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八颂》讲记第八颂(圆满)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第八颂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

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这是总结性的一颂。

其中的“所行此一切”就是指第一颂到第七颂的教言,当我们修习每一颂时,都要“不为八法念垢染”。“八法”就是指世间八法。

《修心八颂》的传承属于深观派,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传给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再逐次传到阿底峡尊者,《修心八颂》由阿底峡尊者的再传弟子朗日塘巴大师所著。这是一个极为殊胜的传承,但如果我们的心被世间八法所垢染,这个传承再殊胜也无济于事。不仅是《修心八颂》,修学小乘、大乘、金刚乘任何一法都是如此。小乘行者追求自我解脱,但如果内心被世间八法所垢染,根本不可能解脱;而大乘和金刚乘的愿望是成就无上佛果,当然更不能染污世间八法了。总之,只要内心还被八法所垢染,绝对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冈波巴大师把八万四千法门概括于“冈波巴四法”,其中第一法是“愿心向法”——要把心转向佛法,这是一切佛法的基础。只要我们的心还被世间八法所垢染,那就意味着心还没有转向佛法,其他三法也就无从谈起。

萨迦派的“远离四贪执”中也说:“贪执此生非行者”,贪执此生就是指内心还被世间八法所垢染,那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行者。

在《修心八颂》中,怎样才算把前七颂修持得很清净、很如法呢?“不为八法念垢”就是合格的标准,之后还有更高的要求,但前提就是要“不为八法念垢染”。下面我们逐句进行解释。

不为八法念垢染

“世间八法”是指凡夫经常生起的八种不平衡的念头——苦乐、利衰、称讥、毁誉,一共是四对。世间人对“乐、利、称、誉”非常渴望和贪执,对“苦、衰、讥、毁”四种则会排斥和嗔恨。实际上,纵观这一生,乃至整个生命轮回的历程,我们始终在为这八件事而奔波劳碌。而真正的修行人,对这八法必须做到平等对待。

苦乐

在藏族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大意是说:“当我们快乐时,要想到这是三宝的加持,因而对三宝生起感恩和信心;当我们痛苦时,要知道这是过去的业力,因而要谨慎因果的取舍。”藏地的很多修行人都抱有这样的信念,把“苦乐”平等对待。

从无常的角度看:快乐是无常的,所谓“乐极生悲”,所以快乐的时候不必得意忘形;痛苦也是无常的,所谓“苦尽甘来”,所以痛苦时没必要痛不欲生。没有人一生永远快乐,也没有人一生永远痛苦,尤其是我们南瞻部洲的人,生活的特质就是苦乐参半。所以快乐时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过分得意,因为快乐能伴随我们多久,谁也没有把握;痛苦时也不能像现在某些年轻人,一点耐受能力都没有,在痛苦中要努力体会佛法的因果观点,明白痛苦来源于自己过去世的恶业。这样,就能慢慢在“苦乐”之间不做太多的取舍,逐渐做到“不为八法念垢染”。

利衰

对于一位大乘修行人来说,在获取利益的时候,要明白这是来自诸佛菩萨的加持,或是自己过去世的善业。这样,就会增强对三宝的信心,并愿意把获取的利益再拿去积功累德,不会被“利”所垢染。

一旦遭遇了失败,或者事业、生意遭受挫折,甚至变得一贫如洗、负债累累,要明白这是过去世欠债太多的缘故,这一世必须要全部偿还、消除业障,这样才能平和地面对“衰”。

称讥

称讥是指当面的称赞和讥讽,凡夫在此二者之间难以平和。

对于修行人来说,如果被别人称赞,应该看做来自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使得别人能看到自己的功德和优点,由此,增强对三宝的信心,生起加倍精进的愿力。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如果自己得到了他人的赞叹,我们应该很高兴,但不要为自己高兴,而要为对方高兴。为什么呢?首先,赞叹他人能够积累福德,对方因为赞叹我们,他自己积累了福德,这当然值得我们为他高兴。其次,能够给予他人溢美之词的人都是善良高尚、心地清净的人,即使我们自身没有值得赞叹的功德,但对方却愿意称赞我们,这是对方的优点,当然值得我们为他高兴。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被别人赞叹而发现自己很优秀,而会发现对方很优秀。这样,自然不会得意忘形,被“称赞”所垢染。

对于讥讽,有些大德说:要平等对待三种人对我们的批评和指责——父母、老师和不喜欢我们的人。但我们往往只愿意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面对同样的指责,如果对方是不喜欢我们的人,就不愿接受。这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无论来自于谁的批评和指责,无论对方是什么动机,我们都要当成修行的教诲来平等接受。这样,就不会被“讥毁”所垢染。

毁誉

毁誉是指背后的诋毁和赞誉。

如果我们声誉日隆,粉丝众多,甚至名满天下,这当然是福报,但也不要觉得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名誉来于大众,没有大众的掌声,没有粉丝的追捧,我们怎么会出名呢?所以应该感恩他人,而不是洋洋自得。

再说,是不是名人,实际上对我们没什么区别,世界上有那么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样能快乐逍遥地生活。相反,有句谚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名人表面上看起来精彩而辉煌,但真实生活却是苦恼和压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出不出名都无所谓,在“毁誉”之间我们就可以做到平和。

如果把世间八法以佛法智慧来解析观察,我们就能明白:对于世间八法根本没有必要贪执和分别,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所说: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了知诸法皆如幻


在“不为八法念垢染”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做到更高的要求——“了知诸法皆如幻”。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诸法”是指一切万法,包括外器世界和有情众生,但在这里则特指世间八法。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完全“不为八法念垢染”,是因为我们太把八法当真了。如果我们能了知世间八法的本性如幻如梦,才能彻底根除八法的垢染。比如说,如果我们在睡梦中得到了快乐或遭遇了痛苦,梦醒之后,我们会对梦中的苦乐过分计较吗?不会的。对于人生的苦乐,我们也要如此看待。

世间的一切快乐——荣华富贵、亲人和睦、身体健康等等,都是如幻如梦的,如果在享乐的当下,能“了知快乐皆如幻”,我们对快乐的贪执就会减轻;同样,一切痛苦也都如幻如梦,如果在受苦的当下,能“了知痛苦皆如幻”,痛苦的感受也会减轻。

但是,由于我们缺乏“诸法如幻”的训练,更没有生起过任何觉受,所以在观察“诸法如幻”的第一刹那,或许还有点感觉,但第二刹那就会消失殆尽。为了加强“了知诸法皆如幻”的能力,我们首先要建立“诸法如幻”的见地,然后不断令这种见地深入内心。

例如,我们可以经常从死亡无常的角度去观察人生:人生百年之间,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担忧失去,但生命无常、死时不定,谁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一旦死亡来临,一切“得失”都会终结。即使我们是亿万富翁,在死亡之后也会两手空空地被送进火葬场。这时,不仅钱财和我们没关系了,连这个世界都跟我们没关系了。一生获得的一切荣华,在死亡之时都变成如幻如梦,如露如电,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消散而空。

所以,我们要感谢佛陀告诉我们如此殊胜的真理,让我们了解财产、亲人、身体的真相,了知一切万法真的是如幻如梦。从小到大,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得到过多少?又失去了多少?相识过多少人?又疏远了多少人?参加过多少次聚会?对未来有过多少憧憬?我们拥有过美好的时光,也经历过苦厄的岁月,现在回忆起来,这一切难道不是如幻如梦吗?就连我们现在的上课,时间也在刹那刹那间逝去,到了明天,今天的讲课就像一场梦,再也无处可寻。同样,明天的一切,到了后天也会变成一场梦。一切人生际遇,在轮回中都不过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幻相。

我们要这样反反复复地思维,让“诸法如梦”的观念深入骨髓。如果能把世间八法都看做如梦如幻,我们还有什么可贪执的?如梦如幻的事,谁会放不下呢?谁会拼命追求呢?这样,冈波巴大师所说的第一句“愿心向法”就可以做到了。

解脱贪执之束缚


现在的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得到了佛陀和圣者们的引导。虽然我们目前世间八法的垢染依然很重,但只要依教奉行,总有一天能彻底断除,真正做到“了知诸法皆如幻”。

圣者和凡夫之间是很难沟通的,因为二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凡夫把不存在的当作存在,把非实有当作实有,把无自性当作有自性,当然与圣者难以沟通。但在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很好的共通点,那就是梦。如果圣者说:“白昼所见的芸芸众生,夜晚看到的星星月亮,全部都是梦幻。”凡夫会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圣者说:“在梦中所见的一切,非真实、非实有、无自性。”凡夫是会承认的。于是圣者就以梦的比喻来引导凡夫明白“诸法皆如幻”。

还有一个很好的譬喻,就是“猴子捞月”——猴子把水中映现的月亮当成真实的,然后想方设法要把月亮捞起来——也许是猴子们担心月亮落水了,想把月亮捞起来放回天空……人类看到猴子的做法会哑然失笑,觉得猴子们太愚痴了。而佛菩萨看我们贪执世间八法,就像我们看猴子捞月一样。

无论苦乐还是利衰,无论称讥还是毁誉,以佛法智慧来观察,都是假象而已,并不真实存在。对于超越善恶的圣人来说,既不存在快乐,也不存在痛苦,因为快乐和痛苦是二元对立的,而佛法的最高境界超越二元对立。在“了知诸法皆如幻”以后,最终就可以“解脱贪执之束缚”。

什么是轮回?什么是解脱?当内心被贪执所束缚的时候,就是轮回;当内心的贪执被根除之际,就是解脱。解脱并不是指从牢狱中被释放出来,或是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解脱和束缚都不是指环境的变换,如同睡梦和清醒都在同一张床一样——虽然我们在睡梦中感受到另外一个世界,但觉醒之后,只是梦中的世界消失了,我们并没有离开这张床,依然就在当下。

“贪执”代表了烦恼,“束缚”代表了我执,所以“解脱贪执之束缚”的涵义,不仅指要断除烦恼,还要根除我执,乃至根除一切无明和习气,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终获得佛果。但大家不要忘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做到“不为八法念垢染”。

也许有些修行人能做到“不为八法念垢染”,但不等于能做到“了知诸法皆如幻”。前者侧重于行为,后者侧重于见地,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行为和见地。见地就像眼睛,行为好比双脚。做到了这两句,最后必然能解脱;做不到这两句,解脱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修习《修心八颂》,乃至修习所有的大乘法教,首先就要不受世间八法的垢染。就像我们吃饭之前,首先要把餐具的污垢清洗干净,否则就可能引起腹痛,甚至食物中毒。同样,修行之初,也要先清洗内心中世间八法的垢染。之后,当我们真正做到“了知诸法皆如幻”时,必定可以“解脱贪执之束缚”。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10
文章点评
2020-12-2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四)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七)重威仪根本颂里的“重威仪”三字,意思是指死亡时身体要尽量保持威严的仪表,最好能采用毗卢遮那七支坐法。如果大家在有生之年都做不到.. <详情>
2020-12-18
你了解禅修吗?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禅修的藏文是“桑邓”,意思是保持心的稳定,或者说保持心的觉知状态。虽然禅修有很多层次,不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觉知。真正的禅修懂得禅修的.. <详情>
2020-12-1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六、人生的头等大事轮回是没有起点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已经死亡、出生过无数次了,但是由于无明,我们都已全然忘却。不用说前世的死亡.. <详情>
2020-12-1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第四力——破斥力什么是破斥力?就是要破斥自私之心,破斥贪执自我之心。简练地说:破除我执,就是破斥力。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 <详情>
2020-10-29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正确对待亡者由于对死亡的无知,导致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处理亡者尸体的方式非常糟糕。大多数亡者刚刚咽气,就会被.. <详情>
2020-10-2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正确认识死亡第四要的后两句指明了大乘行者在临终之际的修持方法。《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 <详情>
2020-09-25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3.串习力的关键​​串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没经历汗流浃背、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训练.. <详情>
2020-09-21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四要 归结终生之修持​第四要根本颂​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总摄窍诀要,应..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