见诸乐庄严世界。及得见彼摧魔如来。又见诸魔在彼佛会。处于法座。广为众说大集会正法。此会大众见是相已。生希有心。各各从于莲花座起。遥向摧魔如来合掌顶礼。各以妙花散掷供养。所散之花。以佛世尊威神力故。于彼摧魔如来顶上。结成广大妙花楼阁。
尔时魔众。白彼摧魔如来言。世尊。我等今欲还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彼佛告言。诸善男子。汝可还复。今正是时。于是诸魔头面著地。礼彼佛足。右绕七匝。以海意菩萨威神力故。于彼刹中隐而不现。经须臾顷还于娑婆世界。到已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右绕七匝。退住一面摄心谛意恭敬归向。
尔时尊者舍利子。告诸魔言。诸仁者。汝等见彼诸乐庄严世界不。诸魔答言。我等已见。尊者彼土希有清净可爱。是为清净无垢最上所居。我等见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尊者舍利子言。诸仁者。汝等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复作诸魔事业。魔言不也。尊者。若有善住深固心者。诸菩萨众乃能施作诸魔事业。何以故。如诸菩萨善住深固心者。即有力能随其所应发起魔事。以是缘故。尊者当知。诸有菩萨施作魔事。此说即是佛之事业。非魔事业。
尔时诸魔。于此佛刹现神变已。此众会中。有二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魔众中。复有一万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异口同音作如是言。世尊。我等悉愿生彼诸乐庄严世界之中作是语已。于是释迦牟尼如来。即记之曰。汝等当生彼佛刹中。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菩提之法。诸魔外道多生障难。惟愿世尊威神建立。令此正法久住世间。复于如是甚深经典摄受护持。世尊若此经典。得佛如来所加持故而不隐没。受持读诵广大流布。令诸魔众伺不得便。佛告海意菩萨言。海意。我今建立此之正法。若有众生欲发精进。种诸善根为作成熟。化度之者。当于如是甚深经典。如法受持为他演说。
复次佛告海意菩萨言。汝今谛听极善作意。今为汝说。呼召四大天王秘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召集四大天王。有此正法之处来为作护。亦当摄护其说法师。尔时世尊。即说陀罗尼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一句)三弥(引二)三摩散底(三)萨啰尼(引四)娑(引)啰嚩底(五)达泥(引六)达那嚩底(七)度度弥(引八)度度摩底(九)阿(引)缚哩多(二合)泥(引十)阿末里(引十一)尾末里(引十二)尾啰[口*爾](引十三)葛葛哩(引十四)葛葛尼(引十五)虎鲁(十六)虎鲁嚩底(十七)虎鲁散提(十八)你哩伽(二合引)萨你(十九)阿(引)嚩致(引二十)尾嚩致(引二十一)末末枯末底(二十二)摩(引)啰[口*爾]帝(引二十三)尾戍提(引二十四)尾戍驮嚩底(二十五)弥弥里(引二十六)末努(引)贺啰莎(引)贺(引二十七)
海意。如是秘密章句。速能呼召四大天王来护持此甚深正法。及能摄护其说法师。又此章句。能令法师善说此法。如所作已谛观四方起大慈心。是时四大天王以此秘密章句所呼召故。皆来摄受诸说法者。
尔时四大天王现在此会。即从座起前诣佛所。合掌顶礼而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于此最上甚深正法。真实了知。而能为他如理宣说者。我等四王并诸眷属。常来营卫护持正法。复当摄护其说法师。令无障难。及无衰恼。
<<[11][12][13][14][15][16][17][18]
复次海意。我今为汝宣说呼召帝释天主秘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呼召帝释天主。来护正法。尔时世尊。即说陀罗尼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一句)惹曳(引二)惹野嚩底(三)阿胝(引四)摩酤哩(引五)悉驮末底(六)戌毗(引)扇底葛哩(引七)那祢(引)你(引八)难(引)帝(引九)难(引)多末底(十)怛哩葛(二合)哩(引十一)叉曳(引十二)叉野目契(引十三)阿嚩吒你(十四)尾嚩吒你(十五)波哩嚩吒你(十六)波哩砌(引)祢(引十七)悉蜜哩(三合)底(十八)悉蜜哩(三合)底散提(十九)阿(引)誐蹉憍(引)尸迦你哩[口*爾](二合)多(引二十)阿苏啰(引)惹炀底祢(引)嚩(引二十一)三摩逾(引)帝(引)阿(引)半努(引二十二)达哩摩(二合)怛哩[口*爾](二合)睹(引)啰摩(引)呬(二十三)莎悉爹(二合)野曩部(引)多(引)喃(引)摩(引)啰叉(引)达哩摩(二合)左(引)哩赧(引二十四)
海意。如是秘密章句。而能呼召帝释天主。有此正法之处。来为作护。及能摄护其说法师。而彼法师。应当以此秘密章句。作持诵已。洁净身心。依法沐浴。著新净衣。处师子座。向于东方散掷妙花。祈求诸佛。愿赐摄受。于诸众生起大悲念。虔想帝释天主哀愍。故来为我安布听法之众。令其严肃。复令此陀罗尼文句和合。如是等事现前所作。若彼法师。内心清净戒行洁白。即能令其帝释天主来为摄受。安布众会。和合文句。善作加护。尔时帝释天主现在此会。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如世尊敕。于后末世。若有法师而能受持此正法者。我当往彼。为其安布众会。和合文句。而作加护又此正法所在之处。为其摄受。令法久住。世尊。又此正法于后末世。我当为彼三十三天诸天子众。常广宣说。何以故。今此正法。即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菩提之法。佛所赞故。又复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菩提之法。起尊重已。是故我当说此正法。尔时世尊。赞帝释天主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作师子吼。发如是言。于后末世护持正法。如汝所言应如是行。又憍尸迦。以此正法摄受力故。能令诸天随所愿求常得最胜。阿修罗众威光退失。
复次海意。我今为汝宣说摄伏诸魔天众秘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摄伏诸魔天众。来护正法。尔时世尊。即说陀罗尼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一句)设弥(引二)设摩嚩底(三)设弥多设讫啰(二合四)盎酤哩(引五)[牟*含]酤哩(引六)摩(引)啰[口*爾]帝(引七)葛啰(引)腻(引八)枳(引)逾(引)哩(九)帝(引)野啭底(十)乌路(引)野你(十一)尾设姹(十二)你哩摩(二合)梨(引十三)摩罗(引)钵那曳(引十四)枯枯哩(引十五)珂誐(十六)誐啰(二合)细(引十七)誐啰(二合)萨泥(引十八)乌目契(引十九)钵啰(引)目契(引二十)阿(引)目契(引二十一)设弥多(引)你萨哩嚩(二合)誐啰(二合)贺满驮那你(二十二)你屹哩(二合)系(引)多萨哩嚩(二合)波啰钵啰(二合)嚩(引)祢那(二十三)尾目讫多(二合引)摩(引)啰播(引)舍(引二十四)塞陀(二合引)必多(引)没驮母捺啰(二合引二十五)阿耨捺伽(二合引)致多(引)萨哩嚩(二合)摩(引)赖(二十六)苏左哩多钵哩戍[亭*夜](切身引二十七)尾誐蹉睹萨哩啭(二合)摩(引)啰葛哩摩(二合引)尼(二十八)
海意。如是秘密章句。而能摄伏诸魔天众。复能消除一切烦恼。彼说法师。以此秘密章句作持诵已。处于法座。普观众会悉住道场。广运无量大慈之心。当于己身起医王想。法如药想。于听法众起病人想。于佛如来起正士想。法眼不失起久住想。如是等事。以此秘密章句加持力故。现前施作。广为一切如应说法。是时周匝百由旬内诸魔天众。悉不能来作破坏事。设复诸魔至法会者。亦复不能作诸障难。
尔时诸魔天众现在此会。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我今见此海意菩萨大士。以威神力加持我故。置我于彼诸乐庄严世界之中。世尊。我今最初。已悉弃舍诸魔事业。是故我等于此正法常当护持。后末世中。若城邑聚落若僧坊中。有人宣说此正法者。我等往彼离诸慢心。恭敬尊重专注听受。尔时世尊。赞诸魔言。善哉善哉。汝等诸魔而能尊重如是正法。最先已舍诸魔事业。汝等今于如是法中有所获得。此由海意菩萨大士神力所致。复次海意。我今为汝宣说呼召娑婆界主大梵天王秘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呼召大梵天王。来法师所当为作护。尔时世尊。即说陀罗尼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一句)昧怛啰野(三合引)哥(引)哩(引二)葛鲁拏(引)哥(引)哩(引三)母祢多(引)哥(引)哩(引四)乌闭(引)叉(引)哥(引)哩(引五)没驮(引)哥(引)哩(引六)达哩摩(二合引)哥(引)哩(引七)僧伽(引)哥(引)哩(引八)苏讫哩(二合)多尾左曳(引九)摩贺(引)尾多(引)泥(引十)你瑟波(二合)哩(引)那只(引十一)乌惹钵底(十二)乌儒(仁祖切)誐弥(引十三)达哩摩(二合)那捺你(十四)萨爹钵啰(二合)底瑟姹(二合引)那(十五)乌波钵底尾戍提(引十六)莎唧睹钵设弥(引十七)咩嚩路(引)葛野没啰(二合)贺摩(二合)末逾(二合)底瑟姹(二合十八)三摩(引)地阿(引)吠(引)叉(十九)达哩摩(二合)左啰赧酤噜(二十)萨达哩摩(二合)波哩誐啰(二合)[亢*欠]讫哩(二合)多摩耨播(引)罗野(二十一)没驮泥帝零(二合)摩(引)咩嚩亲那(二十二)娑摩(二合)啰多达哩摩(二合)作葛啰(二合)钵啰(二合)嚩哩多(二合)喃酤噜(二十三)萨埵(引)尾输(引)达喃钵啰(二)底屹哩(二合)贺(引)拏(二十四)达哩摩(二合)那誐啰播(引)罗(引)担(引二十五)没驮(引)提瑟姹(二合引)喃摩(引)尾酤(引)钵野(二十六)
海意。如是秘密章句。而能呼召大梵天王。其说法师以此秘密章句作持诵已。应当依止梵行。住无碍心。隐密诸根。善护诸念。所言决定。于其身业善令清净。于其语业真实摄护。善固心慧。善修忍行。善净戒蕴。善发精进之力。善持多闻谛。善观想令心调畅。极利慧根。善修正行。善护菩提心。善修慈观。安立大悲。普令众生毕竟解脱一切苦恼。普令众生获得妙乐。其说法师起是心已。当处师子之座。祈求大梵天王。愿垂摄受。然后如应为佗说法。即时大梵天王与诸梵众。来法师所而为护持。又复海意。其说法师应当觉知。大梵天王至法会时。有诸善相。所谓一切众会咸起慈心。或复众会诸根无缺。或复互相安住菩提法中。或复爱乐法及法师。起尊重想。或离诸染污。或专注一心离散乱意。或复系念于诸善法。或摄敛诸念止绝外闻。谛意听法。或于法师所。昔未曾说。昔未曾闻诸妙法门。闻已能说。若有如是等诸相现时。当知即是大梵天王来至法会。
尔时大梵天王现在此会。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若复有人宣说如是甚深正法者。我居梵界。虽有无量禅定之乐。悉能弃置。即当往彼说法师所为作加护。世尊加护之法。有其八种。何等为八。一者加护其念。令彼如所闻法而不忘失。二者加护其慧。令彼于甚深法不相违背。三者加护其行。令彼于义皆悉解了。四者加护辩才。令彼断诸疑惑。五者加护记说。令彼一切语言音声闻者皆喜。六者加护化度之法。令彼超胜一切众会。七者加护现法光明令无暗钝。八者加护得出离门。令其依法修证。世尊。我以如是八法。善作加护其说法师。而复我等于法师所。密常营卫令法久住。诸魔怨诤咸悉除灭。此等皆是如来威神之所建立。令其正法广大流布。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今此正法。惟愿世尊威神建立。使令久住。于佛如来入涅槃后末世之中。若有深种善根诸众生等。令得如是甚深经典。受于手中。或安箧笥展转流布令不隐没。尔时世尊。受海意菩萨伸劝请已。即于眉间放众色光。其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广大明耀。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一切药草树林砂石如是种类。蒙光照触。皆悉变成如来形像。所变之像。皆于大宝庄严道场之中而为供养。以佛威神所建立故。其所变化如来之像。即时各各异口同音作如是言。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威神建立此正法故。即彼十方一切如来。亦以威神共所建立。若彼诸佛威神建立故。即彼诸魔不能作其障难。世尊。正使魔众其数犹如殑伽沙等。威势增强尽其勇力。毕竟不能于此正法而兴难事。所以者何。假使大地分裂破坏。一切大海而悉枯涸。诸须弥山碎若微尘。风可系缚。日月坠地。空现色像。火中得水。水中得火。四大种中各有异性。一切众生而同一心。虚空与地二事相合。假使若有如是等事。而亦不能于佛如来加持力中。而有少法可动可转。
尔时世尊。即举右手。置于尊者阿难顶上。而告之言。阿难。汝当受持此之正法。于后末世广宣流布。令得受持读诵演说。使佛正法久住世间。
尔时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见何义故。乃以如是甚深正法。付嘱阿难苾刍。而阿难者具分限智。此会中有诸大菩萨。念慧深广犹如大海莫知渊际。此诸菩萨不付嘱邪。佛言海意。非彼阿难己之慧力。而能受持如是正法。皆由如来威神建立。汝今当知。于后末世有诸众生。于阿难所。听受如是甚深正法。闻已信乐。生大欢喜。发希有心应作是言。皆是如来不可思议威神建立。声闻之人。乃能如是受持甚深广大经典。此即如来威神加持力故。时众会中。或有天人作是思念。彼海意菩萨。念总持力岂有间邪。何故世尊。但说阿难多闻第一。
尔时尊者大迦叶。知众有疑。观察大会。前白佛言。世尊。海意菩萨念总持力岂有间邪。何故世尊。但说阿难多闻第一。佛言迦叶。假使殑伽沙数等佛刹土中。摄聚众生皆悉遍满。于汝意云何。彼众生界宁为多不。迦叶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迦叶。正使如是诸众生等。无前无后一时皆得人。身。一一皆具念总持力。悉与尊者阿难等无有异。若以如上诸众生等念总持力。比海意菩萨念总持力。百分不及一。乃至乌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迦叶。此海意菩萨。能以十方诸佛世尊所说之法。皆悉任持而无障碍。非于一佛二佛所说之法无障碍故。譬如天雨入大海中。非但容受一渧二渧而无障碍。乃至容受一切雨滴悉无障碍。而彼大海不增不减。海意菩萨亦复如是。悉能任持诸佛世尊所说之法。皆无障碍。非于一佛二佛所说之法无障碍故。而是菩萨念总持力。亦无增减说是法时。会中有八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咸作是言。我等当愿各得念总持力。如海意菩萨。
尔时会中诸天及人。各以妙花向佛世尊。及海意菩萨。散掷供养。于是会中有一菩萨。名莲花庄严。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法门。闻已信解。受持读诵。如理伺察依法修行者。是人得几数福。
尔时世尊。即说伽陀。答莲花庄严菩萨曰。
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海意。今此正法是大法眼。是妙法印。是胜法幢。决择诸法。分别诸法。而彼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皆说是法。海意。我先已说。汝等应当尊重恭敬。志诚坚固如理修行。
佛说此经已。海意菩萨等诸大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澄。举意刻藏。赵水臣。历授此方撰述数卷。读之心知其非佛语。不愿刻。送还水臣。后得净印经。则字字句句。无非甚深妙义。信是世尊金口所宣。快意踊跃。数十年前。曾梦大水充满世界。而人民国土都无损碍。澄游衍其中。如常安乐。觉而异之。此非心想所及。无乃妖祥乎。今是经首。称瑞应。适与梦符。则昔之现梦。今之值经。似非偶然。澄愿藉是因缘。首度先父大学士。文靖公严讷。先母一品夫人吴氏。即生莲界。见佛闻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度一切冤亲。一切众生。悉成佛道。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澄不取自度。
万历三十六年。岁在戊申。十月朔吉。邵武守道澈严澄书。
<<[11][12][13][14][15][16][17][18]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