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的原理
我们能不能成佛,不是由释迦牟尼佛来决定,更不是由任何鬼和神来决定,而是由因缘来决定的。虽说成佛与否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去创造成佛的条件,在创造条件以后,才可以成佛;如果不创造条件,想成佛也无法实现。同样,如果不具备堕地狱的条件,想堕地狱也不能堕地狱;如果不具备做畜生的条件,想做畜生也不可能。这就充分说明,轮回的一切,都是因缘在主宰。哪怕我们天天念佛,祈祷佛或某一个鬼神让自己成佛,如果自己不去创造成佛的条件和因缘,再祈祷都不会成佛。如果不想堕地狱,不想痛苦,就要去断除痛苦的因缘。因缘都毁灭之后,果就不可能存在了。
比如说,如果曾经堕过胎,那是非常严重的罪过,按理说是要堕地狱的。但如果能励力忏悔,就能断除堕地狱的因缘。因缘不存在了,就不会堕地狱了。同样,如果想成佛,也要创造成佛的因缘。
在内外所有的因缘当中,没有一个是因缘自己去思考、设计、创造出结果的。所有的因缘,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因缘聚合的时候,不管任何人希望产生果,还是不希望产生果,果都会产生。所以,佛让我们重视因果,就是让我们重视因缘。
内在因缘的十二缘起的第一个,就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呢?
《稻秆经》云:“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一想”,对身体的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生起一体的想法,这叫做“一想”。本来地水风火空识并不是一体的,但我们却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一合想”, 本来六界是分开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是不一样的物体,但我们却把这些东西的聚合物,当作是一个身体,当作人,当作我,这叫做“一合想”。
“一合想”和“一想”有什么区别呢?一想,是认为“我是一个独立无二的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不会有第二个我。“一合想”,是把五蕴、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组成肉体、意识的各自分离的部分当做是一体的,并将其认为是我。
比如说,汽车上的零部件,本来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我们却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体,也就是一辆车。但实际上除了零部件以外,世上并没有一辆不能分开的、一体的、独立存在的车。在不观察的时候,因为无明,我们就会把它当作一体,并产生我执和我所执。
“常想”,也即认为六界是常住不灭的观念。认为自己身上的六界,是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昨天的六界,也是现在的六界,这叫做“常想”。
“坚牢想”,与常想差不多。坚牢的意思,就是不会有任何变化。认为六界不会有任何变化,就叫做“坚牢想”。
“不坏想”,认为六界不会毁掉,死了以后还会投生,生命永远不会止息,这叫做“不坏想”。
“安乐想”,认为六界是安乐的观念。
“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等等,都是自我的不同名词,简言之,也即我与我所。
以上所述,也即无明。其中的“一合想”和“一想”,是培养我执最直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我执;有了我执以后,就会有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去造业。这样就从无明产生了行。
在十二缘起支的任何一个上面,实际上都没有一个我,但我们却顽冥不化地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因为这个错误观念,后续所有的十二缘起支都会生生不息,这就是轮回流转不止的源泉。如果不想轮回,就必须断除轮回的因缘。
《稻秆经》云:“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无明灭了以后,就不会造作有漏之业,也就是行灭;不造业之后,就不会投生,不投生自然也不会有投生的识。此处的“识”,主要是指从这一生投生到下一世的阿赖耶识。就像多米诺骨牌的坍塌,因为无明灭了,后面的所有缘起都将毁灭殆尽,这样就可以解脱。怎么样断除无明?就是要证悟缘起。这,就是解脱的原理。
所以,不是佛高兴了就让我们解脱,或者佛不高兴就不让我们解脱,也不是我们想解脱就解脱,更不是祈祷世间某一个大力神,就可以解脱,这些都是迷信。当因缘存在的时候,果必然产生;当因缘受到破坏的时候,果就会停止。就像种子受到破坏以后,就不能发芽一样。外在的因缘是这样,内在的因缘也是这样。
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如果有出离心、菩提心、回向,这些功德也可以转化为成佛的因缘。但成佛最根本的因缘,是用证悟的智慧去推翻无明。从今以后,我们学佛的方向已经很清楚,那就是追求智慧、推翻无明。
很多外道认为,苦行就能解脱,所以会用各种各样的苦行来折腾自己的身体;还有些外道以为,在恒河里边沐浴,就可以洗掉自己的罪业,然后获得成就。但佛教却否定这些做法,因为轮回一直不停的原动力,就是无明。所有后面的环节,都是无明这个火车头带来的。肉体的苦行根本不可能推翻无明,所以再怎么样也好,都永远不会解脱。
菩提心和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精华。只要有了这两个,其他的一切成佛因缘,都等于是具备了。
往期回顾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是没有任何自主权的。
因缘具备的时候,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
statement The theme of this web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vegetarian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does not represent the concept of this website. If it is unintentionally infringed on your rights (including /picture /video /Personal privacy and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When this website receives information, it will immediately block or delete the content about you. Contact information:Click to contact us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