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class 4
  • Film
  • Variety

修证心理学

实证的佛教

修证心理学

Popularity[1]

Subclass 1 [2] 七○年代开始盛行,至今仍在领导台湾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批评为缺乏科学的特征。[3]

佛法的修证,本来也是依据真相而身证解脱,有客观的方法,可以让人断烦恼。尤其是唯识经典,体系严密而完整,对于众生心相和实相心,有清楚的定义,可以让人现前观察,并验证其体性。

Min Nan Download the APP

comedy

Subclass 11 所谓的信仰,就是对现在没有办法验证的事物,有预设的判断,相信它的正确性。例如有的人相信“善人死后升天堂、恶人死后下地狱”,这是他无法现观现证的,但是因为信仰的缘故,他便能勤快的断恶修善。因此有人主张:宗教是不需要验证的,不一定要符合事实,只要有正面的作用即可──这等于是说:宗教以骗人为善为目的。

Subclass 1

我并不想全面抹杀信仰的作用,但信仰和迷信之间的界线,确实很模糊。如果勉强要界定,可以这样说: 信仰是对现在没有办法验证的事物,有预设的判断,相信它的正确性;而迷信则是对可以验证的事物,放弃验证的机会,盲目的相信。

许多人以为无法验证的事物,对智者来说,往往是可以验证的。可是,宗教徒大多不愿正视会动摇自己信仰的法义辨正,有机会验证而不愿去验证,就真的是迷信了。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除了极少数的修行人以外,其他的宗教徒都是迷信,即使他所信仰的是大家公认的正统宗教,也一样是迷信。

suspense

terror 今天也许很相信,明天说不定就弃之如敝屣,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原因很简单: France

history Historical search:

Love

从道德的认知到道德的实践是否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哲学上是有争议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Subclass 2 Aristotle Taiwan [4]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首先把道德定义为“会解除自己烦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已经确定某一个行为会导致自己的烦恼,他必然会规避这个行为。我说过:“实证重力加速度的人,在高处一定会戒慎恐惧;烧伤过的人,绝对不会把手伸入火焰。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亲证生命的实相,必然会彻底改变他的人格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认知,不是自己透过反复的观察而确认的,而是从别人口中或者经教当中知道的,他就可能明知故犯[5]

Hong Kong

以笔者自己的修证经验来说,我只是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初果人,虽然贪嗔仍然很重,但是因为有“人无我智”的缘故,虽然有时贪欲炽盛,却没有造作令得心,有时嗔恚炽盛,却没有报复酬他心,离开引起贪嗔的境界之后,很快就能放下;就好像看完电影的人,不会想去追求影片中的最佳女主角,也不会报警捉拿影片中的超级大恶棍。

Subclass 2 Subclass 5 [6] Korea

有一个修行人,他在打坐当中进入极度轻安的境界,身体彷佛不存在,便以为这个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去拜访一位善知识,要求印证。这位善知识发现他所找到的是一种境界,要靠修定才能现前,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告诉他:“你这个不是开悟。”他听了以后,不高兴的说:“请你尊重别人,可以和你有不同的悟境。”意思是说:开悟是一种境界,而且允许悟境有各别的差异。

这种说法很流行,例如市面上很多解释公案的书,你跟他翻开来看,会发现每一则公案,都有一套解释,一本书如果有五十个公案,就有五十个开悟的境界。还有某法师的《迷悟之间》,写的是世间法的迷悟,每一个世间法也各有一个开悟境界,所悟的内容就更多了,永远写不完。要是有人跟他说,你这个不是真悟,他会反驳你:我们各人弘各人的法,不必赞自毁他。他们共同的论点是:开悟没有真假的问题。

在佛经和真悟者开示中,有些语句是描写悟后的证境,例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7] (此句也可以做为悟前观行的方法),有些语句所用的名词没有定义清楚,例如:“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8] Online movies [9] Subclass 3 [10] ,没有客观的真假值,各人的解读,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类的语句,被人家以自己的意思来解读的情形很普遍,其中以般若系的经典被误解得最严重。我以前读《金刚经》“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语句,就这样子解释:以世界这个东西来说,它本身是许多微尘的组合,如果离开这些微尘,根本就没有“世界”或“非世界”的问题可言,但是我们为了互相沟通的需要,暂且说具备一定条件的东西,叫做“世界”,在称呼这个东西的时候,应该要很清楚的知道,它并没有一定的实体。我把这个思惟模式,套用到《金刚经》其它的经句,觉得都可以解释得通,就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佛法。

大家别笑我愚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多的是,他们以缘起来解释般若经,其实都是掉到同一个窠臼里。如果这样就叫开悟,语意学家应该是悟得最深的人,因为他们老早就知道 “语言文字没有一定的意义”,而且也很清楚的知道“语言文字有指涉性涵意和影响性涵意”,经常提醒自己,应该远离文字表面的意义去认识事物。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各位读到这里,应该都开悟了;但是,这种“开悟”大家敢承担吗?有解脱功德受用吗?佛法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

Full plot [11] (“阿赖耶识心体”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一切的现象都必须依靠祂才能产生,由于有祂,才有六道众生,修行人才有办法证得涅盘)、“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12] (识精元明这个东西(指阿赖耶识)能够产生众缘,但是祂自己却不是因缘所生法)、“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13] Canada (阿赖耶识)能够了知众生的心行,但是却无法察觉六尘境)。以上的语句,还要稍加批注,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命题”。不过,如果我们不要以当代的标准来挑剔古文献的话,基本上它们仍然是有客观真假值的语句。

这些语句,可以让人客观的检验它的正确性,不会产生混淆,因此是觅道行者最佳的指南针,见道行者的试金石。真善知识便是引用这些语句来勘验学人,若是所悟非真,当场就会口挂壁上,作不得言语。

那么,唯识经典是否有验证性呢?

是的!岳灵犀本人即可证明,唯识经典所述的“阿赖耶识”,是可知可证的。岳灵犀也如实的知解,古往今来真悟的禅师所示现的公案,都是在指示阿赖耶识这个实相心体。

阿赖耶识心体的实证极为困难,从古到今能亲证者一直都是极少数,虽然如此,祂仍然不失为可知可证的法—— 这是唯识学的可验证性。

再来谈唯识论典的系统性。《百法明门论》将宇宙万有分类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据说要初地圣位菩萨才能通达;《瑜伽师地论》则将宇宙万有分类为六百六十个法,体系更为严密。初悟的行者,虽然无法完全通达这些唯识法相,但所能验证的十八界与阿赖耶识,亦有完整的体系,此部分请参见本书〈十八界图解〉。

佛法的修证,既具备客观性、验证性以及系统性,它比现代心理学更科学,因此我将它称为“修证心理学”这不是新学派的创立,只是以现代人熟悉的话语建立的新名词,借这个新名词揭示佛法的科学特征,希望大家别再以研究哲学和玄学的方法和态度来研究佛法,而应该以自己的身心来验证它。

如果大家能这么做,一定可以摆脱无谓的诤论,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1] Short videos, funny videos, video sharing, free videos, online videos, trailers280 Japanese

[2] English 211 页:“布鲁纳强调,要想了解儿童的学习行为,就必须到教室去研究他们,不能以在实验室内研究老鼠或鸽子的学习现象,去推论解释儿童的心理。”

[3] English 281 Japanese

[4] 本段参见黄藿〈伦理学与教育〉,刊于欧阳教主编《教育哲学》,1999 action 104 Japanese

[5] other

[6] Letter lookup

[7] crime

[8] 《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

[9] Please enter the keywords you want to search for

[10] Subclass 8

[11] other

[1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13] All regions

Japan 本文摘自现代人修行入门书——《心灵实验室──非凡心教育手册》。

2
Korean

All languages

plot 举报方式: Subclass 4

All videos and pictures on this site ar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this website only provides web page services, does not provide resource storage,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recording, uploading. 本站主题以弘扬素食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立即屏蔽或删除关于您的主题内容,联系方式: Subclass 4

Microfilm

 animation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thr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