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八颂》讲记第二颂

太桥旦曾堪布

文:太桥旦曾堪布

第二颂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这一颂的大意是说,在工作、生活和修行中,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低调、真诚和热情。

愿我交往何人时 视己较众皆卑下

这一颂既是生起菩提心的窍诀,又是对治我慢的窍诀。当我们面对任何人时,哪怕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都要保持“对方很优秀”、“己不如人”的心态,也就是要做到“视己较众皆卑下”。有了这种心态,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有钱、比别人漂亮,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内心的我慢就会增长。即使嘴上说要利他,内心也无法真实做到尊重他人,真诚之心、恭敬之心更不可能到位了。

我们现在是修持菩提心的大乘弟子,不能有一点虚伪,因为菩提心是真实之心,容不得半点虚伪——利他之心是真诚的,菩提心就能有所成就;利他之心是虚伪的,菩提心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如果为了超过别人、为了获得名闻利养而故作低调、谦虚,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就是典型的虚伪。

由于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于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所以虽然与众生相处了无数长劫,但并没有像诸佛菩萨那样,依靠众生而圆满了福慧资粮,获得了解脱。而现在我们皈依了大乘佛教,发愿要成佛,发愿要培养菩提心,首先就要建立“视己较众皆卑下”的心态。这样,自私、我慢、嫉妒等一系列烦恼才能逐渐减轻。减轻之后,利他之心才能越来越真挚、越来越纯粹。

大家要特别关注第一句中“交往何人时”这五个字,意思是指我们接触的任何人,无论男女、长幼、贫富、亲疏,无论是利益我们的人还是伤害我们的人,都要“视己较众皆卑下”。那么,这样做的道理何在呢?

首先,从数量上说,他人数量众多,我们只是一个,多数人和一个人比较,哪个重要?当然是多数人重要、一个人次要,所以我们要“卑下”。

其次,一切众生在过去世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对过去世的父母,难道不应该保持卑下的心态吗?

再者,由于众生辛苦劳累的付出,我们才能有食物吃、有房子住,病了才能有医生和药品。没有众生,我们有再多的钱有什么用?正由于众生的辛劳,我们的钱才能换来各种生活所需,我们的人生才能感到温暖和幸福。众生在不同领域里时时刻刻都在帮助我们、陪伴我们,令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令我们的修行日益进步。没有众生,我们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无法圆满,无法出离轮回,更无法超越生死之苦、走上解脱大道。

因此,从这几个角度去观察,我们是不是应该发自内心地“视己较众皆卑下”?

“视己较众皆卑下”的观念在传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意思是说:哪怕只有三个人,其中必有一人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那么可以想象,在芸芸众生之中,有多少人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而在大乘佛教的观念中,对他人的尊重和恭敬要远远超越传统文化。

身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形象一点说,就是要成为一名众生的服务员,毫无条件、不求任何回报地服务众生。正如四加行的法本所说:“我今於诸怙主前,直至众生证菩提,请彼乐中为宾客,天人非天皆欢喜。”意思是说:在上师三宝、护法圣众面前,我们发愿将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宾客,毫无条件地照顾他们、服务他们,让天人和非天都感到欢喜。这是一个大乘弟子必须具备的心态。如果我们没有进入大乘佛法,不修持菩提心,就没有这些压力、责任和义务。一旦我们进入了大乘佛门,发愿修持菩提心,就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履行这个义务,不能与菩提心背道而驰。即使有些众生会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我们也绝不能动摇菩提心。在我们决定步入大乘佛门、修持菩提心的庄严时刻,就像给一切众生发出了请柬,邀请他们来作为宾客,即使有些众生对我们不尊重、态度不好,我们也要“视己较众皆卑下”,要让他们满意和欢喜。不能因为他们喝醉、骂人甚至打架,我们就把他们轰出门外,还是要以慈悲和善巧来对待他们。

从我慢的角度说,我慢是五毒烦恼之一,是我们必须要断除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我慢很轻?不是优秀的人,也不是帅哥美女,更不是成功人士,而是一无所有的乞丐。当别人辱骂他们的时候,他们既不会顶嘴,也不会做出不恭敬的行为,因为乞丐永远会觉得自己非常卑下。从这个角度看,乞丐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当学习乞丐“视己较众皆卑下”的心态,能做到这句教言,才能做到下两句教言。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当今社会里,真诚的人越来越少了,尊重他人、愿意为他人奉献爱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反之,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而且觉得理所当然。大家都在考虑如何增加利润、如何获得成功、如何欺瞒消费者以获取钱财,很少有人这样想:怎样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怎样让他人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样的人会被大家视为不太正常。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即使大家做不到真诚、尊重、奉献爱心,最起码也不该伤害他人、欺骗他人吧?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真诚和奉献?根源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比如说,当我们和一个朋友交往时,如果发现他有很多优点、非常优秀,我们内心的念头都是正面的,很愿意跟他交往,也真诚地愿意为他付出。相反,如果我们发现他有很多缺点,就会对他反感、排斥,更谈不上真诚了。依次类推,如果我们能看到所有人的优点,保持“视己较众皆卑下”的心态,觉得所有人都比自己优秀,我们对他人的付出自然就能够“诚心诚意又真挚”。

回顾第一颂的教言:愿我以胜如意宝

如果我们得到了一个如意宝,一定会视如身命、时刻守护,绝不会有丝毫的放弃之心。而对于劣质廉价之物,我们就会嫌弃,直接丢进垃圾桶,这是人之常情。同样的,如果我们能明白众生比如意宝还要珍贵,怎么可能不倍加珍惜呢?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视己较众皆卑下”。久而久之坚持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众生真的比自己优秀。那时,对众生的爱心也会比较真挚了。这是从显教的观点看。

从金刚乘的观点看,一切男性都是勇父,一切女性都是勇母,有了这样的清净观,不仅能有一颗诚心诚意之心,更可以生起虔敬心,守护清净的三昧耶戒,这样才能获得金刚乘的成就。

总之,清净观日益稳固,眼中的他人才能是优秀完美的,才能发自内心地对他人保持谦虚、低调和诚心诚意。这样,菩提心的基础就建立起来了,这时,“尊重他人献爱心”才是真实的。当我们愿意毫无条件、不求回报地为他人奉献爱心时,就是菩提心之花即将绽放之时。

能有机会学习大乘佛法、修持菩提心,是极为殊胜稀有的幸运之事。但也要谨记,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和义务。就像一位领导,不能仅仅追求权势和高薪,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责任,小乘和大乘也有不同的义务。修习大乘佛法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是仅仅在课堂上舒舒服服地听听《修心八颂》就够了。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大乘法门,愿意修持菩提心,就要做到世间人和小乘弟子都做不到的事,以此来体现菩提心的价值。然而,很多佛教徒只是在嘴上喊喊菩提心的口号,而在实际生活中连个好人都谈不上,这样既辜负了菩提心,也玷污了大乘佛法。

所以这一颂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跟任何人接触时,都要保持比别人“卑下”的心态。主要原因是我们尚未成就,尚未成为菩萨。而要想成为菩萨、乃至成佛,必须依靠众生。只有众生能让我们圆满福慧资粮、圆满断证功德,最终获得佛果。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上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点成就、任何一点功德,无一不是来自众生。

因此,当某些众生折磨、侮辱、诽谤、伤害我们的时候,从大乘佛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在帮我们去除罪障。这样来看,不仅是上师、善知识在引导我们修行,每个众生都在为我们提供修行的助缘。

我们以放生为例。放生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在帮助那些生命,实际上是它们在帮助我们。为什么这么说?从眼前看,不放生,我们脱离不了寿命的障碍;从长远看,不放生,我们的福德资粮难以圆满。这是不是它们在帮助我们?

从因果的角度看,生活中任何一个幸福快乐的片刻——家人的欢聚、事业的成功,一顿美餐、一阵欢笑,乃至炎热之时的一阵清风,都是我们过去利益他人的结果。以佛陀的佛眼看,我们在人生路上的一切美好——健康、财富、平安等等,无一不是靠众生而来。既然众生对我们有如此深重的恩德,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放在卑下的位置?是不是应该要保持谦虚和低调?是不是应该做到“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6
文章点评
2020-12-2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四)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七)重威仪根本颂里的“重威仪”三字,意思是指死亡时身体要尽量保持威严的仪表,最好能采用毗卢遮那七支坐法。如果大家在有生之年都做不到.. <详情>
2020-12-18
你了解禅修吗?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禅修的藏文是“桑邓”,意思是保持心的稳定,或者说保持心的觉知状态。虽然禅修有很多层次,不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觉知。真正的禅修懂得禅修的.. <详情>
2020-12-16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六、人生的头等大事轮回是没有起点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已经死亡、出生过无数次了,但是由于无明,我们都已全然忘却。不用说前世的死亡.. <详情>
2020-12-1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第四力——破斥力什么是破斥力?就是要破斥自私之心,破斥贪执自我之心。简练地说:破除我执,就是破斥力。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 <详情>
2020-10-29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正确对待亡者由于对死亡的无知,导致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处理亡者尸体的方式非常糟糕。大多数亡者刚刚咽气,就会被.. <详情>
2020-10-22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正确认识死亡第四要的后两句指明了大乘行者在临终之际的修持方法。《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 <详情>
2020-09-25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3.串习力的关键​​串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没经历汗流浃背、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训练.. <详情>
2020-09-21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第四要 归结终生之修持​第四要根本颂​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总摄窍诀要,应..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