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 Friends group
  • Comments
  • collect

人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人(火了)

一心问禅


人与人相处,其实很简单。

只要彼此带着真情实意,懂得将心比心,就可以减少很多矛盾和摩擦。

《诗经》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你对我如何,我也如何回应你。

彼此不负不欠,相处才会更融洽。

人生,是一个以心换心的过程

利己,是人性中十分显著的特点之一。

因此,要一个人理解别人,是很难的。

在生活中,如果你希望别人善待你,那你要先理解别人。

《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的事情,别人也不会喜欢。

在一个小镇里,周围的邻里平时相互帮忙关照,关系十分融洽。

最近,小镇新搬来一户人家。

那户人家搬来后,没和附近的邻居打招呼,平日也不和人交际。

有天,那户人家的儿子在门口,邻居的小孩想过去和他一起玩。

结果那孩子的妈妈赶紧叫走了儿子,还白了一眼邻居的小孩。

从那以后,没有邻居再敢靠近那家人。

后来,镇里都流传这家人不好相处。

镇长得知后,就去那家人了解情况。

那家人却向镇长抱怨说,这个镇子没有人情味。

原因是,来了这么久都没人上门拜访,自己需要帮忙时也没人来。

镇长笑着说:“你想他们对你好,你又是否先向他们表达过你的好呢?”

那家人才幡然醒悟。

正如那句话说的:“我只是用你对待我的方式对待你,你凭什么生气?”

你不仁,为什么要我用义对你!

有时候,很多人都忘记了相互理解。

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忘记别人也需要同等的方式对待。

你要想别人怎么对你,就先怎么对别人。

只有相互理解,用让对方舒服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



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丈

中国有一句老话:“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意为:你敬重我,我会加倍敬重你。

人情社会,确实如此。

你能得到别人的敬重,是一种荣幸;你对别人加倍敬重,则是一种境界。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位长史叫陆晓慧。

他十分有才华,待人也十分恭谨亲切。

有次,一个参军来拜访他,那参军是为经常和他作对的将军做事。

陆晓慧的手下都认为其中有诈,他不需去见那参军

可陆晓慧认为来者是客,应该好生接待。

参军十分敬佩陆晓慧,可碍于自己的身份,他觉得无望见到陆晓慧。

所以,他在见到陆晓慧的时候,十分激动。

在离开时,参军还一直鞠躬道谢,而陆晓慧更是以最高礼仪送他到门口。

他的手下都说没必要这样,一个长史如此送参军,会被人耻笑的。

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他如此敬重我,我不该更加感激他吗!”

此事传出去后。

陆晓慧不但没被耻笑,还得到非常多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与人之间,尊重是相互的。

谁也不是圣人,有人对你好,就理应感激,并加倍奉还。

对于不敬你的人,可以忘记;但对于敬你的人,应该铭记。

与人相处,贵在真诚;人情来往,贵在相互。

只有懂得回馈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敬重和爱戴。


人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人

《庄子·山木》:“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在与人交往时,付出太少,关系失衡;付出太多,关系太满。

只有付出和回报持平,才能让一段关系长久下去。

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去讨好。

人与人相处,全靠一颗真心。

你不愿给我真心,我也不必交付真心。

有人待我好,我可以加倍待人好。

就像杜月笙说的:“不要怕欠人家人情,只要懂得还就好了。”

韩信小时候穷苦,心善的老婆婆给他饭吃。

他没有忘记那份恩情,而是铭记在心,功成名就时用千金报恩。

华罗庚学成归来,没有忘记昔日恩师培养的恩情。

照顾已故恩师的家人,对待师母像孝敬自己的母亲一样。

人与人的关系很微妙,彼此间的好有来有往,便有了交情。

你对我,有忙就帮;我对你,有难同当。

在生活中,你对一个人太好,会惯坏坏人;你对一个人冷漠,会错过良人。

只有彼此一来一往,不负不欠的感情,才能更加牢固。

人,永远是相互的,你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人。

你揣着真心,我绝不以假意相待;你不怀好意,我绝不会掏出真心。


有句话说:“所有关系都需要双向奔赴才会有意义。”

只有彼此相互付出,才能维持好这段关系。

你给我多少,我就会还你多少,不亏欠你,不委屈你。

你真我更真,你假我转身。

如此一来,既可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也能不辜负他人,一生坦荡。


作者:明心君,公众号:一心问禅(ID:yxwc1927)。弘扬禅佛文化,用禅佛智慧解答读者的人生困惑,百万读者订阅的微信大号。本文首发于一心问禅,转载请添加微信:fgd5672。
图:源于网络,侵删。



4
Article comments

Recently updated

© 2015-2025 Superman

Posting specifications and instructions Reporting method:Click to contact us

statement The theme of this web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vegetarian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does not represent the concept of this website. If it is unintentionally infringed on your rights (including /picture /video /Personal privacy and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When this website receives information, it will immediately block or delete the content about you. Contact information:Click to contact us

Share on WeChat

Share QR code on WeChat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

Link cop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