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入门首页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例如:宿世因缘、前因后果、一心不乱、十方世界、十恶不赦、入海算沙、大慈大悲、天魔外道、五体投地、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劫后余生、一念之差、一尘不染、超凡入圣、六道轮回、功德圆满、吉祥如意、称心如意、神通广大、忍辱负重、勇猛精进、得其三昧、冤冤相报、醍醐灌顶等皆是。

经典中生动活泼的言辞,不但拓宽了人们的思惟空间,尤其扩充了许多寓意深远的辞汇。例如:一门深入、六根清净、刀头舐蜜、河东狮吼、不请之友、应病与药、法力无边、大彻大悟、随机应变、不知不觉、不即不离、心花怒放、耳根清静、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自欺欺人、花花世界、作茧自缚、昙花一现、味同嚼蜡、聚沙成塔、现身说法、皆大欢喜、森罗万象、辩才无碍等,这些都是从经典撷取而来。

佛教经典尤其有很多美丽而发人深省的本生及譬喻故事,传入中国之后,受到大家的喜爱,随著传诵久远,进一步衍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例如:一厢情愿、口吐莲花、步步生莲、天女散花、借花献佛、天花乱坠、盲人摸象、空中楼阁、井中捞月、顽石点头、磨砖作镜、三生有幸等,都是从佛教故事衍生而来。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而历代祖师大德却留下数量庞大的禅门语录,尤其禅门以直指人心为上,禅师之间的机锋对话里更有许多一针见血的言论,形成我们现在常用的词汇。例如:一刀两断、一丝不挂、一知半解、三头六臂、七手八脚、打成一片、灰头土脸、千差万别、开花结果、无风起浪、火烧眉毛、心领神会、水到渠成、水乳交融、水涨船高、本来面目、手忙脚乱、头上安头、头头是道、对牛弹琴、有口皆碑、同床异梦、回光返照、衣钵相传、闭门造车、当头棒喝、抛砖引玉、作贼心虚、单刀直入、单枪匹马、拖泥带水、虎头蛇尾、枯木逢春、顺水推舟、铁树开花、逍遥自在、隔靴搔痒、痴人说梦、鹦鹉学舌、心心相印等,这些都是从禅门语录中新拓的词汇。

佛教对于词汇学的贡献不仅止于增加数量,佛教更丰富了中国本有词汇的意义,例如:安身立命、白衣拜相、和光同尘、见兔放鹰、瓮中捉鳖、两刃相伤、以毒攻毒、逢场作戏等。这些取自于中国本有的词汇或成语,经过佛教大德们在传述法义时,赋予新义,对于国人文学意境的提升也发挥了很大的助力。

此外,反映风俗民情,表露社会百态的中国俗谚中,也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思想,例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无恻隐之心非人,无慈悲之心非佛;若不与人行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等。从这些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出佛教词汇在中国社会里产生了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效果。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梁启超曾说:「夫语者,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文学博士朱庆之也说:「不研究汉文佛典,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古汉语文,特别是中古汉语词汇史。」由此可见佛教对中国词汇学的贡献。然而今日一般人不仅对此缺乏认知,一些佛教词汇甚至在有意无意间被人误用,结果形成一种思想的误导,例如佛教讲「涅槃」,本来是指一种解脱烦恼、自在放旷的境界,却被误以为是死亡的代名词;「本尊」本来是指修行佛道时所依之出世间最尊最胜者,但一些邪魔外道却拿来自封名号,招揽信徒等等,凡此,都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因此,今后对于美好的佛教词汇,我们除了应该提倡并研究其内涵之外,更应该为一些以讹传讹的佛教词汇正名,以免误导人心。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