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2)
释照光法师
丁四明能观利益
[离诸苦厄]
[space ]Anzi Temple
[front page ]Flower Hall
三苦者,即是苦苦、坏苦、行苦。
(snake )苦苦,在有漏行蕴之中,诸非快乐欢喜之苦受法,即是能迫使身心感受各种不欢喜的苦受。如世间之疾病、灾难、各种伤害的痛苦皆为苦苦所摄持。
(Classification )坏苦,诸欢喜乐意接受之乐受法,产生时感觉为欢乐,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变化就变成一种痛苦的感受。如久站之人就会认为坐下会很舒服快乐,但是当坐得太久时又会感觉到坐着很难受不舒服。世间众生所执著的欢乐,不管任何一种都是这样的性质,是不可能永远不变成痛苦的。这就是因为一切欲乐的本质为苦,因此才会随着变化迁流而转变为苦。所以有乐最后变化成苦受就是坏苦。
(Yi Si )行苦,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不快乐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而可欢喜快乐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行苦是遍于前二者上的,因一切法本无常有皆是迁流变化的性质,故行苦遍于一切苦受之中。
八苦者,即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八种。
(snake )Friends group ︰即是指受业因牵引感得果报时,投胎所成之身体,在住胎和出生之时所产生的苦痛。在《五王经》是以识支到出胎为Friends group 的阶段,而在《涅槃经》中则将Friends group 分为五位︰(1)初出是受胎之初,即初受胎的阶段,此时是处于八识之无记中,是属于识支之位;(2)至终是色心具足之时,此时形成胎儿之初形,亦生起了第七识,是属于名色支之位;(3)Yuchang Temple (4)出胎,此时根身心皆已成熟,住胎圆满而即降生;(5)种类生,即是指出胎后snake 直到老死之间,生灭不断交替,新陈代谢刹那兴起,在生灭交替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皆会有苦受产生。或人生而有贫富、贵贱、男女、美丑等等差别,因种种差别而Friends group 受。此五位之生常为众苦所依止,故在此五位中皆称为Friends group 。
(Classification )Map of the nan ︰即是指生命在衰老时产生的苦痛。在《涅槃经》卷十Classification 将‘老\’分成‘The ancestral hall \’及‘The ancestral hall \’,或‘Jade Emperor Temple \’及‘Ancestral Hall Groove \’的四种。[The ancestral hall ]Jinjiang Luoshan, Wang Clan Ancestral Temple [The ancestral hall ]是一期生灭的粗大状态,指白发、形枯、色变之时;[Jade Emperor Temple ]是指从少至壮念念增长;[Ancestral Hall Groove ]是指由壮至老念念灭坏。后Classification 者是就前面所说的‘The ancestral hall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
(Yi Si )navigation ︰指由四大种之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涅槃经》云︰‘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病有身心二种。(1)身病是色蕴之病,乃是由四大不调所导致的,有因水风热产生,也有因杂病或容病等产生。若地大不调,则全身乏力,身体感觉十分沉重。若水大不调,则全身虚胖浮肿,这皆是由虚寒所导致。若火大不调,则全身蒸热,这是由热火虚火所导致;若风大不调,则全身僵硬疼痛而不灵便。所谓容病,即是指遭遇刀杖等灾难、或为鬼魅所附等产生的疾病。(2)心病是指内心之恐怖、忧愁、愚痴等,一切心理上的苦恼皆为心病。
(Microcircle )Huilong Temple ︰指五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面对死亡而产生的苦痛。死有命尽死、外缘死二种。命尽死又细分‘寿命尽而福未尽\’之死、‘福尽而寿命未尽\’Zhang Family Ancestral Hall \’Chinese studies map \’、‘横为他所杀害\’,Share to WeChat \’三种。在此恕不赘述。
(closure )爱别离苦︰指与自己所亲所爱者由生离死别而产生的痛苦。如《closure 王经》云︰“Have fun
(picture )怨憎会苦︰即是指与自己有仇恨、隔阂的人相遇而产生一种的身心之苦痛。如《五王经》云︰“Watch it all in a row
(black )求不得苦︰即是指不能如愿、得不到自己所欲得到的东西而产生的苦痛。此中痛苦有因果二种,(1)因中有二,求离苦事而不得、欲求善法而不得。此之二种即是在因地中欲求离苦、行持善法而不得导致的痛苦。(2)果中亦具足二种,求离苦事而不得、欲求乐而不得。此二种即是当果报来临时,欲求离一切痛苦报应,获得快乐而不得导致的苦受。又此苦果之事各有内外之差别,人天乐果及三涂之苦报等为内,而资生用具以及眷属等为外。
(reply )五蕴炽盛苦︰或称为五取蕴苦。一切苦皆是由五蕴色身而生,故五蕴为苦空无常之自性。前七苦皆是有漏色身所摄,有漏色身是由五蕴所生,故此苦更比前七种炽盛。如《大乘义章》卷二所说︰“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若正应言五阴盛苦。”
如上所言之三、八等无量诸苦乃是不争事实,世间众生无不具足如斯苦受,无论身份、地位、名誉、金钱有多大的差别皆不离此等诸苦。然则众生所受如是诸苦皆是由不觉诸法实相,而妄执人法二我而生起的,故观自在菩萨在照见五蕴自性本空后就能远离一切苦厄。这就表明众生之所以被诸苦逼迫,皆是由迷失诸法自性而起,那么要想出离这些由迷而起的痛苦和烦恼即当由破迷开始。所以此句经文是说明观自在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一切法本来空寂无生,证得诸法之自性之境界,便已达到心不执著一切诸相,获得了究竟圆满的解脱,远离了分段和变易二种生死。不仅自己获得了究竟圆满的解脱,而且菩萨亦能依般若智起大悲心任运自在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厄。所以这里的[离诸苦厄]Site Map
在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中,此处是[度一切苦厄],‘space \’Bubble Dragon \’二字和此中之‘诸\’Preparation No. 17004360-8 \’其含义都是一样,只是翻译润文不同而已。
Gu Family Ancestral Hall
诸仁者欲获得般若妙智当向自心中求,参悟自心之本体即能了此般若境界获得妙智,既获此妙智轮回焉得不出!般若即是现前自心,勿要向他处求,正所谓:‘日日向东行,回头就是西,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这是能观之利益。丁四明能观利益。丙二举观自在智悲德表般若体竟。
Temple Map
[There are 16 days left before the day of Guanyin Bodhisattva's enlightenment ]
Personal privacy and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When this website receives information, it will immediately block or delete the content about you. Contact information:
戊一略说当机人之简史
[Second Church Temple ]即是指当佛陀入定菩萨讲法因缘成熟之时。
[Zenliang Temple ] 乃是当机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之称。在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中此处是译为舍利子,这是一种梵汉二种语言合起来的命名,非是梵语原名。而[Zenliang Temple ]是梵语原名,意译为鹙鹭子。玄奘法师将梵汉并译,称舍利子。
[Pengjia Temple ]乃是其母之名,其母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摩陀罗之女。因眼睛明亮好看,好像Pengjia Temple 鸟之眼,故取名为Pengjia Temple 。后面的[recruitment ]Share to Sina Weibo \’的意思。故‘Pengjia Temple recruitment \’一词之语意即‘Pengjia Temple 之子\’之谓。此即是依母而命名。又,此尊者依他父亲这边也起了很多名字,忧波提舍、优婆室沙、邬波底沙、优波替,此系从其父提舍之名而得。
舍利弗生于王舍城外那罗陀村,有七弟一妹。幼小的时候尊者就具足不共的智慧,据说在他母亲怀孕后,她母亲竟然智慧大增,能将擅长辩论的兄长大拘絺罗辩败。大拘絺罗被辩败后心中想,这些并非是妹妹的智慧而是她腹中胎儿的加持所致,若此子出世后我作为舅舅连外甥都辩论不过,那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吗?想到这里他就下定决心去南印度遍学诸外道之论议,如此一学就是十八年,这么多年中他精进不懈地努力学习,连指甲都没有时间修理,后来长的很长了也不管,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长爪梵志\’。当他学成归来欲找自己的外甥舍利弗辩论时,却听说已经随佛出家了,当下即十分不悦,何人能有资格做我外甥的师父!当即生起大我慢心前往佛陀精舍,与佛陀辩论,最后辩败皈依佛陀。尊者在母胎之中即能假借母亲之口辩败自己的舅舅,这足以说明他非是凡夫。
尊者幼时,即与邻村之目犍连结交,时常相偕共诣只离渠呵山大祭,见群众杂沓,油然心生无常之感,遂相约出家学道。但当时因其附近只有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毗罗胝子比较有名,故二人拜在他的门下。由于二人智慧非凡,在七日七夜中即会通其教旨,成为其门人250人中之上首。然而舍利弗于内心中仍未得安静,心中亦隐约觉得这种教义非是究竟解脱之道。
一日, 佛陀弟子马胜比丘,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那马胜比丘威仪整肃,诸根调寂。这时舍利弗也在途中,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叹未曾有。心中颇为欣慕,乃上前问讯而问道:“大德为什么你的衣服法相皆与众不同,不知道你有没有师承,我可以知道吗?”
马胜比丘答道:“我师是大沙门瞿昙,于大众中,常常宣说无上广大法门。”
舍利弗又问道 :“你现在能将你师父所说的法门或多或少的法义为我宣说吗?”
马胜比丘答道:“我年幼稚,受学日浅,尚不能领会我师妙法深义。”
舍利弗再三祈请道:“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Random recommendations
又说:“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
舍利弗闻此法语如醍醐灌顶顿有所悟而得法眼净之证量,而后返回自己处所,将此事告知目犍连,二人各率弟子250人,觐见佛陀,共受佛戒。归依佛陀后,常随从佛陀,破斥外道,论究法义,代佛说法,主持僧事。领导僧团,多方翼赞佛化。尊者在僧团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备受众僧尊敬爱戴。
佛陀对舍利弗是极为信任,极为称叹的。《杂阿含经》曾载︰“佛告舍利弗︰汝今如是为我长子,住于仪法,我所应转*轮,汝亦随转。’佛陀也曾称赞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在佛法的弘扬和教化众生的方面,舍利弗有相当大的贡献。
在佛陀弟子之中,舍利弗与目犍连被称为佛陀门下的‘双贤\’,是佛陀弘法的左右手。佛陀曾说︰“舍利子生诸梵行;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通第一。”
佛陀八十岁为摩耶夫人在忉利天宫说完《地藏经》返回人间时,尊者得知世尊即将在三月后涅槃,他自己不忍在佛后圆寂,故在佛陀涅槃前的三个月入火光三昧而圆寂了。
舍利弗尊者在此生中虽然外相是小乘声闻之相,但他实际上是古佛化身而来,据《楞严正脉疏》和《弥陀要解》中记载尊者是金龙佛化现而来。
今本经以小乘中大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为当机众,这说明般若教法非钝根而能领悟,故以具大智慧者为当机众。因此在学习经典时,了解当机之人的传记是比较重要的。例如《楞严经》的当机之人是阿难尊者,他是多闻第一。《楞严经》是开启觉性,阐述诸佛大定的经典,所讲的是实修的法要,而当时的阿难是耽著文句不作实修的人。所以《楞严经》中以他为当机人,这是是说明虽具足多闻若不实修无有是处。另外,亦是借助于佛陀和阿难尊者的关系,说明佛法修学是要亲力亲为的,不是靠关系就能超越生死轮回的。戊一略说当机人之简史竟。
戊二得佛加持表般若甚深广大之德
[承佛威力]
前面佛陀入甚深三昧境界一则是表示般若之胜德广大难思难议,二则就是为了加持舍利弗尊者向观自在菩萨请法,三则是由加持请法而表示此般若妙法非是二乘权小之人所能觉知,只有诸大菩萨和大觉世尊方能知之。
尊者承蒙佛陀威德之力的加持才向观自在菩萨发起了般若请法之问。二乘权小证量狭小,若以二乘之智与般若甚深之空智相比,就如萤火虫之光与日月之光而比拟一样,因此若不得世尊加持纵然像舍利弗尊者这样的小乘第一智慧之人亦不能请问如是深法。戊二得佛加持表般若甚深广大之德竟。
戊三明当机所提之问
[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
[Fuzhou Zhanglin Wu Clan Ancestral Temple ]这是表当机人舍利弗尊者身恭敬之相状。合掌是佛教中的一种问讯的礼节。舍利弗虽然是佛陀声闻乘中上首之大弟子,但观自在菩萨乃是佛陀菩萨乘中上首之弟子,故尊者亦当起恭敬心而问讯。
[Community ]是禀Community 之意,这是语恭敬之意。古文中上位者对下位有所问或有所说称为‘告\’,Shi Clan Ancestral Temple \’。Share on WeChat \’,若是长辈对晚辈说就是用‘告\’ 来表示辈分的差别。尊者乃是现的小乘声闻之相,而观自在则是显现为大乘中大菩萨之相,为示大乘教法以及菩萨之行持和证悟等皆超越二乘权小之故说‘Community \’。
[Zhushan Temple ]是对菩萨的一种称谓。所谓善者,即是具信奉、修持、证悟佛法之善根。在小乘教法中‘Zhushan Temple \’的这个称谓是指具足正见信奉因果法则,守持五戒十善,修持佛法的在家男子。而大乘经典中多以证得大乘道之菩萨男子为此称谓之对境。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第十四章载,有三种Zhushan Temple 、善女人,于甚深义离自毁伤,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为三?一者自成就甚深法智,二者成就随顺法智,三者于诸深法不自了知。
[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
这是尊者为利益众生之故而受释尊加持引发的提问。在佛陀安住于甚深三昧之时,尊者舍利弗得佛之威神加持恭敬地问讯观自在菩萨,而问菩萨道:‘如果有人欲修学甚深之般若波罗蜜多之法门,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依何种方法入般若妙观?’
尊者这样问完后就恭敬的等待着观自在菩萨而为回答如是甚深般若修持之法门,故说[如是问已]。戊三明当机所提之问。丁一逐句释竟。
Link copied
这一段经文在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版本中是没有的,而其它几个版本都有。这段经文是发起序,是在讲尊者舍利弗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观自在菩萨请法的。
虽然尊者本是古佛化身而来,但此生为护持释迦牟尼佛之故显现为声闻乘中智慧第一之人,为了表达般若妙法甚深广大之故,释尊入三昧示加持而引尊者发问。
为什么对般若教法如此尊重恭敬呢?三世诸佛示现于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究竟度脱一切众生,然而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轮回获得究竟圆满者,唯开启般若智慧而方能得。
所谓般若智慧者,乃是本具之觉性光明,故而释尊入三昧表般若离言说,示加持表般若甚深广大毕竟空之无为境界。因此世尊为令众生生恭敬信解之故而如是示现。丁二总释。丙三示加持表般若深广。乙二释别序。甲四释序分竟。
甲五释正文分二:乙一出显了般若而开智慧。乙二示秘密般若而增福。
此正文是以显了和秘密二般若为主体。所谓显了般若者,即是开显般若知见之教言。显明了别般若之法义,令众生开启般若智慧而悟入般若实相之境界,以期究竟度脱生死,故此显了般若乃是为开智慧而说;秘密般若者,即是以甚深密咒示现般若无边妙力,令众生忆念持诵必能得般若妙力加持消除罪业增长福德,故此秘密般若即为令增长福德而说。
List [舍利弗,色不异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皆是在讲说显了般若。List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到菩提娑婆诃]是秘密般若章节。
众生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之中皆是因为于无人法二无我中起颠倒想,妄计执着种种欲爱,故受生死烦恼束缚。释尊慈悲为令我等有情众生明了真实义故而广辨色空无生之究竟密意,破除三乘五性之计执。但因众生无始劫来妄计生死有为,习气力深重,故佛陀慈悲宣说般若总持真言,令诵持者得福慧增长罪业消除之胜报。正所谓:“显了般若辨色空,无生无相本一如。若谁能于言下悟,保君同归涅槃城。秘密般若总持力,微妙难思用无边。若能至心而持诵,必能增福灭罪障。”
此中所言之‘显了\’即是开显了别之意。而‘秘密\’则是离言说不可思议之意,故真言咒语唯诸佛与大菩萨而能了知。
乙一出显了般若而开智慧分五:丙一伏难。丙二显法体。丙三明所离。丙四辨所得。丙五结叹胜能。
丙一伏难分四:丁一正去小乘疑。丁二兼释菩萨疑。丁三便显正义。丁四就观行等义理释。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丁一正去小乘疑
经文中这一段话是全经的意趣精华所在,也可以说这部经典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在讲此段中色空不二的道理。因此,欲了达般若究竟之意趣者当深究此段中所表之法义。
在前文中舍利弗尊者问观自在菩萨:“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这段是菩萨针对尊者的提问首先做出的回答。
Submit a comment
June 3rd
Kong Clan Ancestral Temple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大乘空性正见。
小乘行者只知道五蕴所生法是无我的,而却不知五蕴本身之自体亦是无我无实的。大乘教法所阐述的不仅是五蕴所生之法,即连五蕴之本自亦是无实无我的,乃至所谓的无实无我之义亦是不可得的。所以一个是了知五蕴所生法无实有而证得出世间果位,另一个所悟之境界,则是不仅五蕴所生法而且连其五蕴本身也是无实无我的,即使连所谓的无我之空性亦是不可得的。小乘的观点是承认为色灭尽则空,色不灭时非空。而大乘观点则认为即使是色法未灭尽时亦当体空寂,本来无生无实有。
Xie Family Temple
佛教中之所以说一切万法虚幻毕竟空寂,这是因为一切万事万物虽然好像有一个形象显现,但若观其本体则知万物的本身是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它们的存在只是各种元素堆积在一起产生的一个假象而已,并不是实实在在有一个存在。而万事万物的名称概念都是人们用分别心给安立的。例如,一所房子是由砖头、瓦片、水泥、钢筋、木料等组成,虽然有一个独立的名字,但却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房子,它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再观察能组成房子的这些东西,它们的本身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也是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所以这些原料的本身也只是一个名字概念的假立,而不是实实在在独立存在的。任何事物皆非独立形成,独立存在,因此也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小乘的修行人正是因为了解到了这些道理,而灭尽自己的分别妄计之我执而证得出世间的果位。
所以,小乘所说的空是建立在五蕴所生法(Hualong Temple )无有自体上的,非是五蕴自体本空,这是五蕴异于空的见解。而观自在菩萨所说则是色等五蕴法自性本来无实更何况五蕴所生之法?这是就小乘所认知的五蕴所生法Hualong Temple 之意,和大乘所说五蕴之本身Hualong Temple 之意的一个辨别。前者的观点是五蕴所生法是空,而非是五蕴自性空。后者的观点则是五蕴所生法之所以非实有,乃是因其五蕴自性本来空故。小乘承认五蕴自性之无方微尘的存在,而大乘则说一切法毕竟空。
其次,小乘认为当阿罗汉舍报入灭时,身(video )Log in (search )Tibetan calendar query [video 不异空,空不异video ],以此来说明小乘所证之空非是大乘所证之空性。
以上乃是约小乘人之疑惑而明观自在菩萨说[Post your wonderful comments ]等之意趣。下面逐句分别经文中的法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因为舍利弗尊者等小乘行人有如是疑惑,故观自在菩萨称其名而告尊者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谓色不异空者,即是对尊者说明大乘所说的空和小乘所说的空是有差别的。大乘所阐述的空性,乃是色空无别的空性,非是小乘之单空境界。其实一切色法之本身当体空寂,非实有故。色乃是空所现的一种幻相,而非是与空对立存在的实体,因色本空无所有故;若追其根源,则一切色法无有生起之第一生因。众所周知一切色法皆是生灭相,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找到生起一切法的第一因呢?一切法最终的结果都是生灭的,那么生起一切法的第一因是生灭还是非生灭,是实有还是非实有的?若安立第一因是实有而非是生灭,此不应理。因若实有则不起变化,由不变故不能生后法之果。第一因若是实有非生灭,则必然不会有第二、第三因之变化,由本不变故何能有生,故说不应理也;若安立第一因是生灭非实有,亦不应理。若是生灭则非是第一,若非实有则不能安立第一之因。如果第一因是生灭的,那么此因亦是相对而生非是究竟第一因,它的生灭必然来自前因,既然生灭法前必有前因,就不能安立为第一。由是之故生灭非生灭,实有非实有均不能安立为第一因,此若不能安立,则一切法无有能生之第一因,既然本无有生,色空何来差别?故观自在菩萨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乃色之本体,色乃空之妙用,色空二者实本无生,本是唯一真如之自现,故真空之中必能现起妙有。如龙树菩萨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我们凡夫众生所承认的一切有法,其实是本来无生的,也就是说从来都没有实有的产生过,之所以在我们面前无欺的现起,皆因众生颠倒不觉妄生执着,故有种种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故弥勒菩萨云:“虚妄有分别,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色本无实无生,与空不二,故云[色不异空]。空亦无实无相本无有生,空中能如幻而现诸有,故云[空不异色]。如贤首大师云:“真空未尝不有,幻有未始不空。”又云:“不空之空而非断,不有之有而非常。空有空故不空,有空有故不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Ren Family Ancestral Hall [色即是空]。一切色法即是现象界,而现象界之诸法即是宇宙本体空性之显现,故为现象即本体,本体即现象之理趣。正所谓:“空色本无二,体用之差别。反体说体用,实则本无异。”
在前文中已经大概地讲述了小乘所证空性之意趣差别,通过对前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到大小乘见解的根本差别,这也是区分大小乘的根本处。但一般的人区别大小乘只是从发心上来区别,其实大小乘发心之所以有不同,其原因是他们的根本见解是有差别的。而本文中则是进一步地讲述色空不二的道理,进而兼说大乘圆教和权教之意趣差别。
此中所言[色即是空]即是说明色法与空性是一如不二的,也就是说色法即是空性自现之现分。因此色法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而并不是说色法灭去了才是空性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务必要清楚!色法本身就是空性,离色法外别无空性可言。诸佛菩萨等见色即见空,色空是同时显现的,并没有前后之差别。可是为什么凡夫见色不见空呢?是因为凡夫迷于色法幻相的缘故。凡夫众生于本来无生的空性中妄起色空等种种分别执着,因而于一切虚妄不实的万有现象中迷失了诸法自性,故不能见色即见空,空有不能同时显现。因为我们对一切法产生实有执着的缘故,在无生自性中现起了生死轮回,六道众生等种种生灭诸相,在妄执中感受种种诸苦。欲想出离生死轮回之种种苦受,必当打破对这些幻相的执着,才能究竟地出离生死烦恼。故此处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色即是空]道理,是为了令众生了悟色法无生本无实有,勿起妄执,妄执心灭,诸苦亦灭。例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它们显现的同时即是非实有的,并非灭去的时候才是空性的。一切‘现实界\’中的所有事物也是如镜花水月一样的虚幻,亦如梦境一样,在梦境中有山河大地,人物风景等等,表面上是非常真实的,但实际上在显现的同时就是空性的,并非是梦醒了才空的,而是在梦境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的。梦境如此,轮回中的一切亦皆是如此。如《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如果我们能这样的了知诸法实相,内心当中必然会充满智慧,破除一切迷惑,放下种种执着,而且在生活中会很平静的对待一切万法而不执着,心当下就获得了解脱,于万法当中不再迷惑,不再束缚。
在前文中愚僧为诸仁者已经分析过了,一切生灭法是找不到一个真实的第一因的,因此一切法是本来无有生的空性,而空性的本身是自现自明的,由是之故能现起一切妙色。因此色法是属于空性当中的光明分所显现的一种假相,但这种假相是不离空性的,因此说[色即是空],因空性具足现分妙用故说[空即是色]。
有情众生所具足的觉性是空性的光明分,万有诸法的色相即是空性的现分,而现分、光明分二者皆为空性,是当体空寂不二的实相。所以,离真空不得安立幻有,离幻有不得安立真空。因此,贤首国师说:“空有空故不空,有空有故不有。”所谓空性并非是如龟毛兔角一样的顽空断空,而是具足现起一切妙用明分恒常的空性。所以真空中有明分、现分的妙用,因此能随缘显现一切森罗万象,虽然现起一切,但又当体空寂,色空二者是完全圆满和合的。所以说是空有空故不空。
所以我们大乘的修行者不需要象小乘行者那样,安立色空、真妄、轮涅的对立,亦不需要在本来一如不二的境界中妄起取舍执着。正如,永嘉禅师所言:“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大乘行者只需破除妄执放下取舍之心,令心性本体自然显现即是无上的见修行果,不必如小乘那样妄起取舍,永嘉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Lin Clan Clan Temple (Superman )Ancestral Hall Bay (Old ancestral hall )个大劫,才能出离空定而回心向大,修大乘菩提道最后直至成佛。所以小乘所证之涅槃乃是佛陀所立的一种方便,而非是真正究竟的成就。如《楞严经》卷十云:“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泯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佛陀不仅如是在《楞严经》中说大小乘之差别,而且亦在大乘诸多经教中广说。因此,大小乘的差别不单单是在发心上,最重要的是在其根本的知见上,故而凡我等修学大乘的行者首当要了知大小乘的区别是什么,若不能如实了知则必不能得大乘之殊胜解脱也!正因为大小乘在知见上有根本的差别,所以在发心上才出现了小乘自利和大乘利他的差别。
因为大小乘有如是的差别,观自在菩萨才再一次的告诉尊者舍利子,不仅是色空不异,更可以说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此处若是单说‘色即是空\’又怕诸声闻乘人执着所谓之空,因此又以‘空即是色\’而说明此空乃是色空不二之空性,非是色空有别之空性,此真空中具足无边妙用,能现诸法,而不随诸法所转。一切法在此空性中自在现起,虽现起而非实有生起,只是如梦之幻化,所以说色即是空。在法界本体来说,实则是六道佛国俱不可得,俱是无生。但法界在无始劫来自显的刹那,众生不觉迷有空相,而起相分之执着,将本有空性迷为无明空相,后抟为四大等法。久之依空攀缘分别而起见分之执着,将本有觉性光明之智慧迷为颠倒之见分。如《楞严经》卷六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从空所生。”由是五蕴四大六道纷纷现起,众生种种差别而得显现,但纵然如是纷杂现起种种诸法,实则是无一法而生起,无一法为实有,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本体。《楞严经》卷五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又如龙树菩萨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所以一切色空等法皆是由于我等众生迷失了本有觉性之故而现起的,本来色空是不二无生的,只因颠倒迷妄显现了所谓的差别而已。但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有一个意趣,就是告诉我们中道本体乃是非空非有不堕任何一边的空性,而此处所安立的中道亦只是一个名言,并非实有可得。如,弥勒菩萨说:“虚妄有分别,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即有故,是则契中道。”
古代有一个已经获得成就的禅师,有人问他:“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禅师答云:“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禅师的这段话很深刻的为我们等讲说了般若空性甚深的理趣,色空与凡圣等差别皆因迷妄而起,若能幡然醒悟,息心绝妄,则必获无上解脱,楞严云:‘迷晦即无明,发明即解脱。’即是此意!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仅色空不二,而五蕴中其它四蕴亦是与空性不二的,因此菩萨才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说明色心等一切法与空性是无二无别的,因一切法无能生因非实有之故,受想等亦复如是。此中受想行识皆为心、心所法。而心、心所等法,亦如色法一样,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心与心所等法也是找不到生起的第一因的,而且在所谓‘生时\’Li Family Ancestral Hall
所以,菩萨唯恐彼等众生还怀疑执著除色蕴不异空之外,其它四蕴与空有异,故进而说明其它诸蕴等法亦复如是。
我等众生现前能领纳境相,而起苦乐、取舍等心者名为受蕴;而能取于境有相、无相、小大、无量、无少等所有分齐之心念名为想蕴;由有想而起思,造善、恶、无记分位及余心所等之心态迁流名为行蕴;于心意识三皆能了别并通名为识蕴。攀缘色法而起领受,由领受而知,由知而作,由作而了。因此之故而建立色受等如是之前后次第。
然而,由于世间众生执著五种事相,而妄认为于因缘和合之法中有我。所谓五种者,谓色身具足、有诸种受用感觉、我能言说、能思维造作、有能知之自体,因有此五种事相之故,众生认为有我。而今,菩萨为破凡夫众生之我执,故而对尊者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仅色法是因缘所生,虚幻无实,无我可安立。即使是有情众生之诸种受用感觉,亦是虚妄无实的。因彼等‘受想行识\’乃是仗境而起的攀缘分别之心,若不对境时,这些所谓的心念又依何而得安立?又,一切言说思维分别等亦是由所作而生的法,众所周知,凡所作者必是无常,而无常者,必是无实,既然无实,这个‘我\’Map of the ancestral hall
诸愚夫等不知佛陀于无生非实有中安立五蕴之假名,是为了破除众生我执之颠倒,而安立的名言。反而依佛陀所立之名言,起实有我之颠倒执著。不仅初学者犯此错误,而更有学佛多年之人亦不明佛教基本教义,错误以为佛教所说五蕴因缘等法,乃是为成立有实我之概念而建立的。这种错误的知见若不能及时改正,就会令一生的时间白白浪费掉,因一切行持皆不能于佛法相应之故。所以佛法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依如法闻思而产生的正知正见,因此凡是佛弟子者,皆当无误了解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之意趣,只有对此三者生起了定解,才具足了修学佛法的基础。而今,本经中表明五蕴等法不异空故,即是说明诸法无常、无我、毕竟空故。菩萨以此妙义破凡夫、外道、小乘等谬执。丁一正去小乘疑竟。
Share QR code on WeChat
Old Huang Calendar \’之空而为证。但观自在菩萨今明色不异空,而断彼等之疑惑;彼等还认为空色对立,有空色必不立,有色空必不存。本经中说明色即是空,以色空不二之理说明非色灭空,以断彼等疑惑;除前二种疑彼等还认为,空乃是实有,因此取著空性,而今本经中说明空即是色,告诫彼等空非实有,不可以空取空,起颠倒实执,以如是之理趣而断彼等之疑。如是三疑既尽,真空自显也!
Liu Clan Ancestral Temple
在现代的佛教中还有一些所谓修禅的人,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空性,端坐在一边将色法使劲观为空的,观一个实有的空,而修学他所谓的禅定,这样的修学和外道并无差别。真正修持空性安住的行者是在现量了悟了空性之后,才知道如何观修空性。故佛陀在楞严经中说:“理需顿悟,事需渐修。”
所以,诸仁者若欲成就佛法获得解脱,必当了悟诸法实相,照见诸法皆空,才是获得了看破的智慧。由是智慧的摄持才能放下对一切法的执着,才能真正的放下而不染著一切法相。心无染即是般若,即是见色即空。只有具足了照见五蕴自性本空之智慧,入此般若智慧之境界,方能度脱轮回之一切苦厄,如永嘉禅师云:“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丁二兼释菩萨疑竟。
丁三便显正义
如何是Good Book 显正义呢?[Good Book ]是方Good Book 之意,即是通过各种方Good Book 来显示般若之色空不二、显空双运的真正意趣。
上面的讲解是根据文字通常的含义来说的,而从其它角度来阐述的话,还有很多含义。就此以色空相对则有三种义,在此略作说明:
第一相违义:所谓相违者,即是从色空相违的角度来说明。如在下段经文中所云‘空中无色\’等语句,即是从色空相对相违的角度来说的。因此在空中不安立任何世出世法,因色空相对之故,若准此理则亦应说色中无空,这是随顺世间名言相对论之概念而说的,故于真空之中一切皆不得安立。
第二不相违义:所谓不相违者,即是从色空不二角度而说的。因所谓的‘色\’非是实有乃为虚幻,故既然是幻色必不能与真空相违,既是真空必不妨碍幻色生起。若空与色相违相对那即是断空,非是真空,因真空不碍幻色故。若色与空相违相对,此色即非虚幻乃为实有,纵观法界中所有事物皆非是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因缘和合所现,故一切色皆是幻色。假若有一法是实有,则宇宙中之一切法就无从安立,因实有者必然于诸幻色相违,故不能和合俱生于法界之中。因此,从究竟胜义谛而言,色空是不二不相违的。
第三明相作义:即是从色空不二相作之角度而说。因色法本身当体空寂,无实无生,此诸幻色举体空寂,是故说言[色即是空],由色即是空故,方得有幻色而安立。如《大品般若经》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等。”亦如《中论》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一切皆是虚幻,故真空亦尔。准上应知。
另外,真空通有Microcircle 义:(snake )废己成他义,因空即是色,故幻色现时而空自隐。如,snake 切事物在显现时,凡夫不见空相,而灭去时则得见空,此皆因执著物相。而成为障碍。其实不管物质现与不现,真空是遍snake 切处而存在的,虚幻的物质是不可能和空成为真实之相违的,因此之故snake 切物质的存在皆是依空而有。色现而空隐,空现而色灭,这些皆是由于众生迷执颠倒而起,若于此中能悟色空无别现空双运之理,即能不离诸色而证空性,达涅槃城终获究竟之解脱。如禅宗第十snake 祖富那耶奢尊偈颂云:“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snake 亦非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泯他显己义:因色即是空,故色若尽时空必能显。snake 切事物本身是幻相,其真实之本体即是宇宙本体之空,因此当物质灭尽时,我们就看到彼处有空而现。因此这即是空现而色灭之义。以上Classification 种是乃是依世间相对之逻辑分析的,其实隐显Classification 者皆是本来实相境界,但有颠倒故而起诸相差别,若知是义则解脱即在咫尺,《永嘉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又如,马鸣菩萨付法偈语云:“隐显即本法,明暗元无Classification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弃。”愚此处详细分析隐显等意,是为了诸同修等能真实了悟现空无别的道理,而非是在色空之中强作分别取舍,色空无实当行无取舍离分别之道,方能证得snake 如不Classification 之境界;(Yi Si )Months ago (Microcircle )Copy the link
幻色相对于空亦有四义,一显他自尽,二自显隐他,三自他俱存,四自他俱泯。此之四种意趣不作赘述,准前而思,其理自通。如古德云:“真空隐显自在,幻有存亡无阂。”丁三便显正义竟。
丁四就观行等义理释
此处从观与行的角度来解释本经上文之含义,略分二段来释:
第一约观行释:依智慧观诸色法无常无我,本来无生乃是幻色,从而心不取执,离执有之倒见,灭诸分别止息妄念,是名从假入空成就止行;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是倒见既离,妄心亦灭,则当不住于空而起妙观,观照真空亦非实有能现诸色,觉空即是色之意趣,不住于空而成观行,即是从空入假之胜观;真空幻色本来无二,唯觉性一念顿现,如是则当不住空有而行中道,一念中圆具三观,即止观双运方能成就究竟之道。
第二见色即空,成就般若大智透生死迷关,出离三有不住生死,乃为见色即空之宗趣要义。众生之所以堕落三有,皆因不能透析诸法幻相,妄起缠缚而不自解,实则诸相皆因迷有,经云:“迷妄有分别,依空立世界。”又有偈颂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俱是此义;见空即色,悟一切法本一同体,有情无情皆是不二自性周遍显现,从而得证大悲本性不住涅槃,广行诸利他事业;见色空一如,悲智不二同归无生自性,行无住处行,正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此之意趣。丁四就观行等义理释。丙一伏难竟。
丙二显法体分二:丁一总说。丁二别释。
July 27, 2019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观自在菩萨对尊者讲述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之后,又继续对尊者舍利弗说,不仅仅是色等五蕴自性本空,而且所有一切法皆是这样的,法界中无有一法是例外的,有情无情、色空、善恶、轮涅俱是空相。
上文是以色等五蕴而说其诸法自性本空,今进而牒说诸法空相以彰显诸法空之自体。
Buddha Zen Temple [是诸法空相]Click to contact us
很多佛弟子均认为万法是虚幻的,而善恶业果是实有的,也许很多人都听一些法师也都讲过‘什么都是空的只有因果不空,’等等类似的言说。但若从胜义谛究竟的角度来说,因果亦是虚幻的,其自性本体亦是空性。因果法则是建立在众生颠倒位中的,因为众生颠倒迷执不悟本空自性,于无生空性中起诸计执,种种心生则种种法生,故由善恶无记等心感善恶等果报。所以从究竟意义上来说,迷本无实更何况由迷而生的善恶等法呢?但若众生不能得悟诸法实相境界,不能从迷惑中出离出来,则一切虚妄之善恶因果必是如影随形而至,就如同在梦境中所经历的一切,本来不是实有的,但对梦中没有觉醒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真实不虚,梦中的一切皆是心念的串习而起之幻相,其实就是在所谓产生的那一刹那也没有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而轮回中的一切善恶因果等法亦复如是,故尸弃佛云:“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因善恶诸法依缘起而现,凡缘起法当体即是空性,《七十空性论》云:“一切法自性,于诸因缘中,若总若各别,无故说为空。”所以从究竟胜义之境界来说善恶与罪福亦为虚幻,如永嘉禅师云:“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这皆是从胜义中而言,但若从众生颠倒位中而言,则一切罪福善恶因果如影随形,能令众生产生苦乐以及不苦不乐等感受,所以才说‘一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一切法皆空是胜义境界,而因果不空是凡夫境界,二者均非实有可得,但因迷悟而有差别,故本师释迦牟尼佛云:“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则自然见如是。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
虽然,从究竟之胜义谛来说因果等法是虚幻无实的,但若没有真正证悟诸法实相境界,作为凡夫众生的我们,还是要如理如法地取舍因果断恶向善,不可执着空见而拨无因果,枉造地狱之业因。正如永嘉禅师所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丁一总说竟。
Buddhist calendar inquiry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戊一约凡圣位释
上文中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弗尊者,从诸法本体之角度而说[是诸法空相],此乃是就法之体而言,是属于显法体毕竟空之意趣。而本文中主要是进一步,从法理的角度来表明空性本体是离诸生灭、垢净、增减等相的。
今就凡圣位之差别而诠释此句经文。
第一先从凡夫位释:一切众生虽然具足无生自性,但因不觉才枉堕生死六道之中,因此虽然就胜义谛之角度而言生死本来虚幻,但在道前之凡夫众生而言有生有死,是属于生死凡夫之位。菩萨为破众生生死计执,故而说[The Christmas of Weituo Bodhisattva ]之言。这就是说,我们众生离此生灭幻躯还有无生灭之自性,并非是人死如灯灭的断空。虽然此自性并非有相亦非实有,但因无相无实是空性故远离生灭概念,而遍一切处,因此她是万法本源宇宙本体。若就众生生灭幻躯而言,若果是生灭则因亦必其然,然因若是生灭,其因必非是实有,亦非有能生起法之第一因,如此任何能生的概念皆无从安立,物质的事物和我们的精神生命统统如是,所以一切生灭法皆是幻化无生的,如毗婆尸佛偈颂云:“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而所言之‘无相中\’即是指空性本体,因此万法时时不离宇宙本体而安住,经云:‘法住法位\’即是此意。所以凡缘生幻化之事物,必然会随缘起而消亡,故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因缘法是不离空性幻化而起的,其非因缘之空性本体是无生无灭的,而此空性正是所有众生皆具足的本体,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此空性本体无有生灭,故称为如来。因其空明朗净妙用周遍恒沙,故而是般若智慧。空性中无一法可得,故非是有,然空而明故妙用恒常不断,故非是空。因空明故能现妙有,故亦不住非空非有之境。若能于此虚幻生死之位幡然醒悟,于无生中体悟空性本体,则必能出离生死之位。所以就生死位而言,表此[The Christmas of Weituo Bodhisattva ]之自性,是欲令我等凡夫离生死计执,而证达无生灭之涅槃境界,故迦叶佛说:“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第二从圣人之染位中释:经中所言[City: Xiamen ]Ruan Clan Clan Temple [City: Xiamen ]而表自性。故禅宗第十祖胁尊者偈颂云:“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获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又古德云:“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第三从圣人中净位释:在道中八地至十地称为三清净地,此三地已离生死染净差别,还有一分无明惑业未尽,故为彼等圆证佛性而说[Reporting method: ],以明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如《大乘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对佛性而言纵是恶业极重之地狱众生,其佛性亦是与诸佛无二而圆满的,纵是成佛了也并没有比原来更加增胜,因佛性是本自圆满的,非由因缘业感,故旧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云︰“Tibetan calendar query 2 [Reporting method: ],亦如《佛性论》卷四云︰“真如者,是无增减法。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
Li Clan Ancestral Temple
戊二约法释
Where is the Li Clan Ancestral Hall in Xiamen? The detailed address of Li Clan Ancestral Hall is Building 479, Houpu Society, Jiangtou Community, Jiangtou Street, Hul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Contact number of Li Clan Ancestral Hall, pictures of Li Clan Ancestral Hall, do you need tickets for Li Clan Ancestral Hall?
法界所有诸法乃是有为因缘生灭之法,而真空自性离有为之生灭染净增减等相,故其本来圆满清净,非由因生,非由修而得。她是超离因缘法相,远离诸边二元相对的,乃是绝对的空性。
所以,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弗尊者就法性之本身而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Taoist map
但当今的佛教界中对以上这些法义真正了解的人是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是现在的佛教徒都忽略了对佛陀教义的闻思,由此也并不知道佛教所主张的菩提道的修持是依何种逻辑而安立的,因此现在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是处于一种盲修瞎练之中。佛教成佛的观点是安立在众生本来具足的圆满自性上的,如果作为佛教徒不能了解悟入真如自性,则必不能知出离心、菩提心和道果的安立理由,这样又如何能生起对佛法的信心呢?所以欲想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我们就必须要理智地闻思佛教的教义,细致地参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建立起对佛教的正信。正所谓:“正信入道基,若欲具信解,如理闻思修,如理起观察。”
佛教之所以主张修行佛道,发出离心,出离三界生死烦恼,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本来拥有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自性。因为万法无生因,唯在宇宙空的本体中现起,一切皆不离空性而现,因而一切法之自性即是无生空性。万法既然以空性为本体,而法之本身必然是虚幻无实的,烦恼生死也必然如是,因此佛陀才主张修行觉悟之道当发起出离心,出离三界火宅,脱生死海证涅槃城的观点。如本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如经中所说[色即是空],Liantai Temple
其次,菩提心的安立。由于佛陀悟到一切众生所具之本性是同一自性本体之故,因此起大悲而行拔济众生诸苦之行。于此同一本体之中的所有众生皆是虚幻无生的,因真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法皆是由迷而幻化的,因此修行佛道的人当于此中行无缘大慈,住于如幻三摩地中行诸饶益之行,布施给予众生一切安乐和利益。如本经所言之[空即是色],观空即色了悟空中幻现诸法,一切众生同一空性而起幻化,由是之故起大悲不住涅槃,而广行利生之事业。这即是于般若中安立菩提心之意趣,若不悟此义则菩提心亦无从生起。
佛教成就道果安立的理趣,即是因为众生所具足之自性本来清净圆满,不假修证万德齐备,所以经中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由本自圆成,故迷现生死轮回,觉而获证涅槃,佛果圆满成就,即证果之理趣。戊二约法释竟。
戊三约观行释
Where is the Li Clan Ancestral Hall, address of the Li Clan Ancestral Hall, telephone number of the Li Clan Ancestral Hall
第一无相观:众生颠倒于空无相中妄起计执,谓于三性立三无性观。诸法本由因缘所生,众因缘和合而成。非有实体,仅为假有之法。然凡夫等由虚妄分别、遍计依他起性之法,妄执有实我实法。其所执之实我实法之自性share 差别,即总名为遍计所执性。为破此颠倒计执,故经中观自在菩萨说[色即是空]share [The Christmas of Weituo Bodhisattva ]之言,既然一切法当体即空,诸相即是无生自性寂灭之相,诸法无实无我,亦实无生灭可言,故当于一切相中修无相观,而遍计所执性必能灭却。
The theme of this web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vegetarian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does not represent the concept of this website. If it is unintentionally infringed on your rights (including (Jingniang Temple )他力而生灭,故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因此这些Jingniang Temple 假有之法,虽然现起而非真实有生,故一切法是依Jingniang Temple 他法而现假有,此即为依他起性。依他起之法必无自性,非实有生,故龙树菩萨云:“Jingniang Temple 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但凡夫众生不悟此义,反而依Jingniang Temple 而安立有法生起。菩萨为破此颠倒计执,故说[空即是色]share [City: Xiamen ]之言,而破凡夫众生对依他起性之法的计执。若空即是色者,此色即是空之幻化而非实有生起,何以故?因空不生色之故。空既然不生色,则所有色即是幻化无生之法。若是幻化无生,一切染净诸法皆是随缘而现起,实无真实染净分别之自性可安立,故染净从缘无性。是故诸行者当于一切缘起中而修无生观,即能破除对依他起性之法所起的颠倒计执。
第三无性观:众生本具之真如自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故称为圆成实性。而此真如与诸法本来不二,但有些行者将此执着为实有,依此而起真如实有之颠倒计执。为破此颠倒,故观自在菩萨于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Friends [Reporting method: ]Article comments \’并不是如凡夫计执的实有一样。遍计执与依他起二者本来无实,无有自性,故虽除二倒而非减。真如自性虽然本自具足圆满一切性德,但其亦是空无自性,虽观智照现而不增。又此自性无论在凡在圣,缚脱与否而此自性无增无减。因真如乃根本无分别智之对象(Address: Building 479, Houpu Society, Jiangtou Community, Jiangtou Street, Hul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故虽为一切存在之真本质,却不受任何特定之性质所规定,已离我执、法执,犹如虚空一般而无实有自性。故当于此真如自性中修无性观,不住空有诸边,不修整不造作,即是安住此自性之窍诀。如贤首大师云:“妄法无生灭,缘起非染净,真空无增减,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戊三约观行释。丁二别释。丙二显法体竟。
丙三明所离分四:丁一法相开合门。丁二缘起顺逆门。丁三染净因果门。丁四境智能所门。
丁一法相开合门分三:戊一明五蕴空。戊二明空十二处。戊三明十八界空。
戊一明五蕴空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Land Temple ]承上启下之语,[register ]Temple Map [More ]register 由上文所说之义理必有进一步引出之法义,因此以[More ]字作引发下文的言词。
上文所诠表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空自性中,不生五蕴等法,色等五蕴在此空性中实无有生。五蕴等法虽然在空性中现起,但并非实有,虽现而实无有自性。因此五蕴虽有名字但无实有,不可于空性中建立彼等之法为有,故而菩萨进一步而说此因缘,以令闻者得悟显而无实之意。
Qiu Family Ancestral Hall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Gozi Chess
Weibo Share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上文中已经说明于真空自性中实无有色等五蕴法生起,色等蕴法乃是无生幻化之假相,而非实有存在。今本文中是说明于真空中不仅五蕴非实有不能安立,而且六根、六尘亦是非实有而无可安立的。
己一解释名词
下面先略将十二处解释一下:
(1)Toolbox ︰又称为眼根。所谓Toolbox ,通俗而言就是说眼睛是能觉受外境色法之处,或者说是能令心觉受色法的门户;而所
statement The theme of this web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vegetarian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does not represent the concept of this website. If it is unintentionally infringed on your rights (including /picture /video /Personal privacy and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When this website receives information, it will immediately block or delete the content about you. Contact information:Click to contact us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