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念佛人不需持戒?错!

天天佛禅

1.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门的行人,一般比较洒脱一点,不一定注意到行为的威仪、细节等,但慧远大师不一样;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脱,另一方面在比丘法的行为上真的是非常严谨。
由于慧远大师的因缘,第一部比丘的律——《十诵律》是在慧远大师的敦促请求下完成的。《十诵律》出来后,他就真修实干。
他过午不食是非常严格的,临终的时候,示现生病,有人请他喝点米汤,他不答应,因为过了中午。就说弄一点蜂蜜调水,给他吃,他也拿不准非时浆是不是可以,让律师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许?因为律藏卷很多啊!还没有找出来,慧远大师就往生了,说明慧远大师对细节都是注重的。
2.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几个细节: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单独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说闲话。他单独走,还可以自己念佛。
看到祖师的行为,我们自己都会惭愧得无地自容啊!我们走路可能还恰好相反,要几个伴,要不很寂寞!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风范,这样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师的德业。
善导大师不睡眠,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学得到的,夜不倒单啊!
3. 永明延寿大师
永明延寿大师,他很注重梵网经菩萨戒,他有一个基本观点:你要求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
4.莲池大师、蕅益大师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戒律很松驰的时候,甚至戒坛都废弃了很长时间。莲池大师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啊!从莲池大师开始。然后对比丘戒、菩萨戒、沙弥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蕅益大师对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岁的时候主要是禅法,径山坐禅。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深入律藏,三次阅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他看到禅宗的弊端,不在于所谓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没有戒律之相;不在于教法很多,而是根本就没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来匡正那个时候的狂禅,空腹高心的狂禅。蕅益大师就自己一边学,一边带一批人学。但那个时候跟他一起学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随众十来人,有时候六、七个人,最后剩下了二三个人。
蕅益大师后来就说:“庶几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学戒律的就是二、三个,甚至二、三个人还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觉得戒律太难弘扬了。
在五十岁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时说:“我早年有一个大的志向,就想恢复佛世的方规,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为戒律讲,无论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
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后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说现在我不再是那个志向了,我现在是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讲点法无非给众生种一点圆顿的种子而已,不再像年轻时候,年轻时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众生一网度尽的这个愿望现在没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以后再说了。
可见戒律很难弘扬,但是蕅益大师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扬。对持戒和念佛的关系,蕅益大师是非常明确地表明: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个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5.省庵大师、印光大师
省庵大师说,自己行在梵网,志在西方。
印光大师对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视。
6.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
我们看到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目前有些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末法众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于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这些观点,本来原来还吃素,一听这个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没有关系,也照样往生呢!这些都是很偏颇的。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生命。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不持戒呢?
我们的态度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万一持不到,要生惭愧心、忏悔心,是这样的态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为上总能做得到吧!先不谈你的念头,念头以后再说,你行为上先做到,必须要有这种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重视的这个家风传承下来。
释迦牟尼佛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也要我们持戒。《无量寿经》也特别提出一个前提:要斋戒清净!斋戒清净,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所以不是说念佛,戒律就可以放任了,这一放任,我们种种的烦恼都现前,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信愿,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佛教形象。

↓↓↓ 点击"阅读原文" 【与百万佛友共修禅】

5
文章点评
2020-03-27
在寺院吃斋饭,需要知道的常识!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用斋前后.. <详情>
2020-03-27
善用七种心,善对九种人!
心善,乐善好施是大爱无疆的蔓延;心宽,宽大为怀是足智多谋的恬静;心正,正大光明是憨厚耿直的凸现;心静,静心如水是博大精深的境界;心怡,怡然自得是达观开.. <详情>
2020-03-27
学佛一定要知道如何修福修慧
文:如瑞法师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一切,不外乎福报和智慧。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这就要从恭敬开始学。恭敬,落实到生活当中表现为敬人、敬事、敬物.. <详情>
2020-03-27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
知识、经验须从修行中完成修养,才能成为智慧,否则将是佛法中所谓的“所知障”,而“所知”之所以成为障碍,就是因为“所知”不完整,所以学佛行修要求解行并重.. <详情>
2020-03-26
【每日禅语】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详情>
2020-03-26
梦参老和尚:她念错咒中的字,为什么还灵?
不是咒灵,是你的心灵《普贤菩萨行愿品》梦参老和尚 讲解不论你做哪一行,在哪一件事物当中,做的时候,你的心不动,这就是随缘了。咱们经常说:“随缘不变,不.. <详情>
2020-03-26
出家需要很大的福报,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出家!
《明史 · 太祖本纪》里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饥荒时出家为僧的.. <详情>
2020-03-26
这几种动物在佛经中有着这样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