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居士圈里曾流传一个所谓的“赎果偈”,谓佛前供果必须念诵方可撤下,否则解盗罪。翻看三藏典籍,怎么也找不出这个所谓的赎果偈。
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朗朗上口,念诵也无所谓。殊不知,佛陀及大成就者所造的偈颂具有无比加持力,为何要念来路不明的的颂词呢?
下面,我们来引相关经文及大宽法师对于相关问题的开示,让大家了解一下,如何如理如法供佛及撤供。虽然,法师没有去考证这个“赎果偈”的出处,但是凭借深厚的佛法学识,已经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
细说考证
现在学佛人圈子有传说:“若是供佛之后,没有上香念偈赎回而便私自撤下供物,或自受用,或扔掉处理,皆是盗取佛物的行为”等等…
是否藏经中真有其说?
(一) 检阅全部藏经,不见其出处。
(二) 若以戒律来断定,此说也不合理,
如唐朝道宣律祖所开示:
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
《善见》云:“佛前献饭,侍佛比丘食之;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
准此,俗家佛盘,本不属佛,不劳设赎;言赎,伪经。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2 (CBETA, T40, no. 1804, p. 57, b24-28) ──
(白话翻译):
律上说:“供养佛塔的饮食,撤下来之后,管理佛塔的人可以自由食用”。
《善见律》说:“供养于佛前的饭菜,负责香灯的比丘,可以自己食用
(当然必须有前提,这不是常住提供的饮食,而是个人供养的食物,而且他供养后就起舍心,随佛寺处理。如果是常住提供的饮食,属于僧物,供佛后还要归还常住的库房)。
如果香灯不是出家人,在家居士担任香灯者(自家的佛堂,自己就是香灯),也可以自行随意取用,而不犯偷盗。
以下是道宣律祖的补充说明:
根据这个道理,居士家供佛的饮食(佛盘),本来就不是属于僧物、佛物,而是个人物,所以不需要再向佛赎回了。有说必须要赎的经典(如赎果偈等),那是伪经,不可信的。
(三) 有人反问,可是《优婆塞戒经》提到:
“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尚,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赎。凡所食噉,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
─《优婆塞戒经》卷5〈杂品19〉(CBETA, T24, no. 1488, p. 1061, a14-17)
经中说供佛物撤下后,必须用香、花来赎,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道宣律祖也见过此经,仍说不用赎回,因此我们必须从前后文去理解本段经文,才不至于望文生义。
应当知道这段戒文中,前文云:“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尚,先一受用,然后自服”,后面又说“若上佛者,以花、香赎”,这是补充上一句,也就是说,如果是奉上父母、师长等,不用香花赎,而上佛才要香花赎。
所以此处所谓的“赎”,并非指等价的赎回,而只是恭敬致意。对于父母师长等,不用香花赎,是因为不符合世间礼节(想想就知道,会很奇怪的)。
同时,如果是赎回,那就要等价的赎回,岂是一点香、花就能等价赎回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个人之物来供佛,必须以香、花赎回,否则就犯偷盗;同样的对父母师长也要用香花赎回,否则一样犯偷盗,但是经文并不如此说。
再看下文:“凡所食噉,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所以这条戒主要是说明受菩萨戒者,受用饮食的方法,必须舍弃贪染心,并且如理作意,透过依次供养三宝、父母,使其”先一受用”,藉此以修念恩、报恩。
当初我们设饮食供养的时候,心态也是先给佛、父母等次第受用后,我们再受用,所以供佛饮食直接彻下来,不构成偷盗罪。
由上可知在家居士在自家佛堂供奉的供品,或者在佛寺佛前供养饮食等供品,皆可以自行彻下取用,不需念赎果偈等。
大宽法师关于此问题的答复:
《优婆塞戒经》里面查不到所谓的<赎果偈>,不知道这<赎果偈>是谁发明的?供佛的物品可以用香赎回?又不是把供品典当给佛陀,为什么还要赎回呢?
而且,真的要赎回,那也要拿等值的物品来赎才合理,比如说,我供了一千元的水果,点了一支不到十元的香,这样子就把水果赎回来了,那这不是摆明了诈欺讹骗吗?
如果是拿花果饮食到寺庙去供佛,供佛完理应由寺庙处理,除非供佛的时候先表明:“水果饮食供佛之后还要拿回俗家吃平安。”这样子才可以!
如果是在俗家佛像前供佛,那么供佛完的水果饮食就由在家居士自行处理,这个是不犯偷盗佛物的!
因为,供佛的饮食水果不处理,很快就会坏掉臭掉,这样子在佛像前堆了一堆臭酸的饮食,那不是太不象话了嘛!
所以,供佛的水果(没削皮的)最好是早上供, (供之前要先洗过),中午过后(最晚可以放到晚上)就要收下来,如果是供饮食或削过皮的水果,供过佛就要收下来。
如果是供花,可以等到花枯萎再收下来。要收供佛品下来处理的时候,只要对佛像问讯一下,心里面说:“弟子要将供品拿下来处理。”这样子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是以宝石,金饰,等庄严具供佛的话,就不能像供养饮食这般自行处理,不管是在寺庙或俗家都一样,绝不能将供佛的物品拿来别处使用,这是千万不行的!
饮食水果是消耗品,依如法的仪轨供佛之后,佛就慈悲纳受了一份的食物,剩下的食物是可以自行处理的。宝石,金饰,等庄严具不属于消耗品,那就不能这样处理。
比如说,供养佛像一颗水晶球,那这个水晶球就是属于佛的物品,那是不能随便移作他用的,要供到水晶球坏掉才行,而且水晶球破掉了,还不能随便丢弃,最好是在深山里找个地方埋起来,这样子才能显示我们对佛陀世尊的恭敬!
要知道,佛陀的化身周遭一定有无数的护法龙天护持,供佛的物品也是在护法龙天护持的范围,对供佛的物品太过随便轻慢,那可是会有罪过的喔,护法龙天虽然不一定会立即给予惩罚,可是在你的头上划一个叉叉是一定免不了的喔!
摘自禅林网
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持犯篇》
问:如果我们供佛食品时的发心,就是供佛的,但供完后,自己却又取用,这算不算偷盗?
答:食物属于献佛物。这类物品佛本来就不用的,供佛是为了表达我们的心意。这样佛受用过了,我们就可以自己取用。
同时,如律文中所说,第四种献佛物是“开侍卫者用之”,开缘侍卫的人可以用。对于自家的佛堂,我们自己就是“香灯师”,所以供完之后,我们可以任意支配使用,这是律上明文规定的,侍卫者本来就是可以用的。
另外,有法师开示,在供养的时候,就观想祈请佛菩萨加持,希望通过这样的供养,一方面培福,另一方面祈求佛菩萨加持,让我们受用以后身体健康之类的。取用的时候,就观想佛菩萨已经加持给我们了,这样也可以。
问:如果新衣服先供佛后,我们再取用,算是犯盗吗?
答:这要分两种情况。若本来就是用于供佛的衣服,那属于佛受用物,不能随便取用。如果是我们自己的俗服,这类衣服佛菩萨是不会穿的,只是穿之前先供养一下。
或者我们可以在供养的时候观想,这不是供养给佛菩萨穿的,只是请诸佛菩萨加持。
或者如律上所说,我们可以转想,供养佛后就是属于佛的,作为佛弟子,我穿着它,就像父母给我们的东西一样,把它作为佛恩赐给我们的东西,来好好受持它。
问:本来发心供佛的东西,没有实际供养之前,是否可以转供僧?
答:不可以。既然已经发心供佛,那它就是属佛物了。所以以后要供养三宝之前要想清楚,因为供养后,属数永定不能改变。
问:家里供佛的食物、水果,撤下来时,是否有什么仪轨?
答:不用,直接撤下来就可以了。坊间流传着诸如《赎果偈》之类的,在藏经中是没有的,恐怕是后人编造的,也与戒律不合。
问:很多人供品都供好几天才撤下来,这样行不行?
答:当然不行,食物你可以只供十几分钟、二十分钟。但中午前一定要撤下来。
问:食品如果不是每天供,行不行?
答:食品可以不用每天供养,比如初一、十五供养就好了。但清水要天天供、天天换。早上供新煮的开水,不能从家里的茶壶倒。
每天早上装水供养,晚课前后可以把它撤下来,撤下来之后,供水的空杯不要放在佛桌上,包括供水、供菜、供饭的空杯,不供时就把它放到旁边去,不要放在佛桌上,供空杯,以后会没有福报。
问:水也是中午之前撤下来吗?我们供矿泉水可以吗?
答:水是晚课前后撤下来,或者是晚课后不撤,第二天清晨换水也可以。供矿泉水可以,但那矿泉水不能是你要喝的,要专门放一瓶供佛用。
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就每天从水龙头接新水烧开,不要到厕所接水,要到干净的地方接水,把它烧开后供佛。如果供佛的水杯有盖子的话,把它盖起来,不让灰尘掉入。
问:供过佛的水,我们自己喝或者浇花都可以吗?
答:可以自己喝,但浇花太可惜了,供佛的水有加持力,就算不自己喝,把它拿出去撒到地面上布施给众生,观想并咒愿:“愿一切见闻觉知此水的众生,包括一切鬼神、蚂蚁等等,都能离苦得乐。”这样咒愿后,撒出去供养众生也很好。
问:有些门票上印有佛塔,佛塔是跟佛的受用物一样处理吗?
答:画的佛塔、佛像都是受用物,它的处理方式跟佛受用物一样,要很谨慎地处理。
© 2015-2025 Su Superman
Posting specifications and instructions Reporting method:Click to contact usstatement The theme of this web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vegetarian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does not represent the concept of this website. If it is unintentionally infringed on your rights (including /picture /video /Personal privacy and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When this website receives information, it will immediately block or delete the content about you. Contact information:Click to contact us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it on WeChat or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