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一起学《坛经》丨行由品(二)

广州光孝寺
每天十分钟,一起学《坛经》 

《六祖坛经》集结了六祖的思想智慧结晶,继承了佛陀在灵山会上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正法眼藏,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即佛”、“烦恼即菩提”等独特的佛教修行思想为特色,提出了佛教现世化、人间化等重要理念。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行由品·第一卷
(第二段)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六祖故里国恩寺

  这是六祖得法因缘的前奏。要注意这一段在全部《坛经》中的地位。从这段六祖“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到后来在五祖那里“言下大悟”是一个有过程的悟入整体,没有此时的“心即开悟”,便没有后来的“言下大悟”。对这个过程,我们在这一品中应留心参究。

  六祖的祖籍是河北范阳,父亲被罢了官,到了广东。唐代中原地区的官吏,犯了错误,或得罪了权贵,往往都会被“左迁”,即给予贬到边远地方的处分。六祖那时的环境极差,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先在新州,后来又迁到广州,靠打柴卖柴为生。这样贫困的生活,六祖当然读不成书,上不了学。他既然没有读过书,为什么会“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呢?这里就有三世因果的道理。佛教认为一个人前世学佛有所积累,在此世因缘成熟了,就可以开悟。没有三世因果,世上好多事情就不好解释,不管你信不信,佛教里就认定了这个道理。下面简单谈谈佛教这方面的有关理论。

  四谛法和三世因果

  四谛法是全部佛教的总纲。佛学尽管博大精深,总的说来不出苦、集、灭、道这四谛。人生是苦,造成苦的原因是烦恼。对此,佛教有详尽的阐述,它不仅从现实的这一世来究其因果,而且还追溯到前世去寻找始因,这个因果锁链,一直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之中,佛教称这个超越常识的生命流为三世因果。这是佛教的特殊教义,其它宗教都没有提出或解答这个与人至关紧要的问题。

  儒、释、道称为中国三教。道家在这个问题上,不承认呢,又似乎有;承认呢,但没有多少明确和成熟的理论。儒家对这个问题则是敬而远之。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孔子,鬼是怎么回事呀?孔子说,你连人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还谈什么鬼呢!子路又问:那么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你呀,连活着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谈死干什么!以后儒道在生死问题上的认识,基本上都附会佛教的说法,没有独特的、自成一家的认识。
  基督教不承认有三世因果,并断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须信仰上帝,求得解脱,不然在死后只有听任基督的末日审判,该升天堂的升天堂,该下地狱的下地狱。基督教称此为“一次得救”。人生回旋的自由少得可怜。

  佛教则不然,认为人的生命是无穷之流,可以无限转生,也就是“六道轮回”。有些没有学过佛的人说这是迷信。而作为佛教徒则非承认不可,不然全部佛教就建立不起来。如果烦恼痛苦只这一世,那就很好解决。可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每一个人的现实内容,根本不是这一世的经历所能解释得了的。

  这是人生最紧要的问题。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品德、智力、命运都不尽相同,有种种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都是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大环境一样,用基督教的话来说,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尽是不平等。产生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从三世因果中去寻找,现实社会中的理论是解释不了的。
  十二因缘
  佛教是怎样解释三世因果的呢?其根据就是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十二因缘依次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项。解释十二因缘的论述很多,也不是很容易就懂了。这里结合大家的现实,方便简略地介绍一下。

  人的感受是先于爱的,总得先有个感受的主体吧,一接触便产生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喜舍。佛教对接受外部事物的官能称为“六入”,其感官称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对象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凡是抽象性、原理性、形而上的东西就叫法。法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进入思维而认识。六根对六尘,就产生了完整的认识。

  六入又从哪里来的呢?通俗地讲,身体叫名色,名是指精神作用,色是指物质作用。人的精神和头、躯干、四肢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佛教认为,笼统说个身体不明确,死人也有身体。凡对这些东西起名,必定要有个精神的作用才行,而精神则必须寄托在物质的身体上才能有所作用,所以合称为“名色”。
  感官因身体而产生,接触外界产生了感受,进而产生了“爱”。有所爱,则想得到、占有,这就是“取”。要想取得,就会“有”种种业行的产生,并付诸行动。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此生此世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每个人都必须因母亲怀孕而出生。在母亲的腹中六根就形成了。但母腹中这个胚胎是怎么来的呢?自然科学认为,这是因父母交合时,精卵结合而形成了这个胚胎。胚胎十月成熟,呱呱坠地,于是才是现实的人。佛教的认识还要深入一层。下一代的生命离开了父母这个缘当然不行,父母交合只是你的外缘,必须有你自己的参与,加上父母的外缘,才能形成胚胎。父母如同阳光、土壤、水分,自己才是真正的种子。所以牡丹有牡丹的种籽,菊花有菊花的种籽。这些种籽,加上土壤、雨露、阳光等外缘,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因此,一旦谈到你本身,就涉及到前世的问题。必然有个投胎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又是从哪儿来,怎样找到你父母的呢?父母很多,为什么单单投身到这家,而不是那家呢?这就说明了由你前世积聚的种种业力,产生了趋向性的认识,恰好这家父母的业力与你有缘,你就不知不觉地来到这家、这个世上了。

  人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呢?佛教认为,没有专门佛教修行的人们,其身、语、意三业的活动,都是陷在无明之中,浑浑噩噩的。人死了之后,肉体虽然腐化了,但其业力仍在,不会与肉体一同消失。这个业力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以各种相应的生命形态来接受果报。有的人认为胡作非为一世,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那么便宜,善善恶恶种种业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帐一样,到时都会兑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真的一死就了,那些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人不是太幸运了,而我们这些规规矩矩、克己为人的岂不都成了傻蛋?有了这个三世因果,有了这个业力不灭,整个因果链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这样,坏人才有所忌惮,好人才有所慰藉。

  十二因缘顺着开展,佛教称为十二因缘流转门,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样周而复始地形成了六道的轮回。前两个环节指前世,中间八个环节说明了今世,后两个环节又落实在下一世。同时,在今世的八个环节中,前五个环节是你现在的果,后三个环节是你现在和未来的因。十二因缘在佛经中随处可见,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明白了三世因果丝毫不爽。这是一个佛教徒应该明白和认真修行的基本道理和依据。

  人的生死就是一个缘起,无明作为条件,以前世所作的种种业行为因,就产生了自发冲动。以此为条件产生名色就入胎了。入胎后以身体为条件就产生了感官,以感官为条件就有了接触,接触就有爱的趋向,于是产生了取,以取为条件就产生了有,后来就是生和死。这就是生命之流,其间并无一个不变的东西贯穿始终。譬如被点燃的柴火再点燃另一柴火,可是此火并非彼火;但无此火也没有彼火。说不是吗?它们又有关系,说是一个吗?但彼不是此,所以叫“无一非异”。这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一个特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十二因缘这条因果链是如此的有力,使人生生世世沉溺其中,怎样才能得到解脱呢?佛告诉我们,要得到解脱,就必须把这条因果链斩断。死从生,要想不死,就必须断生;生从有来,不生就须断有;断有则须断取**一直下去,直到把无明断了,才能超出轮回,了脱生死,这就是十二因缘还灭门。佛教不认为一死就可以脱离苦海,要断十二因缘,要断无明,“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样,就可以解脱于生死了。

  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学者应该知道,佛教四谛法中的“苦”与“集”的关系,是十二因缘所解释的。有烦恼,有无明就是苦,这个苦,绝不是这一辈子就可以了事,会一直延续到下一世。人生的现象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环境好,既聪明,又漂亮。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环境差,既愚昧,又丑陋。这个差别应怎样解释呢。怪父母,父母也没法,父母谁不想自己的条件好、生的子女聪明漂亮呢?先天的问题自己作不了主,那后天的问题自己总有法吧!可丑陋的人不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使自己漂亮起来**这个问题推衍开来,真是太多了。科学家们讲因果,到此也困难了,尽管遗传基因、生物工程有了巨大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同样会束手无策。这一切,在三世因果、十二因缘中却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佛教认为生命之流不断,有过去就有现在,有现在就有未来;无明之后有老死,老死之后有无明,轮回不巳,无有穷尽。所以不要以为现在是这样的,以后仍然会是这样。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诸行无常嘛,命运之路总是不平静的,不平直的。一个人今生有道德,对社会的奉献大,下一生就可以转入天道。一个人今生没有道德,损人利己,下一世就可能变成畜牲。人、天、非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就是以你自己的业行活动为标记,该入哪一道就入哪一道。对此,人们可自由选择。

  学佛的人知道其中的利害,才去修道,以了脱生死。而生死轮回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所以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断除无明。哪怕你修成了神仙,无明没有断除,清福享尽后仍然会掉下来的。所以必须断除无明,直入涅槃,才是了脱生死的唯一出路。
  在讲六祖大师“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时,我们温习一下佛教的基本理论是有益的,不然,诵《金刚经》的人多得很,他们为什么没有开悟?哪怕诵上千遍万遍,没有三世因果的道理是讲不通的。不过也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行,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前世善因缘种得不够呢?禅宗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和发挥,在《坛经》中,我们会反复讲说。看下一段:

相关阅读:

一起学《坛经》丨行由品(一)


往 期 推 荐



若有受益,随喜点赞分享

3

相关微文

文章点评
2020-05-09
禅诗欣赏丨几度西湖独上船
道济(1148-1209),字湖隐,号方圆叟,俗名李心起,台州(今浙江临海境内)人。南宋著名僧人,早年落发于杭州灵隐寺,从佛海远禅师出家,此后彻悟,行迹迨几天.. <详情>
2020-05-09
母亲节丨明生大和尚:母亲是我心中的佛
孝为德之本。在5月10日母亲节到来之际,我寺方丈明生大和尚温馨寄语,祝愿天下母亲吉祥安康,福慧绵长!也希望所有人常念母恩,广行孝德。母亲是我心中的佛佛陀.. <详情>
2020-05-09
为什么不要执着?
结夏安居,讲经学律。多年以来,光孝寺在结夏安居期间都会遵照佛制,礼请各地大德法师到我寺为众讲经说法,闻法而受益者不计其数。今年因疫情防控要求,夏安居.. <详情>
2020-05-06
结夏安居的由来与意义
何谓「夏安居」?「安居」又称「夏安居」,其意即在季农历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此三个月中,出家众结界安居,非为父母师长及三宝事,不得出界,称为「三.. <详情>
2020-05-06
如此修行,即能受益
不管他人说长说短,说是说非,用功得有主宰,有主宰有受益,什么是受益呢?他人发火了,不能把你的火引出来;他人的习气毛病,不能把你的烦恼引出来;他人讲你.. <详情>
2020-05-03
酸枣仁花草茶:补气血、治失眠
中医中的气虚、血虚,结合在一起就称之为“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很多女性的通病,由此会引起各种问题,比如脸色变差、皮肤蜡黄、早衰、失眠多梦等等。这些问.. <详情>
2020-05-03
禅诗欣赏丨唤处分明应处亲
长灵守卓禅师,宋代禅僧。黄龙派一系,提法于灵源惟清,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示寂。这一首诗偈,是长灵禅师写慧忠国师与待者间的一段典故。照顾慧忠国师起居.. <详情>
2020-05-03
这五件事,会消耗福气
从一个人的行为,就能看出他是不是有福之人。常做以下五件事的人,就会不断地消耗掉福气。一、在人背后嚼舌根有什么话就当面说,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如何,都不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