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梵书

佛光大辞典

(一)梵名 Brāhmana。音译婆罗门那。解释婆罗门教吠陀圣典之文献。吠陀,狭义指四吠陀之本集(梵 Sajhitā);广义则合本集及梵书(广义),总称吠陀。梵书为婆罗门教奠定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吠陀本集包括祭仪时读诵之赞歌、祭词、咒词。梵书亦有广义、狭义之分,规定祭仪之实践方法,或解释赞歌、祭词之意义,说明祭祀之起源、秘义者,属广义之梵书,其内容可分为梵书(狭义)、森林书(梵 āranyaka)、奥义书(梵 Upanisad)三部分。其中梵书(狭义)又分仪轨(梵 vidhi)与释义(梵 artha-vāda)二部分;仪轨为规定祭祀之顺序方法、赞歌之用途等,释义则解说赞歌之意义及语源、祭祀之起源及其意义等。森林书及奥义书则同为考察祭祀及人生之意义,二者均重理论;其中奥义书尤深探哲理,又特名为吠檀多(梵 Vedānta)。梵书系以散文体裁书写,书中采用大量之神话与传说。

梵书之成立年代约在西元前一千年至六百年,即雅利安人由婆罗门文化中心之印度河流域东移至恒河平原时,乃吠陀祭仪复杂体系完全整备之时代产物。梵书可为神学书,同时为了解当时印度社会、种姓制度、婆罗门至上主义之神观、神话变迁、集奥义书大成之一元哲学思想之萌芽等之珍贵资料,惜仅限于片段记录。现存十五部,其中主要为附属于梨俱吠陀之爱达罗氏梵书(四十一章)与附属于夜柔吠陀之百道梵书(一百章)。后者在印度宗教文献中首次提出灵魂转世之理论。(参阅“吠陀”2820)

(二)梵语 Brāhmī 或 Brāhmī-lipi。为古代印度雅利安民族于西元前六世纪以后,所使用最古字体之一。又作梵寐书。阿育王法敕之刻文,以及印度中央州萨迦尔(Sagar)地方出土(西元前三百年顷)之货币,皆书此字体。西元第四世纪之遗物中亦发现不少书此字体者。又此文字虽为印度古来固有者,然据近代研究,与腓尼基文同属闪族(Semitic)语系,经由印度商人之传入,于西元前五百年顷完成四十七字母。此文字最初随闪族语系习惯由右向左横写,于中央州出土货币亦同样由右向左,然阿育王刻文等则由左向右横写。阿育王时代之文字,特称为古代孔雀王朝文字,广行于全印度,亦普及至锡兰。西元一世纪顷,产生北方梵书渐次以方形、南方梵书渐次以圆形书写或刻出之倾向。至第四世纪顷,两者之差异则更明显化。(参阅“梵字”4630) p4636

文章点评
2025-08-14
涅槃分
指涅槃之分位,亦即得涅槃之因。分乃“全”、“满”之对称。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谓,凡夫之人虽有烦恼,亦得往生彼净土,则三界之系业毕竟不牵,即是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分。解释涅槃分之义有三种:(一)以未圆之义,则指证得涅槃之一分。(二)以因之义,.. <详情>
2025-08-14
涅槃四种大乐
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载,涅槃有四种大乐,即:(一)无苦乐,谓世间之乐即是苦因,若断世间之苦乐,则无苦无乐。(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远离一切愦闹之法,故为大寂静。(三)大知乐,谓诸佛如来具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见。(四)不坏乐,谓如.. <详情>
2025-08-14
涅槃印
(一)三法印之一。涅槃寂静印之略称。一切众生起惑造业,流转三界,受生死苦,故佛决定为说涅槃寂静之理,使众生离烦恼生死之苦,灭尽一切惑业,得至无为寂静之境。经中有此法印者,乃真实之佛说,犹如世间之印契。[法华玄义卷八] (二)保证得涅槃.. <详情>
2025-08-14
涅槃色
即黑色。密教将因位至果位分为五位,五位之间次第而转,涅槃当于北方之黑位,故称黑色为涅槃色。(参阅“五转”1206) p4151 <详情>
2025-08-14
涅槃佛
华严经十佛之一。又作涅槃像。佛之应身,化缘既毕,乃示现灭度之相者。 p4151 <详情>

文章 3599

获赞 4

访问量 326880

相关内容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