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 friend group
  • 点评
  • 收藏

修行入门:从迷惑到觉悟(一)

实证的佛教

从迷惑到觉悟

编辑按:这一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如何证得声闻初果。其中有些内容在以往的文章或讲述中反复出现过,但这一次讲座最突出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并且十分完整地讲述了“五阴非我”的义理,以及证果的利益、修证的原理、观行的方法等等,对于刚接触“实证佛教”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篇章。而正文之后附录的现场问答部分,则更是集中了初学者容易疑惑的各种问题,讲述者都一一作答。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辑为使阅读方便所添加。

一、游戏与案例:从喜羊羊变成灰太郎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这张纸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喜羊羊。接下来,我们把它依次传下去,每一个人拿到它之后,把这个喜羊羊擦掉一点,然后再画上一点。最后再传回我这里。

(游戏完成。)

看来大家都很客气,这个喜羊羊的形象尽管有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看得出来是喜羊羊。这有点像你小时候是一个样子,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样貌改变了,但是人家看到你,还是会说:“哦,你是小时候的某某吧?”

但那个为你接生的护士,等你二十几岁的时候再次遇见你,你觉得她还能认出来你就是她当初接生的婴儿吗?

这个游戏就是一个比喻,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虽然他的改变都是一点一滴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全身上下统统都会换掉。好比你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三公斤的baby,但是你现在已经长成一个有四五十公斤,或者六七十公斤的成年人了。当你说“某某就是我的小时候”,你要怎样解释,那个只有三公斤的小baby,就是“我”呢?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有哪个东西是一样的,哪个东西又是不一样的呢?

也许你会觉得思考这个问题很荒谬,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哲学家已经思索了两千多年。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变化如此巨大,然而大家一直都认为这是同一个人,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就以刚才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我们把它擦掉一点,再画上一点,如果重画的部分差别比较大的话,它有可能整个都被擦掉,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刚才做游戏的时候,有人就说“把它全部擦掉,画成灰太狼”。所以,喜羊羊一样可以把它换成灰太狼;或者当初画的是男性,后来被画上了裙子,就变成女性了。前后差异可以如此之大。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改变也很大。刚开始的时候,人只是一颗受精卵;受精卵只是一个细胞,它会分裂;到最后变成一个胎儿出生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的种类有两百多种,细胞的总量是天文数字,但只要七年就可以全部代谢更换。从出生时的小baby,到上小学,差不多是七年。也就是说,到他上小学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差不多都更换过了,没有一样东西是和他刚出生时一模一样的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呢?

有的人会说:“基因还是相同的,所以基因相同,我们就说还是同一个人。”但这个答案无法解释同卵双胞胎的情况。大家知道,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按照刚才那个说法,是不是因为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一样的,就可以把他们当成同一个人呢?这是讲不通的。

所以,很显然有另外某种东西,你不知道它该叫什么,但是它一直都保持着同一性,所以你才会一直说“这个是我,这个是我,这个也是我”。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杀掉,然后自己打电话去报警。他想要证明:他的犯罪手法如此高明,警察动用所有的警力都破不了这个案子。结果,他还是露出破绽,被判处无期徒刑。

他在监狱里关了三十年,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他写了一封信给司法部长,请求假释。他说:“我不是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他的理由是什么呢?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经过七年,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全部换过了,而他已经关了三十年,细胞都换过好几次了,所以继续关他是没有道理的,应该立刻把他无条件释放。

大家想想看,他这个理由有没有道理?司法部长会不会把他放出来呢?结果大家一定可以猜得到,这个司法部长不可能因为这种理由就把他放出来。如果这个理由可以成立的话,那以后所有的有期徒刑都不能超过七年了。

二、问题:“谁”是不变的主体?

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在从小到大的转变过程当中,很显然有些东西是一直不断改变的,但也有东西是从来没改变过的。就以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擦掉一些,再画上一些,到最后喜羊羊整个变成了另一个形象,也就是说这上面所画的东西统统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什么东西是没有改变的呢?

(有人说:这张纸。)

对,这张纸没改变。再打一个比方,假设你买了一台电脑,你每天都会往硬盘里写一点数据进去,或是改动一点数据。(硬盘和我们的身体很像,我们的身体也是每天一点一点地改变。)到最后,硬盘里所有的数据都换掉了,但是你还是会说“这个是我原来的电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那个存储数据的硬盘没有改变过。同样的道理,这张纸上面画的东西都可以被改变,但是这张纸没有变。

我们要知道,佛教讲的“有情”,不只是有生命,它比有生命还要更进一步。植物是有生命的,但是花、草、树木这些植物,在佛教里并不是“有情”。所谓的“有情”是能够感知的,有痛苦、有快乐,能够作决定的,这样才叫做“有情”。但是植物,你把它毁掉了,它也不痛不痒,所以,植物不是有情。人、动物(比方说蚂蚁、跳蚤)则属于有情的范围。

和有情相对的,就是“无情”。凡不属于有情的东西就叫做“无情”,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像桌子、椅子;也包括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比如花、草、树木。

那么,有情和无情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佛教的观念里,差别就在于有情具有主体性。刚才我们讲的就是主体性的问题。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由小到大的转变虽然很大,但总有一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而佛教中讲的有情的转变则更大,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人可以变成老虎,老虎可以变成猫,猫可以变成狗,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可以变成男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也一定有某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不然讲什么“过去世”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佛陀讲,有一世他是在地狱里发菩提心的。佛陀过去曾下到火车地狱。在那里,他和一个可怜的地狱有情一起负责拖火车,也就是一辆被烧得很热的车,因为车的温度很高,他的这个同伴已经被烤得快不行了,旁边的鬼卒看他动作变慢,马上举起带钩的鞭子用力抽下去。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在这个时候发了菩提心,他觉得这个同伴太可怜了,于是就向那个鬼卒求情:“他已经衰弱成这样子了,你就不要这么催促了嘛!”结果这个鬼卒生起气来,一鞭子就把他打死了。但是,不要以为被打死了很糟糕,因为在地狱这么苦的地方,死了才可以脱身,没有谁在地狱里还想要求长寿的。所以,他在那个地方死掉后,就脱离了地狱身,这是在说发菩提心会有很大的利益。

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曾经在地狱里受刑的人,最后他成为了佛,三界人天的导师。举一个相似的例子,这就像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被白人抓起来关入监狱,等到种族隔离取消了,他成为第一任黑人总统。曼德拉从一个囚徒变成总统,这个转变很大。但是,刚才讲的那个情况转变更大,是从地狱身转变成佛。佛陀说:“那个在地狱里拉火车的就是我,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很快证得佛果。”[1]

不仅佛陀是这样,普通的众生也是如此,在很多世的轮回当中,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个女人,婆婆对她很不好,不管她怎么孝顺都没用,婆婆还是不断地虐待她。在催眠当中,她看到一个神射手,觉得一头牛很蠢,用弓箭把它射死了。当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她知道自己是那个神射手,而那头牛就是她这一世的婆婆。过去世的男性神射手,这一世变成一个女人;过去世的一头牛,而这一世变成了一个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因果报应”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依附的主体,才能延续下来。

这个观念和我们今天做的游戏有点像。记录因果报应的容器,好像这张纸,刚开始画了一个喜羊羊,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一点一点地擦掉,然后又一点一点地画上。这就像一个人一开始是一个样子,但他每做一件事情,就在他的纪录里添加一笔;而他每受一点报应,他的纪录就要擦掉一笔。所以,到后来,喜羊羊可能变成灰太郎;而一个男人可能变成一个女人,甚至畜生可能变成人。

那么这个六道轮回中不变易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呢?如果你读过《心经》的话,你一定会知道这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提到的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阴”,或者叫“五蕴”。有情都会有这五个部分,包括人、猫、狗等等。我们就先来探讨,五阴会不会是这个不变易的主体呢?

第一个“色”身,也就是构成身体的部分,包括身上的器官、肉体、骨骼、头发等等。凡是固体的东西,我们就把它称为“地大”;液体的东西,像唾液、血液这类东西,就归类为“水大”;身体里的气体,还有身体的转动,归类为“风大”;温度则归类为“火大”。因为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现代人不同,那个时候他们就用地、水、火、风这“四大”来概括一切。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讲,地、水、火、风其实就是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也就是说,色身一定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

有些人的色身特别强壮有力,而有的人又非常瘦小虚弱,但不管哪一种,都属于色阴。前面举过例子,显然这个“色”是不断改变的。

“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设我们肚子饿的时候,你吃到很好吃的东西,觉得真好,这就是乐受。或者天气冷的时候,洗了一个热水澡,觉得浑身上下都很舒服,这也是乐受。但是肚子饿了,或者是生病了,你就会觉得很难受,这是苦受。而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时候,比如发呆,是不苦不乐受。

受也是会转变的,因为境界会转变,还有每个人的性情也不同。有的人是天生的乐天派,那也就是说他的神经系统容易感到乐受。可能一群人一起去某个地方吃饭,结果没有什么好菜,每一个人就只有发一个馒头。大家一边吃一边抱怨:“怎么只有一个馒头。”可是这个乐天派吃着馒头也觉得很好吃,又香又甜,他乐在其中。这就是那种特别容易感受到快乐的人。也有特别容易忧郁的人,他天生就是苦受特别多。有些事情,明明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他也要不停地抱怨。这就表示: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受蕴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修行人的话,他一般不会着在乐受上面,而是大部分时候保持在不苦不乐受上。同样,这个“受蕴”也是会转变的。

“想”,在佛经中的定义是:“知即是想。”比方说,你现在正在想一件事情,这个当然是想;再比方说,我现在想起某一个人,或者说想起某一件事情,这也是想;还有一种想,你只要了知,就是想。比方说,我现在把这个东西拿起来(拿起一个橡皮擦),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橡皮擦;我又拿起这个东西来(拿起一支铅笔),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铅笔。你知道这个东西,就是“想”。在佛教中,想包含六种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有“想”。比如耳朵能够了别,听到声音,知道声音是高声是低声,是大声是小声,这些都是想。

想蕴也有好与坏的差别。比方说,我现在拿起的这支笔,大家都知道是铅笔,可有的人很细心,能看出这是一支摇摇笔,只要这样甩一甩,笔芯就会冒出来的那种。再比如,狗的鼻子特别灵敏,对气味的了别性特别地好,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了一只鞋子,只要让警犬闻一闻,它就能把犯罪嫌疑人找出来。再比如有的人从事美术工作,他对于颜色、形状的了别功能就会特别地敏感,也就是他在这方面的想阴跟别人不一样。

“行”在佛经中的定义是“身行、口行、意行”。比方说,你走路、跑步,生活中一切的动作,只要是身体有意识的动作,统统都是身行。口行是指嘴巴讲话。意行就是心在动,哪怕你坐在那边一动不动,但只要你心里在想这想那,就是意行。

“识蕴”,能够让你了知、思想、感受的功能的就是识蕴。识蕴是心法,受蕴、想蕴、意行是心所有法。识蕴和色、受、想、行一样,也有好坏的差别。比方说,一个人很会读书,大家都说他头脑好,这就是他的识蕴特别地好。但识蕴也是会转变的。一个人现在会读书、头脑好,因为他受了教育。但并不是他刚出生的时候就能这样,如果那个时候就出一道算术题给他,哪怕是2加3等于几这样的题目,他也不会算,因为他没学过。但等到他后来一点一滴地学习,后来甚至连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很难的数学他统统都会了。这就是识蕴的转变。

三、以“五阴”为“我”所带来的苦

我们平常是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的呢?就是常常从“五阴”上去认识。我们常常会把色、受、想、行、识认为是“我”。但是,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自己”的时候,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比方说,如果有人把色身当成是我,那就很麻烦了。如果他是个小老百姓,还不会太明显。但如果他是法老王,是皇帝呢?如果他是埃及的法老王,他会替自己盖一个金字塔。死后,他的尸身一定要先做好防腐,然后用绷带缠起来,最后再放进黄金的棺木里。一个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尸身做这么多的事情?这就说明在他的观念里,觉得那个尸身就是“我”。

像秦始皇,动员六十万人去盖自己的陵墓,而修长城动员了四十万人。在他的心目中,是国家比较重要,还是他的臭皮囊比较重要呢?很显然,他觉得他的臭皮囊比整个国家还要重要。

不仅是皇帝,还有王爷、公侯伯子男,各种达官贵人,都要替自己建一个陵墓,至少要有昂贵的陪葬品。动员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在世时已经是很大的苦恼,埋葬以后还有被盗墓的苦恼。

有的人把受阴当成“我”。他觉得:“一定要快乐才是我。”可是当他失恋了、失业了、生病了,这时候他就会不快乐,就会感到痛苦。“痛苦的就不是我,快乐的才是我。”所以,有的人觉得以前过了那么多的好日子,很快乐,但是现在开始受苦了,他就否认自我,精神失常,甚至自杀。

又比如电影明星,他们有很多的粉丝,这么多人崇拜他,围绕在他身边,让他觉得:“哇,这种飘飘然的感觉真是好!”他如果把这个乐受和“我”结合在一起了,认为一定要有这个乐受才是“我”,那就麻烦了。等到他过气的时候,很容易得精神疾病,因为他没办法忘记当初那种辉煌。这都是把乐受和“我”连接在了一起而产生的苦恼。

把“行”当作是“我”也一样会造成烦恼。比方说有一名运动员,他跑得很快,甚至有希望拿奥运金牌,但是突然受了伤,或者生病,跑不动了,没办法参加奥运。如果他把“行动能力”和“我”连接在一起,当他丧失行动能力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了。

最后,我们讲“识蕴”。我曾经跟一位朋友讲因果报应,他就说:“我不用管因果报应啊!像我这样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去,都一定吃得开。”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知道怎样去奉承长官,知道怎样让朋友高兴,知道怎样让下属服服贴贴地听他指挥,是一个到处都吃得开的人。

但他忽略了一点:识蕴是会转变的。很多很聪明的人,后来得了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像美国的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原本聪明绝顶,可以指挥文武百官,后来连一般人都比不上。一世一世的转变更大,这一世很会读书,但不能保证下辈子还很会读书。若是转生到三恶道,前世头脑再好都没有用。

所以,色、受、想、行、识,都是不断在转变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会转变的东西当成是“我”,这种观念就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四、从迷惑到觉悟

以佛教的观念来讲,把五蕴当成是“我”,就是“迷惑”。而佛教所讲的“觉悟”则有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乘佛法”。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小乘佛法就像一辆小车,它只够载你一个人。中乘佛法则是中型车子,它可以多载几个人,也许是四、五个人。大乘佛法就像火车、轮船等大型的交通工具。

小乘,也叫“声闻乘”,觉悟的内容就是“五阴非我”,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讲的内容。大乘佛法,我会另外安排一个机会,把《心经》从头到尾解释一遍。[2]

开悟以后会怎么样呢?会不会飞到天上去?会不会钻到地底下去?或者说从此有了神通,可以知道过去世,可以看到神、鬼,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

佛经里讲的开悟不是这样的,这些只是某些人对开悟的臆想。有的人会说:“开悟了就应该马上变成圣人。”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小乘的果位有四种,大家平常都知道的阿罗汉,其实是声闻果位里的第四果。而我们现在讲的,明确地知道“五阴非我”,便能证得声闻初果,叫作“须陀洹”。

《阿含经》有记载,有的人本来是外道的信徒,他们来请问佛陀:“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佛法是什么?”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这个人当场证得初果。初果有哪些功德呢?并不是飞天钻地,并不是马上会有神通,也没有立刻就变成圣人。虽然没有这些,但他可以在七返人天之后证得阿罗汉果,离开生死轮回。

什么是七返人天呢?声闻初果人死掉以后会生到欲界天去。欲界天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欲界天有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四天王天,第二个是忉利天,第三个是夜摩天,第四个是兜率天,第五个是化乐天,第六个是他化自在天。天人的寿命都很长,以四天王天来讲,人间五十年在那里只是一昼夜而已,而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所以和人间相比,他们的寿命非常长。不仅如此,四天王天的天人都有五百个太太,每一个太太都有七个侍女,所以就等于每个男性的天人都有四千个女人服侍。欲界天是心想事成的,想吃饭的时候食物就在眼前,吃完以后也不用洗碗盘,它们自然就不见了。但是,要知道,四天王天的福报还是欲界天里最差的。

初果人在欲界天用完福报,死后再回到人间,这就叫做“一返人天”。初果人经过“七返人天”,最后来到人间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之后,便能“永尽后有”,不再有生死轮回,更不会再来人间受种种罪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人间很好啊!我可以在这里吃喝玩乐。”但是你要知道,像中国历史五千年,承平的时期很少,大部分时候都是战乱。如果说现在在打仗,有旱灾、水灾,要死掉很多人,你还能吃喝玩乐吗?

我有一个长辈是安徽人,现在七十几岁。安徽那个地方常常闹水灾、旱灾,他们那个地方有个习俗,一旦闹天灾庄稼没有收成,家族的人就会集合起来,挑几个比较聪明的人,大家把仅有的粮食和钱财交给他们,让他们到外地去求生存。然后其他人留在家乡等死。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轮回很好,遇到好的时候,生活是不错,可如果遇到不好的时候,就会受很大的罪。所以很多人知道这样继续轮回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他们就会想要离开轮回。

声闻初果人七返人天之后,一定能离开轮回,这种功德受用一般人看不出来。

证初果不等于是“圣人”

现在很多学佛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开悟了就一定是圣人,或者开悟了就一定会有神通。因为他对开悟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他几乎不可能开悟。

比如他认为:“开悟了就是圣人,圣人没有男女的欲望。”所以有的人会受持一些过分严苛的戒律。这样,他修行起来不但很苦,而且没有办法证果。

最近有一个人写信给我,说他现在受了“不邪淫”的戒律,最初两个月,他通通都能忍住,但前几天他受不了,犯了邪淫,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又犯了。我问他:“你所谓的邪淫到底是指什么?”原来,他自己认为的“邪淫”是指自慰。他让我看一篇网络上的文章,那篇文章里讲,只要动念想到了男欢女爱就是邪淫,自慰更是不允许。断绝欲界贪爱是色界天人的境界,这个理想很高,出家人这么期许自己是应该的,但对于贪爱很重的在家居士是否太沉重呢?

像刚才讲的那种修行方法,并非完全行不通,那是以守护根门为基本功夫,降伏欲界爱而成就初禅。在佛经里,得初禅的人就直接称之为仙人。因为他有禅定功夫的原因,所以很容易发起神通。这时候你去找他问事情,他就可以告诉你“你的钱是谁偷走了”这类的事情。而且他又不近男女色。世间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大家一定会把他(她)当成仙人。

从戒律和禅定入手,一开始就要修苦行。比如你吃东西的时候,觉得比较好吃就多吃一口,这也不行。如果你要证初禅就得这么修。结果会怎样?一定是每天都在那边忏悔,刚才犯了哪一条,现在又犯了哪一条。可能一分钟要忏悔好几次。你本来好好的,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但突然间这样修行起来,人家一定会问你:“这样子犯得着吗?”而且,你这样修行,可能很久都没有什么成效。弄不好可能一辈子都证不了初禅,因为你不知道修证的原理。

修证的原理

我希望大家选择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修,也就是按照解脱道的果位次第而修,先证初果,再证二果,然后证三果,最后才证四果阿罗汉。这种按部就班的修行次第才是最合理的。这四种果位中,初果和二果都属于欲界的果位。所以你不要对声闻见道(证得初果)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又知道该怎么修,你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证得初果。

多短的时间呢?《阿含经》记载很多次,一个凡夫来问法,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他已经证初果了。你注意看,第一,他没有留宿;第二,他也没有吃饭。所以,这个时间顶多就是几个小时。

如果你下午的时候去,到晚饭之前你就已经证初果了。所以,证初果的时间,按照我的估计,快的话,可能半个小时,长一点的话,也许三个小时。所以,你不要觉得从迷惑到觉悟要很久的时间。如果说你今天有幸遇到佛陀或圣弟子(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有果位的人),只要他跟你好好地讲解“五阴非我”的道理,讲完之后,你就有可能证得声闻初果了。

证果并非“不可思维”

关于证得初果,很多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他们认为修行是要认识到一种很特别的真理,这种真理不可能用我们的大脑去想,或者说不可能是用我们人间的逻辑思维可以达到的。

这种想法目前很流行。他会说:“你不要以为用观行那种方法可以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如找一个明师,好好地学习禅定,这样求开悟还有一点希望。”但是如果你对《阿含经》非常熟的话,你绝对不会认可这种说法。

因为《阿含经》里讲的就是用观行“五阴无常”的方法去证得初果的。如果你继续看《阿含经》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方法可以让你一直证到阿罗汉,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用打坐。这是大部分的佛弟子所不知道的。

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罗汉都是已经断掉了欲界贪爱的果位,我们现在先不说。二果是薄贪瞋,这要有一点定力,所以也暂时不谈它。初果,它是纯粹见地上的成就,你应该要预期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证得。只要你能够实际考查,最后认定“五阴非我”这个命题是符合事实和逻辑的,是绝对不可推翻的。当你能够确认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是声闻初果人了。

佛经里讲声闻初果人有断三缚结的功德,三缚结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除此之外,他的贪、瞋跟欲界人一样。他所断掉的那三种烦恼(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瑜伽师地论》称之为“见所断烦恼”,也就是在见道的时候能够断掉的三种烦恼。断掉这三种烦恼,纯粹属于智慧的成就。如果你原来是很贪吃的人,声闻见道之后还是会很贪吃;你原来很贪爱你的男朋友、女朋友,现在还是很爱。所以,人家看不出你有任何的改变,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对“五阴非我”的道理你已经非常清楚了,你绝对不会用凡夫我见(“五阴是我”)来替自己的贪瞋辩护。

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位科长,他在一间公司干了二十年,现在有一个可以升经理的机会,很多人竞争。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办法巴结总经理,甚至走后门、送红包。这种事情很多人都会做,可问题是做完了以后,你是用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一定都会这么做的,我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你就落在凡夫我见上面了。

圣弟子和凡夫的分界线也就在这里。一个声闻初果人,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说不定也会去拍总经理的马屁。但是他不会用刚才那种理由替自己辩护,那样的话他讲不出口,因为他知道,只要这么一讲,自己就落在凡夫我见里了。

“任何人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都一定会这么做”,这是我们刚才讲的色、受、想、行、识中的哪一蕴呢?(有人说:识蕴。有人说:行蕴。)属于“行蕴”,因为“一定会这么做”指的是行为。[3]如果他觉得:“只要碰到有升经理的机会,去巴结总经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就说明他认为这个行为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刚才讲,五蕴一定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非我”。但是拍马屁、送红包这个行为模式本来是可以转变的,也没有谁规定一定要送红包。品德比较好的正人君子,他就不屑去做这种事。所以你不能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一定会去拍马屁、送红包,所以我也不例外。”你这样说,就表明你认为送红包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可变更的。这就违背了行蕴无常的真理。

我现在这样讲,你可能会觉得很模糊,但这刚好就是凡夫和圣贤之间的分界线。圣贤的人生观里,不会认为五蕴(包括行为模式)是不可改变的。

再比如有一个案子。某甲开车把人家撞伤了。被撞伤的人拿起笔要抄他的车号。结果,他拿着刀子把人家捅了七、八刀,把人家杀死。他的师妹还说:“抄什么车号?我碰到这种情况,也一样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某种情境下,某种行为模式是一定要发生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典型的凡夫我见。

要从凡夫修成圣贤,就必须把凡夫我见给断掉,最后变成圣贤的身口意行。这是修证上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我见”就是把五阴当成是“我”,或者是当成“常、恒、不可改变”,只要有任何的这种想法,就是凡夫我见。

要有善知识告诉你五阴无常的道理,然后你通过观行,最后确认这个真理,你才能断掉凡夫我见。比方说色法,你在做观行的时候,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皇帝,你正打算盖自己的陵墓,这时候来了一位圣贤,他告诉你:“色身一定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我’。既然这样,你又何必去盖那个陵墓,这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啊。一个聪明的人,他会知道人的福报是一定,你布施了多少,你的福报才会有多少。如果你现在把福报都花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那福报就耗费了。就好像你现在很有钱,可你去买了一些奢侈品,买来后又不吃又不用,让它馊掉、坏掉。那这些钱少掉了就是少掉了,并不会因为你没吃没用就不算数。同样的道理,你现在虽然是个皇帝,你驱策了六十万的老百姓替你盖一个陵墓,消耗的福报一定很惊人。”

也就是说,善知识要为你详细解说五阴无常的道理,让你确认:在任何状况之下,五阴一定是无常的,所以它不可能是“我”。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确认,才会证初果。

五、“五蕴无常”的观行

今天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重点讲五蕴无常的观行。更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参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

色蕴无常

所谓的“观行”,并不是打坐。打坐没有办法产生智慧,你观察客观事实,发现它的规律,这样才会产生智慧。比方说运动定律,它不可能是你在打坐的时候,忽然自己跑到你脑袋里去的。你一定要去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然后仔细观察。

在做色蕴的观察时,首先你要去找经典,看看经典里讲的色蕴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在佛经里,色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也就是地、水、火、风,它是物质和能量的最小单位。“四大所造色”,也就是经由小的物质和能量拼凑而成的大型的物体,比方说我们的身体。

在做色蕴无常的观行时,要做三种观察。

第一,它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以我们的色身来做比对,大家马上就懂了。也请大家立刻做这种思维:我们的色身是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中间有一个出生的过程,对不对?(有人说:对。)所以你可以确定:色身很显然符合第一条。

第二,它是不是现在有,将来会变成没有?大家能不能确定色身符合这个条件?(大众答:确定。)

第三,在它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剎那剎那无常?这一点大家能不能确定?(有人说:确定。)我们的色身一定会有新陈代谢,很多细胞在不断地死掉,然后又长出新的细胞;而且心脏在不断地跳动,血液在血管当中不断地运转,这些都是它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身体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都在变化着。

这三个观察全部都完成了,你就完成了“色身无常,所以‘非我’”的观行。

网络上有一个人,宣称自己是深山修行三百年的道士,已经证得不死之身。既然你已完成了色身无常的观行,那么你就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观行是不是周遍,看看你是否能确认:任何状况之下的色身都是无常,没有例外。那么,就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人如此宣称,你会肯定他、否定他,还是无法确认?

(有人说:否定他,什么是“不死”呢?不死是一直保持这样子,还是指一直都活着?如果他是指活着,但是他的身体也已经改变了,不是以前的东西了。)

对,没错。这个人的文章现在在网络上可能还找得到,他还在网上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他应该是仍然在世的人。你可以问他:“你的身体是物质的,它是不是必须要有一个生存的空间?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到时候你的身体是不是要随着地球一起毁灭呢?”

按照天文学的理论,太阳是恒星,而恒星会一直不断地散发光和热,这个过程中它也在不断地消耗质量。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核子反应炉,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消耗,太阳的质量变小,引力就会变小。太阳原来的核心部分是非常稠密的,所以它才能让很多物质在里面碰撞,产生核子融合反应。但是等到引力变小的时候,太阳的体积就会变大,最后就会把水星、金星、地球统统都吞进去。

那你想想看,现在如果有一个仙人住在地球上,等到太阳膨胀到把整个地球都吞进去了,那么请问,这个仙人要怎么活下去?有人说:“既然是仙人的话,他应该会飞,他可以在地球还没有毁坏之前,赶快飞到另外一个可以住人的行星去,他就不会死。”如果只逃跑一次,可能没问题。但问题是,他讲的是“不死之身”,是表示以后永远都不会死,这才叫不死之身,不然你说你是一百亿年的寿命,和人家一百年的寿命比,虽然时间上有长短,可照样不能叫“不死之身”。所以他一定要从这个行星逃到另外一个行星;等到那个行星又快要毁坏的时候,他又要再逃到下一个行星去。他要每次都这样逃,永远都不出差错,统统都不会死,这样才叫不死之身。但是学过数学的人你就知道,只要是你每次逃的时候,有一点点会死的机率,当你经历无穷多次逃跑,就一定会被你碰上一次,这就是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只要有可能出错,到最后就一定会出错。

所以,如果一个东西的存在是需要依靠其他的东西来支撑的话(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依靠其他的缘来支撑它),那这个东西将来一定会毁坏或死亡。

后面四蕴的观行方法,也是同样观察三点:第一,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第二,是不是现在有,后来变成没有;第三,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变化。等你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确认它们是无常的,不可能是“我”。这样,你就分证了解脱道声闻初果的部分。分证的意思就是你不是一次全部证完的,而是一个一个命题分开来证的,从色蕴无常、非我,然后受、想、行、识一个一个地观行下来。等到你全部观行完毕的时候,也就证得了声闻初果。

受蕴无常

受蕴无常其实很容易证得。因为在你睡着的时候是没有受蕴的;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当然也没有受蕴;或者说你还是受精卵的时候,大脑还没成长之前,你不会有受蕴。这是本来没有,变成有。

那受蕴什么时候变成没有呢?比如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是昏倒的时候,就没有了。

而且它存在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比方说你本来听音乐听得很高兴,可是突然间外面有噪音,这个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点点不快,这种不快其实就是苦受。你想想看,既然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说明一件事情:苦受一定会转变成不苦不乐受,或者乐受。同样的道理,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也一定是变来变去的。

当我在讲解的时候,你就可以立刻思维:这件事情有没有道理?符不符合事实?它是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状况之下都不能推翻的道理?如果你可以确定这一点,那你就完成了受蕴无常的观行。

想蕴无常

想蕴,我们前面讲过,“想即是知”,也就是你了别的能力。我们先来看,想蕴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有?

比方说,现在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铅笔;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橡皮擦。这些显然是需要你经过学习的。这也需要你有大脑储存以前的知识。前五识的了别不需要学习,比如现在拿一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这是某一种颜色。这里面,你的意识会知道这是绿色、这是蓝色,但是你的眼识,它的了别并不需要经过学习,直接就能了别青、黄、赤、白,当它了别这个东西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比如,你看到红灯,知道车子该停下来,这是需要学习的。但是看到红色,是由于眼识本身有了别能力,即使是刚得到视力的人,也可以辨别各种颜色。还有耳识、鼻识、舌识,乃至身识,都是本身就有了别能力的。这五个识加上意识,便是六个识,六个识的了别能力称之为识蕴,了别便称之为想。想是识蕴的功能之一,必须有识蕴才能有想蕴。识蕴必需依附于大脑而存在,在你还没有出生之前,还没有长成大脑之前,是没有识蕴和想蕴的。

想蕴睡着的时候就没有了。在你睡着的时候,人家讲话你也听不到。我们现在把眼睛闭起来,还会感到一片黑,可是睡着的时候,连眼前一片黑都不知道。在睡着的时候,眼睛没有办法了别青、黄、赤、白,耳朵没有办法了别声音的大小、高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为意识也停掉了,你不可能观察到自己在睡觉。所以,想蕴很显然也会从有变成没有。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大脑坏掉了,想蕴就没有了。

想蕴存在的过程当中,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以我这个拳头来讲,你们现在看到的时候,试着心里尽量不要有语言文字出现,等一下我会伸出手指来,请你试着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看看你能不能知道是几个手指。(先伸一个手指头,又伸出一个、二个、三个手指。)你们有没有办法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知道有几个手指头?(有人答:“不行。”)真的不行吗?

其实会开车的人,或者会骑脚踏车的人,他行驶在路上,要是突然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这个时候他会立刻踩刹车,而不是起语言文字的思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了!赶快踩刹车”,然后才踩剎车,对不对?(大众答:对。)

他一定是直接刹车了,这表示在那个小孩子冲出来的一瞬间,他就已经察觉到了,这就是“想”。小孩子一冲出来,他可以马上知道,就说明这种察觉是可以瞬间转变的。想蕴其实有点像是旧式摄像机的底片,它要很快地转动,在运作的时候要瞬间瞬间地转变,所以即使你盯着一个白色的墙壁,这个墙壁从来都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的了别还是刹那刹那一直在变更着的;一旦有不一样的画面出现,你立刻就能知道。

确认了以上三点,你就完成“想蕴无常、非我”的观行。

行蕴无常

行蕴无常很容易掌握,因为身体的动作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改变;或者说,正因为它在改变才称之为“行”。所以说“行蕴”在存在的过程当中是刹那刹那地变动的。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行”的,所以“行”是原来没有变成有。等到你死掉的时候也没有“行”了,所以它也是会从有变成没有的。这样,你就完成了对“行蕴无常”三个事项的观察,也就是完成了“行蕴无常”的实证。

识蕴无常

识蕴,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共这六个识。刚才我们讲的“想蕴”是指了别的功能。比方说,你现在能看到红色的东西、绿色的东西,这就是眼识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也叫做“心所法”,而眼识就叫做“心法”。眼识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摄像机,摄像机它能够把一个一个的镜头拍下来,那么拍摄就是摄像机的功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眼识就好比是这个摄像机,而“想蕴”就是摄像机的拍摄功能,也就是它的了别功能。一个人能够了别的主体叫做“心”,而它的各种功能叫做“心所”。“心”的功能有很多,“想”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佛教讲的“心”有八个,我们今天有提到的只是前面六个。

六、结尾

我现在已经讲完了,不知道你证初果了没?可能还是茫茫然,因为里面有很多专有名词。而且因为时间很短,我讲的这些例子你未必当场就能够确认下来。在当时的印度,五蕴的概念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佛陀跟他讲五蕴无常、非我,讲完之后那个人就证初果了。今天大家的主要障碍是不知道五蕴是什么东西。所以,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仔细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如果你的思辨能力很好,看完的时候应该就可以证初果、声闻见道了。如果说你思辨能力稍微差一点的话,可能就需要几个月;但如果还有其他的障碍,需要更长的时间也不一定。

真观补注:讲证果容易,或者讲证果困难,都有道理。信行人对佛陀或出世间圣贤起信心,因为供养圣贤的因缘而听闻真正的佛法,便很容易证初果。法行人能够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即使不曾以实物供养圣贤,一旦听闻真正的佛法,也能够很快地证得初果;因为能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是实质上的“皈依法”,也是法供养,这样的人福德超过信行人。讲“证初果很容易”,是针对信行人与法行人而说,若不是这两种人,就得修集福德,改变根器,才能证果,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但是,大部分的人觉得证果很困难,为了鼓励大家修证,应该说证果很容易,所以《优婆塞戒经》说:“实义菩萨……常教众生菩提易得。”[4]

[1]“挽火车者,今我身是,因发菩提心故,疾得成佛。”《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4 发菩提心品〉 (CBETA, T03, no. 156, p. 136, a27-28)

[2]已经发表并整理为〈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3]法律和戒律,规范的都是人的行为,但最多只能规范到身行和口行。但如果你受了菩萨戒,那么就连心行也要规范。但问题是,你心里在想什么,其实别人是管不了的。

[4]《优婆塞戒经》卷2〈8 名义菩萨品〉 (CBETA, T24,no. 1488, p. 1041, a25-b4)

本文摘自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出品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第八期

6
Article comments

最近更新

© 2015-2025 Su Superman

Posting specifications and instructions How to report:Click Contact Us

statement The theme of this site is mainly to promote vegetarian culture.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site. If it inadvertently infringes on your rights (including /picture /video /Personal privacy and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write to inform us. After receiving the information, this site will immediately block or delete the subject content about you. Contact information:Click Contact Us

WeChat sharing

WeChat share QR code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it on WeChat or Moments

Link cop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