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持戒与闻思修,是现见真谛的必经之路

达真堪布


  我们要通过何种方便现见真谛呢?现量证四谛一定是有次第的。  首先是不散乱之因——守护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戒。前面讲过共有八种别解脱戒,其中的八关斋戒不能成为上上功德的基础,所以这里讲的是其他七种别解脱戒。最上等是比丘戒与比丘尼戒,中等的是沙弥戒与沙弥尼戒,最下等的是居士戒。现见真谛必须要有戒的基础,不受戒不会产生功德。  现在有些人总想不受戒也能获得成就。汉地、藏地都有这种情况,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还想获得佛法上的成就,这是痴心妄想!这不是我讲的,是佛讲的!成就必须要受戒,即受持别解脱戒。“我在受持居士五戒,可以了吧?”不一定,必须有出离心的基础,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否则,即使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也不算是别解脱戒。  比如一个比丘或比丘尼,持戒精严,不但没有破过根本戒,甚至连支分戒都不敢破,走路时像个机器人一板一眼的,站立时像按了暂停键般纹丝不动,这是不是受了别解脱戒?不是,因为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基础都不叫别解脱戒。如果有出离心的基础,即使是受持在家人的居士五戒,也会获得解脱。  社会上的有些人以盲引盲,根本不受戒,鸡鸭鱼肉什么都吃,邪淫妄语什么都做,肆意妄为还想入禅定,做梦去吧!“不散乱之因”是受戒,有戒律的基础才能产生禅定的功德。没有戒何来定?有些人还自欺欺人,好像能入定、有境界,这肯定不是佛教所讲的境界。戒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是重中之重。  随后通过“不愚昧之因”——听闻符合现见真谛之法而生起“闻所生慧”,其后具足“抉择之因”——“思所生慧”,再加上远离“烦恼之因”——极为精进修行,从而现见真谛。没有闻思修的智慧,就是愚昧。通过听闻产生智慧,这是第一个阶段;其后通过“思所生慧”——不断观察思维产生的智慧,再加上远离“烦恼之因”——“修慧”,才能对治烦恼。  我们现在没有如法闻思,却想摆脱烦恼、对治负面情绪,有时候生起一点烦恼便大惊小怪:“我怎么还生烦恼啊?我怎么还和以前一样啊?”你要看看自己的修行到哪里了,远离烦恼之因是极为精进修行,通过禅定产生修慧,然后才能现见真谛。我们观察、思维、分析产生的是思慧而不是修慧,无法对治烦恼;虽然可以暂时压伏,但不能彻底断除烦恼。
——摘自《俱舍论》讲记53

5
文章点评
2022-02-16
佛的智慧都是本具的
关于究竟果位的分类,可以分为五种:自性身、显现菩提身、法身、报身、化身;也有分为不动金刚身、现前菩提身、法身、报身、化身的。密宗的续部里主要讲五身,其.. <详情>
2022-02-16
云散之后,湛蓝的天空自然现前
一个团体肯定需要有人来主持,否则秩序会杂乱无章。主持者就是上师,“本师圆满”指上师即佛陀。十法界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陀,现在科学讲的四维、五维、六维、七.. <详情>
2022-02-16
如入禅定的临终境界是靠自己平时的功夫还是靠佛力加持?
问:为什么业障现前的瞬间,脑袋会一片空白,感觉身体和思维都不受控制,事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就是很多人形容的眼前一黑,醒来已经在医院了,什么都忘了。临终.. <详情>
2022-02-16
学着发心做菩萨
相续中真正要有利他心,必须要通过修行。发菩提心的基础、前提条件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有四无量心的基础上,才能发出菩提心。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详情>
2022-02-16
最究竟的智慧之身
佛的自性身是现空不二的,清净身也是空性的。这个空性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空”,而是远离言思、超越时空的意思。佛性不是单一的现分,也不是单一的空分,而是现.. <详情>
2022-02-16
水没接满就要慢慢积累
密宗的“密”,第一层含义是相对自性而言的“如来藏”,第二层含义是相对众生而言的,即保密,次第修行,因为很多众生需要层层引导。正如前几天微博写的,修行要.. <详情>
2022-02-16
如果做不善的事能使他人高兴,是否可以做?
问:如果做不善的事能使他人高兴是否可以做?答: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所以一定要饶益众生,不能伤害众生,不能让众生不高兴。但前提是什么?完全是为了救度众.. <详情>
2022-02-16
缘来缘聚,缘尽缘散
我们学佛修行,就要去掉对世间的贪恋,否则连声闻和缘觉的果位都无法获得,只能在六道轮回里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若还没有放下对世间的贪着,不可能解脱。解脱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