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人生只是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吗?

云台海会

“人这一生可短暂了,有时候一想,这人生和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这一天就过去了;这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这是一个曾经很流行的段子,有的人听着笑一笑,有的人听着听着就沉默了。


还有人说,时间短的是“黄梁一梦”,做的时间长的就是“人生大梦”。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苏轼就曾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回头看看身边每一个鲜活的人,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事,难道这一切就是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吗?

梦里不知身是客


在庄子的《齐物论》里有这样一段思辨,长梧子对瞿鹊子说,当我们在梦里享乐或是悲伤的时候,我们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梦里。也就是说“不知梦里身是客”,这梦中人,所感受到的情绪是那么真切,所以没办法发现自己是在梦中。那么现在,我们也没办法证明自己是醒着的、不在梦中。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别那么肯定自己刚才已经从梦中醒来了,怎么证明你现在不是在另一个更大的梦里呢?这提醒我们,要跳出眼前的局限,不要把生活中所拥有的那些,看得太实在、太执着、太重要。

百年浑是戏文场


其实说到底,梦和人生最终又有什么不同呢。梦里的一切感受都很真实呀,有荣华富贵、有金玉良缘,也会有惊悚恐惧、甚至生离死别。即使梦醒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是那样强烈,说不定眼泪还挂在脸上。但梦醒了就是醒了,一切了无痕。

那么人生在世,每一天吃饭、睡觉、工作、娱乐、交友,又或是金榜题名、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功成名就、爱恨情仇......所拥有的这一切,在生命走到终点时刻,和梦醒时很相似,哪一样都带不走,哪一样都并不真正属于你。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师曾留下一首《醒世歌》,前面说的是处世良言,最后笔锋一转,“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落幕时,可知戏中人、梦中人又要归向何方?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那么,如果这一生最终只是一场空忙,是不是什么都无所谓,也不需要任何努力了?如果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是不是就得尽可能地享乐,才不枉这一生呢?

如果相信人死如灯灭,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的确会陷入上面那种虚无状态中。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会缺乏安全感,拼命想抓住身边的一切,却发现内心依然脆弱。

好在佛法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啊!生命过程中因种种行业而产生的因果业力,在一期生命终结时,业力会推动着生命继续在六道之中轮回。所以,大部分人活着时最珍视的财富、权利、地位、感情,的确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样东西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且跨越生死的,那就是——业力!

如果看不清这一点,为了一些短暂的拥有或是声色享受,从而造下恶业,导致临命终后深陷三恶道而不能自拔,那是真正的颠倒,痛苦永无出期。

暇满人身,借假修真


在这场大梦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促使我们做了许多事,当下或许看不出差别,甚至会出现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反而占便宜的现象,但因果是公平的,未来一定会显现。

例如两个并无太大不同的婴儿,成长中的每一天,是选择精进,还是懈怠;是选择真诚待人,还是投机钻营;是行善布施,还是浑水摸鱼......表现上看,钻营或懈怠的人还得到了一点眼前的好处,但日积月累之下,两个人身上的神态、气质、能力必然会有极大的不同,这是一种最显而易见的因果。然而,他们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这里也包含着他们过去的业力。

在六道轮回中,能得到现在的人身是极为珍贵难得的,那是过去世累积下的善因结出的善果。人生的确如一场大梦,智者能清晰地看清这一点,从而不被生活中的名利、得失、享乐所左右,从而迷失其中。然后,用好这宝贵却短暂的一生,借假修真,借这如梦一场的人生,修好自己的因果。把握住当下的行为,就把握住了未来,把握住了生命的走向,走上一条真正觉悟、解脱轮回的大道。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所以,学佛修行
绝不是等到老了以后再来做的事
这样的醒悟越早越好
越早看清人生如梦、借假修真
在生活和工作中依然会精进

但精进的目的是修善业、求解脱

而不是为世俗意义上的结果而执着

这样的一生

心就是自在的,少了很多烦恼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 延伸阅读

没有诚心,不得加持!

修行弄错了方向,越“精进”离佛越远

佛教知识 | 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感恩分享

欢迎在评论区与小编互动,分享您的心得体会。

4
文章点评
2020-12-18
甘露明灯 | 日日省心,转凡为圣
日日省心,转凡为圣详察细审自己的内心,是修行人每天要做的功课。“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问一问自己,在每天的闻思修行中,内心串习的.. <详情>
2020-12-17
这就叫横财!横财感横祸,这样的钱你还敢要吗?
大家冷静想一想,今天人类发明农药,有没有利物?他只是图眼前他的方便,这些虫来了,把牠杀了,跟义不相应,怎么可以残害这么多生命?人类有没有得到好处?没.. <详情>
2020-12-17
控制嗔火不燃烧,念观音圣号是最好的办法
无形无相的火,亦即通常讲的嗔恚之火。不是外面的火,是内心中的火。内心的嗔火,亦有烧的功用,如说“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这是最极可畏的!普通人只知外.. <详情>
2020-12-16
让朋友圈成为你的弘法基地!
希望佛教徒对于弘扬佛法要有责任感,个别人可能因为身份、工作、家庭等条件所限,不太方便公开弘扬佛法,这另当别论。但如果因缘具足,身为一名出家人或居士,.. <详情>
2020-12-16
任何时候都别抱怨他人
当遭遇怨敌伤害时,浅慧之人的嗔心会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就采取各种报复手段,当然,导致的后果也可想而知。释迦牟尼佛言:所有痛苦与快乐,皆是源于自己以前的.. <详情>
2020-12-15
夫妻之间的怨气,都是有因果的
修行要明白因果,因果看起来容易,其实真正体会起来,却不简单。凡夫就是迷,没有神通。像现在各种人事冲突,都是有过去因果。但你看不到。地藏经讲,你求地藏.. <详情>
2020-12-15
想要变成有财富的人,请逼自己养成这三个超常习惯,一切终将如愿以偿
生活在世间,每个人都难以离开金钱。古人曾用“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来形容金钱对于生活的必不可少,然而不同的人对于金钱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人.. <详情>
2020-12-14
人生只是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吗?
“人这一生可短暂了,有时候一想,这人生和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这一天就过去了;这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这是一个曾经很流行的段..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