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受用三水要行法一卷

乾隆大藏经

此土著述·第1542部受用三水要行法一卷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受用三水要行法

准依圣教。及西方现今众生所用之水。有其三别。一时水。二非时水。三触用水。

言时水者。谓是沙弥俗人。自手滤漉观知无虫。午前任受而饮。若大僧手触盆罗及杓水即不堪入口。而况食用。有恶触故即如僧家常用之水。大僧岂可得触。虽大僧不触。于午后时不合饮用。然水体无触。已是俗人等触。带于染腻非全极净。是故须受。

二非时净水者。谓大苾刍及沙弥等用意之人。并须澡豆及上屑等。连腕四指。咸须净洗无有垢腻。瓦盆及罗并须新净。不与垢腻相染者方得。罗滤此水。皆用铜碗铜杓。灰揩去腻始得取水。若无此等可求。必有染木之器。不曾与触腻相染。每日净洗尘垢不停者。通用亦得。若常用水可贮在净瓶。净瓶须是瓦。非铜澡罐。由其瓶内有铜青不净不得灰揩故。拔出铜钗揩拭。即知净秽。然铜以灰揩为净。圣教亲说。若澡豆洗。但去食腻。铜垢不除。可取铜匙灰揩。足为目验。其瓦瓶水尽。每须洗濯中间方盛新水。然五天之地。无将铜瓶为净瓶者。一为垢生带触。二为铜腥损人。此之净水时与非时。任情取饮。是佛别开。以其净故。更不劳受。若苾刍在非时中。煎药煮茶作蜜浆等皆用此水。不得用前时水。以有过故。然用枪杓碗器。皆须离食染。并悉灰揩方合煮物。其净水盆瓶。宜于净处安置。盆须净物覆盖。瓶即置在竹笼。不得辄令触。欲用水时先净洗手。或用干牛粪。净揩手已。无腻方触。或以净绢布及叶。用替瓶咽。然后方捉。律云。除水及杨枝者。谓此清净之水。非是余二。杨枝若是新条湿者。应须火净受而嚼。故知不可直执戒文。凡欲以水入口。若饮若漱时与非时。皆须澡豆净洗手洗净两唇。漱口再三方合饮水。吃食亦然。又中食了时。若恐净瓶水少。须令俗人授前时水。嚼齿木澡漱已。然口津未得辄咽。要须以此净水三漱口已。方是清净得咽口津。目见西方南海僧众共行此法又此方古德律师有知斯事。然行之者希。若不如是。余腻不除咽咽得罪。亦斋不成。

三触用水者。但使无虫。不论净触即得受用。谓添触瓶向大小便处。及洗手足。更余用不得辄将入口。况食用耶。此等三水观知无虫。乃至明相未出已来。皆随事得用。明相既出即便不合无问多少。乃至瓶内一抄盆中一合。悉须铜盏。明目观察。若无虫者。虽经多日任用无犯。西方僧徒及俗人五戒以为急。若外方客僧不解此水净触法者。无容入寺。又复西方寺法。若见有僧将净瓶上厕饮触瓶水者。以为灭法。即摈出寺。以此言之。冀诸行人。共为存护。令佛法久住。若能依教行者。即是与佛在世无有异也。

又旧律十诵五十九云。有净澡罐厕澡罐。四十一云。有净水瓶常水瓶。又新译有部律文。净瓶触器极分明。此并金口亲言。非是人造。宁容唯一铜瓶不分净触。虽同告语不齿在心。岂可以习俗生常故违圣教。准如此理。诸寺房中及行方等处。所有用水非常狼藉。或大盆贮。或盆子盛安瓶内。皆不合用。以是大僧手触不好罗滤。经宿不观。停贮多时定有生命。设使无虫。当第三水饮用得罪。谓由盆罗及杓是不净手触有不净尘故。又如寻常用水铜瓶。若自取饮者。以其不净不受而饮。有不受罪。若中前触至过午饮。增触罪。若今日触明日饮。有宿触罪。不受而捉。有恶触罪。不净洗手。复有污手捉饮器罪。不净洗唇口饮水。有不净罪。此之六罪。各有方便成十二罪。皆有不敬圣教罪。此有因本。复二十四。添前成三十六罪。经宿覆藏。复有因本成七十二。添前有一百八罪。此等若其不学。若有不学无知二罪。复有因本成四百三十二罪。添前总成五百四十罪。又复从覆藏已下。及不学无知。皆有不敬教方便根本。更有一千八罪。添前五百四十。总有一千五百四十罪。此等略据一咽一宿生罪多少。若论十咽经宿罪。有一万五千四百八十。若多时覆藏展转生罪。乃至未忏已来。莫知其数重者。咸须对清净人说悔。若先知者无无知罪。若非时饮盐汤及蜜浆等。枪杓碗器用水罗滤。不能如法。或带腻触。与时食相沾。手口不净。不仰手受。咸悉有罪然杏子茶汤西方不饮。若寺内皆须亲自捡看。必在俗家细问知其净不。若不如法即不可饮。岂以口腹暂时所须。而当来长受辛苦。共知[醫-酉+口]罗钵龙故损一叶。现今未脱不记了时。况此常为能无业道。身吞一咽。罪乃无边。负担终身。诚可悲矣。故经云。勿轻小过以为无殃。又曰善护浮囊防其微隙。大乘小乘意皆同此。略陈要行。余如大律。愿诸行者。准圣教行。

文章点评
2025-05-14
真心直说一卷
此土著述·第1627部真心直说一卷高丽国普照禅师知讷撰古德禅师真心直说序或曰。祖师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计。若真达不疑之地。犹如太虚宽廓。岂可强是非耶。或曰。然则诸祖出世无益群生耶。曰佛祖出头.. <详情>
2025-05-14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一卷
此土著述·第1626部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一卷高丽国普照禅师知讷撰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 <详情>
2025-05-14
缁门警训十卷
此土著述·第1625部缁门警训十卷元僧永中等重刊缁门警训序一性圆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尔轮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方便多门俾修为以复厥性。然必志至焉。气次焉。弗能以志帅气者。往往陷于过差之地。而不反。由是而有具大根器。乘本愿轮。灭却.. <详情>
2025-05-14
神僧传九卷
此土著述·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明成祖编永乐御制神僧传序神僧者。神化万变。而超乎其类者也。然皆有传。散见经典。观者猝欲考求。三藏之文。宏博浩汗。未能周遍。是以世多不能尽知。而亦莫穷其所以为神也。故间繙阅。采辑其传。总为九卷。使观者不必.. <详情>
2025-05-1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一卷
此土著述·第1619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一卷僧宗泐僧如己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初释喻法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 <详情>

文章 1771

获赞 14964

访问量 2749157

相关章节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