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这个孤独的僧人,对着石头讲经

师父曰

提起“顿悟”,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六祖惠能的“明心见性”法门。

然而,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僧人已经开始提倡顿悟学说了。他就是竺道生,一位以慧解著称,留下“顽石点头”传说的僧人。

他的观点在当时遭到了许多守旧之人的强烈反对,他甚至被驱逐出了当时的僧团——所谓顽石点头,或许便是他遭到排挤后,落寞身形的某种写照。

文|眯眼老鱼

编辑|齐乎巽

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

在林中踱步的道生和尚,直到此刻内心还存着疑惑:

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泥洹经》里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于身中无量烦恼,悉灭除已,佛便明显,除一阐提”的说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为什么我却认为,既然佛性众生皆有,“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呢?

其他僧人们说成佛要一步一步地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为什么我却觉得,既然“理不可分”,那便该“顿悟成佛”呢?

他想和建康城那些抱着过去经典不放的保守派僧人好好理论一番,可对方脱口而出的,却大多只是辱骂、污蔑、贬低和毁谤……

“守文之徒,多生嫌隙,与夺之声,纷然互起。”

他们斥责的声潮是如此汹涌,仿佛滔天巨浪一般,要将他驱逐,进而湮灭。

他们面红耳赤地不停叫嚷,说那个狂妄自大的竺道生,定然是疯了。

领先他人半步是天才,领先他人一步是疯子——

道生也曾这样自我安慰,他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不是因循守旧之人,“慧解入微,玄构文外”是他研究经文的理念与方法。

只是,他们已经不愿与自己心平气和地理智地探讨问题了……

恍惚中,道生想起那些僧人看自己的眼神,似乎在厌恶里还藏着说不清的,恐惧。

是担心道生的观点会反证他们原本坚信的真理其实存在谬误吗?

是害怕新生的理论会危及到自己已经获得的地位吗?

还是仅仅想堵住耳朵,拒绝那些和自己内心不同的声音?

道生和尚未曾想过,他的话语在守旧僧人眼中,又何尝不像滔天巨浪一样的恐怖?

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时代的浪潮淹没,只是有人会选择不断前行,而有些人会明知徒劳却异常努力地螳臂当车。

既然在道理上辩驳不过你,便在现实中无情地打击你——有些做法,看起来粗暴得很,却永远都不会过时。

于是,建康城僧团的名录里,竺道生的名字被划去了,他的声音再不被允许发出。

人们看到他不甘地走下讲经台,撂下几句“舍寿之时,据狮子座”的狠话,孤零零地消失在人海。

那个曾经在鸠摩罗什译场中,身负“四圣”“八俊”“十哲”名号的道生,如今落魄到只能对着石头讲经。

他的声音很轻,仿佛在和自己对话,又像在和众生呓语。

你看,微风过处,树影摇曳,石头们似乎在赞许地点头……

然而顽石点头又如何?

竺道生还是感觉到深深的寂寞。

毕竟,石头再多,身边终归一个“人”都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大概就是如此的感叹吧……

建康城里的僧人们没有料到,不久之后,北凉昙无谶法师所译的《大般涅槃经》传来,其中便有道生一直坚信的“阐提成佛”的观点。

而在两百多年之后,中国禅宗发展壮大,六祖惠能的“顿悟”之说风靡大江南北,遥遥与此刻寂寞的道生相呼应,颇有一种拈花与微笑的传承意味。

是啊,经得起岁月见证的思想和理念,不会因为谁的拒绝就断掉传承,它们从来都不会轻易消失。

哪怕那些发出不一样声音的人,因为个体力量的薄弱,因为现实状况的不容,被迫无法继续开口;

但好在这世上一直都有敢于发出不一样声音的人;

他们或是呐喊,或是自语,或是被人追捧,或是遭人唾弃——

但他们对真理的信心,从始至终都是那样的坚定;

他们的脚步,也不会因为谁的阻挡,就无端地停止不前;

只要这份心不变,他们甚至可以从容地面对不公,情愿孤独地隐居山野;

因为他们知道,有些该说的观点,迟早会传到人们的耳朵里,有些该觉醒的思想,终归会在人心中迸发。

也许,这便是娑婆世界虽苦,但还总是存在希望的原因吧。

注:

文中配图均源自《古佛画谱》,根据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制版印行的影印本整理,作者黄泽。

附:

宋世名僧有道生。道生,彭城人也。父为广戚令。生出家为沙门法大弟子。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元嘉十一年,卒于庐山。沙门慧琳为之诔。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九十七》

参考资料:

1.张雪松:《竺道生的生平及其相关问题简析》,中国佛学(总第三十二期)

2.刘剑锋:《竺道生顿悟思想研究》,2003

3.郑庆田:《论竺道生佛性思想的理论特色》,2005

4.王雷:《未曾遗忘的顿悟成佛论之先行者——试议竺道生与谢灵运的佛学思想交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3
文章点评
2022-08-03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出家了......
文|云吞编辑|齐乎巽如果有一天,父母出家了,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他们?是极力反对,苦苦哀求他们还俗归家?还是全力支持,真心替他们感到高兴?在网络上.. <详情>
2022-07-29
史上最热夏天?这位禅师有避暑妙招
最近一段时间,北半球的各地都陷入酷暑之中,有人说这个夏天,气温太高,闷热难耐,远超往年。这让人不禁想起,曹洞宗开山祖师之一的洞山良价禅师,和徒弟的一段.. <详情>
2022-07-27
生死之间,还有什么?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自古以来有无数人讨论过,思考过,表达过。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因而死与生者与.. <详情>
2022-07-15
佛陀与耶稣,世间的人与事
佛陀与耶稣,一个来自东方,一个来自西方,一个是佛教创始人,一个被基督教认定为“救世主”。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奇妙故事?他们能适应对方的生活习惯吗.. <详情>
2022-07-13
短期出家,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云吞编辑|齐乎巽图|网络《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无论是健康、容貌,还是财富、情.. <详情>
2022-07-11
这些年,离我们而去的高僧们
2022年7月4日,当代禅门巨匠绍云长老,在含山县褒禅寺安详舍报,世寿85载,僧腊66载。绍云长老的离开,令佛门叹惋,四众沉痛。而三日后,悲痛再袭:7月7日,能海.. <详情>
2022-07-02
这个孤独的僧人,对着石头讲经
提起“顿悟”,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六祖惠能的“明心见性”法门。然而,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僧人已经开始提倡顿悟学说了。他就是竺道生,一位以慧解著称,.. <详情>
2022-06-29
庐山梦寻:我是佛前青莲花,极乐世界是我家
庐山东林寺白莲 摄影丨怀劼文|心觉居士编辑|齐乎巽兴许,是山里的云雾,如梦如幻的境缘,让人活得梦幻又深情。钟声敲破暗昧,醒在云雾里,晨光呼唤安详,木鱼..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