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教中的咒语

天天佛禅


咒语

佛教咒语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听不懂?

持诵咒语又有什么利益?

佛教最常用的咒语有哪些?

佛教咒语,是一种不能用言语说明的特殊隐秘语,是在祈求息灾、增福开慧时所唱诵的密语。

咒,又称为真言、陀罗尼、明咒、神咒等。

真言:是指佛的言语真实契理,全无虚妄,例如《六字真言》、《七佛灭罪真言》等。

陀罗尼:是梵语音译而来,意思是总持、能持、能遮,也就是能够总摄任持无量教法义理,使持咒者消除障碍,得到无边利益。

明咒:是指咒语能够破除无明烦恼,让身心得到圆明清净。

神咒:为神秘之咒语。

从说文解字的视点看,咒这个词与“呪”相通,兄是“祝”的本字,所以,“祝”和“咒”的意义也有相近之处,代表着一种意念。咒是诸佛或天神的心印、秘语,每一个字或音节都含藏无量义。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保存其梵文原音,并不做翻译。

佛教中有不少咒语,究竟持哪一种最好?不管哪一种,只要修持如法、锲而不舍,都具有极大的加持力。首要是因为持咒也能协助持戒、修定,发生慈善心和才智力,协助人放下固执,然后消除无明烦恼,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佛门中比较常用的咒语:

一、《大悲咒》

《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共84句。在曩昔无量亿劫前,古佛千光王静住如来教授给观世音菩萨这个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的神咒,观音菩萨听闻此咒后,其时就从初地菩萨上升到第八地不动地菩萨果位。

二、《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咪吽”,被称为“六字真言”或“六字大明咒”,也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涵盖了观世音菩萨光亮圆满、妙用无尽的慈善与才智。只有六个字,却是撒播最普遍的释教咒语之一,不分宗派、种族、男女老幼皆能朗朗上口,其影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楞严咒》

《楞严咒》出自《楞严经》卷七,是佛陀为解阿难尊者的劫难而教授的咒,一般汉传释教寺院每天早课第一个念诵的就是《楞严咒 》——代表佛陀的正法久住。《楞严咒》被称为“咒中之王”,也是最长的释教咒语。持咒之人,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还能助人精进持戒、成果才智。

四、《文殊心咒》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才智总集,具无上圆满智。经常持诵《文殊心咒》,能够增加福德、才智,还可增强记忆力,辩才无碍。咒语是佛菩萨的隐秘藏中天然流露出的言语,当持诵者念诵真言时,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而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

五、《准提咒》

准提菩萨是一位加持力很强、对敬重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诵持《准提咒》可祈愿准提菩萨加持,灭除罪障、延长寿命,增进福德才智,远离恶趣、持戒清净。持咒者共同忆想那些受烦恼病苦煎熬的人们,祈愿他们也能免除困境,如此宽心、安定、摄心持咒,慈善心和才智心就会像泉水般天然出现。

六、《普庵咒》

《普庵咒》是南宋普庵禅师所创,他通晓梵文,将梵文拼音为此咒后,不只能够消灾解厄,还有能让虫鼠蚊蚁主动远离的效能。此咒音声流通,节奏规整,不但人声诵唱极为动听,也能够运用乐器演奏出来,所以其音调也演化成了一首古琴名曲。

除上述最常用、传播最广的咒语外,还有《七佛灭罪真言》、《灭定业真言》、《往生咒》、《吉利消灾神咒》、《往生咒》、《药师咒》等佛教咒语,其中部分已包含在寺院的早课和晚课之中,可见这些咒语对佛法修行的重要性。



↓↓↓ 点击"阅读原文" 【与百万佛友共修禅】

7
文章点评
2020-03-27
在寺院吃斋饭,需要知道的常识!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用斋前后.. <详情>
2020-03-27
善用七种心,善对九种人!
心善,乐善好施是大爱无疆的蔓延;心宽,宽大为怀是足智多谋的恬静;心正,正大光明是憨厚耿直的凸现;心静,静心如水是博大精深的境界;心怡,怡然自得是达观开.. <详情>
2020-03-27
学佛一定要知道如何修福修慧
文:如瑞法师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一切,不外乎福报和智慧。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这就要从恭敬开始学。恭敬,落实到生活当中表现为敬人、敬事、敬物.. <详情>
2020-03-27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
知识、经验须从修行中完成修养,才能成为智慧,否则将是佛法中所谓的“所知障”,而“所知”之所以成为障碍,就是因为“所知”不完整,所以学佛行修要求解行并重.. <详情>
2020-03-26
【每日禅语】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详情>
2020-03-26
梦参老和尚:她念错咒中的字,为什么还灵?
不是咒灵,是你的心灵《普贤菩萨行愿品》梦参老和尚 讲解不论你做哪一行,在哪一件事物当中,做的时候,你的心不动,这就是随缘了。咱们经常说:“随缘不变,不.. <详情>
2020-03-26
出家需要很大的福报,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出家!
《明史 · 太祖本纪》里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饥荒时出家为僧的.. <详情>
2020-03-26
这几种动物在佛经中有着这样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