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 friend group
  • Review
  • collect

慈悲是没有敌人的丨爱的六字真言 25

法露

连载24

◆ ◆ ◆ ◆

善时祈愿

(利生遍空·观音菩萨修持法门)

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教授

◆ ◆ ◆ ◆

三、前行:皈依发心

讲到观音菩萨的修持仪轨,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呢?要知道总摄的大纲。首先是前行的皈依发心,正行的观修本尊、持诵咒语,还有结行的转为道用、回向功德与宣说功德利益;共有六个方面来修持。

首先是皈依跟发心。大家应该对皈依发心都很清楚了,甚至也能解释给我听。但是,由于这是第一个次第,因此还是要作说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用到皈依、发心这些词,但事实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皈依与发心。皈依与发心的意义是什么呢?例如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首先我们要对这件事有信心,或者对于指导者有信心,由于具备了信心,很自然地工作就更有力量,遇到任何阻碍也影响不到我们,更有力量当下面对、超越各种困难。所以皈依也一样,如果我们对指导者(佛)、他所提出的方案(法)与一起工作的伙伴(僧),这些的确值得我们信任与有保证的对象具备信心的话,那么自己在这个计划或工作上,会更有力量。

接下来谈发心。如果要成就大事业,或者说要建立广大的名声,首先要看我们开始的心愿与计划是否完善与广大而定。然而也有些例外,可能一开始只是小计划,但运气好,最后成办了大事。但是做事不能只是等待运气,完善的计划和准备才是重要的。因此,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整个计划的完善,与发心、动机的广大来决定,由于这些差别,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所以我们知道重点在于根本的发心。

就像刚才的比喻一样,皈依是很重要的,尤其我们都是修持佛法的人,更要对法有信心。如何才能生起信心呢?首先要对说法者有认识。过去无量的诸佛开示过佛法,但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时劫的教主,因此更为重要。

谈到佛,有时我们很难马上生起什么感觉,但是,释迦牟尼佛不一样,从历史上来看,他降生到人世间,和我们吃着相同的食物,有着同样的行为举止,和我们是很亲近的,他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释迦牟尼佛真的曾经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因此就能够对他生起信心,然后再渐渐扩大,联想到一切诸佛。

 佛陀的智慧与大悲 

接下来要谈的是:释迦牟尼佛能够成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之合理原因为何,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智慧与大悲。

一位指引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首先众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无知,对事情的不了解,因此遇到很多困难,为了消除无知而造成的痛苦,我们需要依靠一位智者,来消除无知的苦。

为了消除无知,就要具备智慧。而这种智慧,是指要知道一切的智慧吗?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思考。

有时候,我们对于所谓“遍知”的智慧可能很难马上理解,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定义遍知智慧的意思,主要来讲,“遍知者”是指知道一切可以利益、帮助众生方法的人。

虽然说是遍知一切,但最主要的是指遍知“对于我们有用的部分”,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一位医生,他可能具备了能够治疗百病的知识,但是对于治疗一位感冒患者来说,并不需要用到医生所有的治疗方法,只需要给感冒药就可以了。如同这个比喻,佛陀的遍知智慧,可能并不是仅指知道世界有多大,昆虫数量有多少的知识而已,这种智能其实对我们的帮助不大。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其实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方法的智慧。所以遍知的智慧可以有这两种解释。

佛陀是指遍知一切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是很好的;但若无法接受,也不用刻意迫使自己一定要相信遍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我们要相信的是,佛陀知道所有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并且能够正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因果的道理;能够相信这一点——佛陀遍知帮助众生的一切法门——这就足够了。

那么,佛陀遍知的功德是如何产生的呢?他是花了很长时间,透过经验的累积而得到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众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经验感受也是独立的,佛陀是透过多次、长时间经验各道(六道),了解各道的情况,才得证本智的心,这被称为大智。

仅仅是具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就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吗?这是不行的,也没有用的。我曾经到印度多所西藏学校去参观,学生都对西方的科学很有兴趣。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有学问的西方科学家开始对佛法有兴趣,反倒是西藏人因为崇拜科学,慢慢对佛法没有兴趣了。无论如何,这些孩子们心中认为,佛陀就像科学家一样,很聪明、很有学问;但是他们失去了那份与佛陀亲近的感觉。

为什么他们会对佛陀有疏远的感觉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陀还具备了大悲心的功德。佛陀对于一个人的悲心与对一切众生的悲心完全没有差别。因此,光是具备智慧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我们的皈依处,这是存疑的,为什么呢?因为若是没有具备一念利益众生的心,没有一念悲心的话,聪明才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对不对?所以,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的人,首先他要具备大智慧,而且具有大悲心, 一种完全付出的大悲心,我们若能依靠到这样的人,才会有帮助,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这不是口头上的理解,而是真正得到受益。所以真正值得我们皈依的,是指那无分别、平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永远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断开展的大悲心。

 慈悲没有敌人 

虽然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示现涅槃,但是佛陀大悲的力量,到现在我们还感受得到,也就是佛陀对他人、对众生的大悲心,现在还感受得到。这不是过去的一段历史而已,现在都还能感受。

这里我说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人很忌妒佛陀,总想着要跟佛陀竞争比较,有一次,也不知什么原因,他吃了一种药,但因消化不良而生病了,佛陀听说他生病后,说道:“在我心目中,我平等看待提婆达多与我的儿子罗睺罗。我不会因为罗睺罗是我的儿子而贪爱,也不会因提婆达多是我的对手而嗔恨。如果我说的是真实语的话,提婆达多马上就会康复。”佛陀一说完,提婆达多的病就好了。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神通的示现,但我认为不是,而是因为“慈悲是没有敌人的”,无论是在亲人或敌人的身上,慈悲的力量马上就能展现效用,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都具有慈悲的因与光芒。由于有这共同的基础,众生都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佛陀现在就在菩提迦耶的话,很多人一定能够切身感受到佛陀的大悲,在佛陀圆寂的两千五百年后,佛陀的大悲、关爱之心依旧不减。

未  完  待  续

著者:第十五世噶玛巴卡恰多杰

           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译者:妙融法师 堪布罗卓丹杰 金吉祥女

往期链接

“我的家传法宝,观音法门”丨爱的六字真言 24

真实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给予我们的丨爱的六字真言 23

为什么金刚手菩萨是深蓝色的,而观音菩萨是白色的?丨爱的六字真言 22

恭请《法露》电子版方式

获取最新一期《法露》电子版,请按照以下百度网盘链接提取: 

地址:https://pan.baidu.com/s/1pLlnQRL
密码:1ziy
法王教言:读者不该将此书看成历史文献或传说故事而等闲视之,此杂志彰显的是每一个修行人要以内心全然依止、行为上付诸实践的重要典范。

15
Article comments

Latest updates

© 2015-2025 Vegetarian Superman

Posting rules and instructions Reporting method:Click to contact us

statement The theme of this 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vegetarian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site. If it inadvertently infringes on your rights (including /picture /video /Personal privacy and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After receiving the information, this site will immediately block or delete the subject content about you. Contact information:Click to contact us

WeChat share

Share QR code on WeChat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

Link cop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