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八颂》讲记第六颂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第六颂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礼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身为凡夫,我们做事常常是很在意回报的。比如我们对一个人有恩,为他付出过很多,这样做往往并非出于菩提心,而是不自觉地期待他能有所回报,将来能知恩报恩。即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我们无怨无悔地呵护养育,但最后还是希望能得到一定的回报。如果孩子成年以后对我们不孝顺,我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对他付出的心血。所以,由于多生多劫的习性,我们在帮助他人、奉献他人时,自私之心一直都掺杂其中。这就是“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的意思。

“彼纵非礼而陷害”的意思是说,我们非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到对方无礼的陷害,正所谓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就是“非礼而陷害”,这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如果按照世俗观点,我们应该生气、骂人、打架,将他告上法庭,甚至做出更凶恶的报复行为。但作为一个修持菩提心的人,为别人付出和奉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要扭转观念。

首先,当我们为他人付出的时候,就不该抱有期待回报的心态,要像慈母养育儿女一样,无论儿女长大以后孝顺与否,都会全心全意地悉心抚养。

其次,即使遇到了对方以怨报德,无礼地陷害我们,我们也要这样提醒自己:“我是修持菩提心的人,要把非礼陷害我的人视为善知识。”

那么,这一颂的要求道理何在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1.督促我们修行

如果一个普通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当然会感到痛苦;而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伤害我们,我们会感到加倍的痛苦,简直是苦上加苦。而对于受苦,大乘佛法有非常独特的观点,如一位成就者所说:“让我们获得解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真理,一种是受苦。”真理能让我们解脱,受苦能促使我们寻求真理。

比如说,如果我们对亲友的贪执增加了,对仇人的嗔恨也会增长,仇人的数量也会增多;如果我们对亲友的贪执降低了,对仇人的嗔恨也会降低,仇人的数量也会减少。二者同步的,就像跷跷板一样。如果有一位亲友对我们恩将仇报、非礼陷害,我们一定会深深感叹——即便是亲人也靠不住啊。这样就会减轻对亲友的贪执、降低对仇人的嗔恨,并对无常生起更深刻的感悟,还能令我们明白——世界上唯一可靠的只有三宝。因此增强了对三宝的信心,更专注地修行佛法。这样看来,非礼陷害我们的亲友是不是善知识呢?

我们还可以借“非礼陷害”的机会明白因果:我们之所以会被对方非礼陷害,是因为我们过去世非礼陷害过他,他只不过是在讨债而已。所以这辈子我们要谨慎因果,不再伤害任何生命,并努力断恶行善。

在藏地,如果遇到不孝顺的儿女,父母心里会非常难过,从而体悟到轮回的可怕,觉得下辈子再也不想结婚生子,再也不想继续轮回了。他们往往会搬到寺庙旁边去住,过俭朴的生活,专心一意地修行。刚开始离家的时候会伤心、埋怨甚至嗔恨,但眼不见心不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烦恼会逐渐淡漠,尤其在寺院里经常听喇嘛念经说法,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加上自己不断用功,嗔恨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最后大多数人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因此,从表面上看,儿女不孝是一件苦事,但却给了父母修行成就的机会。这样看来,非礼陷害的人是不是善知识呢?什么是善知识?不就是为了让弟子修行、成就吗?两者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当然应该把不孝的儿女视为善知识。

而对于那些不信佛的老年人来说,一旦遇到不孝儿女,老人们不懂得转化痛苦的方法,只能忍气吞声地住进养老院,在孤独、寂寞、凄凉、怨恨中度过余生,这是多么可悲啊……

2.增强慈悲心

假如一位母亲养育了很多子女,其中一个孩子身心有缺陷,那么母亲对这个孩子的疼爱就会超过其他孩子,会为他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孩子是个聋哑人或者盲人,母亲不仅在白天会全心全意地照顾他,晚上在睡梦中都会梦到孩子开口说话或双眼复明。虽然母亲对病孩子加倍照顾,但这个孩子却常常会说出伤害母亲的话,甚至会打骂母亲。这时,母亲会对病孩子生起嗔恨心吗?会跟他斤斤计较吗?不会的,母亲反而会更加关爱这个病孩子。

世间的母亲尚能如此,我们是大乘修行人,更应该善待对我们“非礼陷害”的人。要像母亲对待病孩子一样,对非礼陷害者心生怜悯。因为他的确很可怜,由于无明和烦恼,所以造下这些恶业,不懂佛法开示的因果规律,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但不应该计较他的过错,还应该产生怜悯之心:“他这么可怜,怎么办才好呢……”如果习惯于这样的观点,慈悲心就会在心中慢慢增强。

3.发现自己的缺点

因为多年的亲密相处,我们的亲人、朋友往往比其他人更了解我们,所以,一旦他们指出我们的缺点,这些缺点大多是真实的。如果他们攻击我们,常常能直接击中要害。由于习气,我们经常自认为很完美,所以遭遇亲友的“非礼陷害”时,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所以先不要急着反驳,先要反省自己:“他是很了解我的,我是不是真有这个问题?”如果被对方说中了,那就是他帮了我们。这个缺点自己多年以来都未曾发现,甚至还把它当做了优点,而今对方帮我们把它揪出来,难道他不是善知识吗?

由于无明、我执,我们的内心是颠倒迷惑的,对自己的缺点不仅难以察觉,还往往会当成优点。如果在别人身上发现同样缺点,我们绝不会看做优点。佛陀说过,凡夫有四种颠倒:不净为净——我们身上有那么多污秽,却自认为清净;以苦为乐——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我们反而当成快乐;无常为常——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却以为存在永恒;无我谓我——万物并不存在真实、独立的“我”,我们却以为存在一个“我”。我们是如此颠倒,所以当然会把缺点视为优点。因此,当一位熟悉自己的亲友指出我们的毛病时,无论对方是什么心态,只要说中了,就是我们的善知识。

总之,“亦视其为善知识”是又一个修持菩提心的窍诀,我们能从其中明白很多真理,更能体会受苦的正面意义,如《入行论》所说:因为痛苦的存在,我们才知道痛苦是造恶的结果;因为不愿意受苦,才能明白唯一途径是断恶行善;因为亲身遭受过痛苦,所以看到别人受苦时,我们才能感同身受,自然生起慈悲心;因为明白轮回的本质是痛苦,所以才会生起出离心,等等。这些都是要视“非礼陷害者”为善知识的原因。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非礼陷害”的逆缘,这时不要心生嗔恨,要牢记《修行八颂》的教导,提高正见,开阔胸怀,增进悲心,善待非礼陷害自己的人,并视其为善知识。能做到这样,才是合格的大乘修行者。虽然做起来非常困难,但要不懈地努力。这是现实生活的考验,是在检验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进步。遵照这样的引导,我们的菩提心才能日益增长。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7
文章点评
2020-12-2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四)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七)重威仪根本颂里的“重威仪”三字,意思是指死亡时身体要尽量保持威严的仪表,最好能采用毗卢遮那七支坐法。如果大家在有生之年都做不到.. <详情>
2020-12-18
你了解禅修吗?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禅修的藏文是“桑邓”,意思是保持心的稳定,或者说保持心的觉知状态。虽然禅修有很多层次,不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觉知。真正的禅修懂得禅修的.. <详情>
2020-12-1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六、人生的头等大事轮回是没有起点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已经死亡、出生过无数次了,但是由于无明,我们都已全然忘却。不用说前世的死亡.. <详情>
2020-12-1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第四力——破斥力什么是破斥力?就是要破斥自私之心,破斥贪执自我之心。简练地说:破除我执,就是破斥力。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 <详情>
2020-10-29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正确对待亡者由于对死亡的无知,导致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处理亡者尸体的方式非常糟糕。大多数亡者刚刚咽气,就会被.. <详情>
2020-10-2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正确认识死亡第四要的后两句指明了大乘行者在临终之际的修持方法。《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 <详情>
2020-09-25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3.串习力的关键​​串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没经历汗流浃背、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训练.. <详情>
2020-09-21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四要 归结终生之修持​第四要根本颂​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总摄窍诀要,应..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